謝一鳴
纖維藝術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被廣泛使用,至被萬曼帶入中國,它的目的是為了區別歐洲傳統的“壁掛藝術”這一詞。歐洲傳統的“壁掛藝術”就是運用編織的手法打破紙筆作畫的常規,編織也可以做出細節優美,氣勢磅礴的作品。纖維藝術在我國藝術界和教學中雖然沒有準確的界定,但也可大致分為第一類編織平面類;第二類編織半立體類,多為編織風格的延伸,側重欣賞;第三類交互式,可裝飾可應用。綜合以上的三種類型,我認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以自然纖維(棉、麻等)或動物纖維以及人造纖維為材料,運用了編織、纏繞、拼貼、縫制等創作手法,創作出的平面或立體的作品均可稱之為纖維藝術作品。
纖維藝術傳入中國早期多為平面壁掛,裝飾性較強。從近些年洛桑到北京纖維藝術展的展品看來,纖維作品中的編織手法逐漸減少,由平面向立體的作品增多。但隨著纖維作品的花樣繁復,要想在纖維作品中做出新的創意和給人驚喜的感覺變得異常困難。
“原始的才是發展動力”這句話在我理解來就是傳統文化是不能摒棄的,只有充分理解和運用了傳統文化,作品才會更加有底蘊才可耐人尋味。現代纖維藝術的產生就是當代藝術推動的結果,與其稱,現代纖維藝術與傳統的紡織、編織工藝是的承繼關系,不如說是當代藝術看法再次利用了傳統的紡織、編織工藝表達本身的作品,是一次藝術的連系,比方立體的纖維藝術作品被稱為軟雕塑。纖維材料的編織手法,打破了作畫只能用紙筆的硬印象。纖維藝術的表現形式的空間比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的空間更為廣闊:如果用國畫圖案做軟雕塑那便賦予了它國畫的韻味、雕塑作品轉換為平面或者2.5D便成了浮雕作品。現代纖維藝術本身已經模糊了形式的要求與約束,它可以是壁掛,可以是雕塑,也可以是裝置等等。由于纖維材料的多樣和加工手法的多樣性,使纖維作品更加的多元化,可平面、可立體也可以是裝置和交互作品,擁有多種屬性應用性和觀賞性。
雕塑作品也講外形、講構圖,油畫作品對色彩的追求。但纖維材料的工藝和美感正是纖維藝術所獨有的,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產生,纖維制品已滲入各個方面。學科的互通性和包容性,這為我們纖維藝術作品的創作準備了一個極好的鋪墊,這有助于我們拓寬思路、提供工藝技術幫助、強化意識,為想象建立起關聯,容易產生多樣的意象,這正是藝術創作所需要的,所謂遷想妙得。
進行纖維藝術創作必須對纖維材料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如天然還是人造,它的軟硬、曲直、剛柔、光澀等感官上的性質。纖維藝術屬視覺藝術范疇,追求的是視覺感官及心靈的體驗,注重的是作品的形、色、質及制作工藝上的需要。天然的纖維材料具有天然之美、原始之美,當被用于作品時其純樸感、真實性也自然而然地被帶到作品中去,對作品的效果展現起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肌理帶來的感受對紙筆作畫來說不是輕易能獲得的。從纖維藝術作品的情勢來看,除動、植物等天然纖維及人工合成纖維外,很多形狀呈頎長線狀的其他質料(如金銀絲)也是纖維藝術所應用的工具。不僅如此,現代纖維藝術還對高科技、新材料有所青睞,如光感材料、透明材料、激光印染等,正是科技改變生活與藝術。通過這些高新材料和工藝給欣賞者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
特殊的效果離不開特殊的工藝。早在舊石器時代,加工纖維的工藝就已經很成熟了。1973 年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考古發掘中找到了印有編織紋樣的陶片,并且可以辨認出八字紋、辮、纏結等多種編織方法,編織是經緯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即陰陽交替產生不同的節奏和圖形,而且這些工藝至今還被人們廣泛應用。大凡看畫,遠觀其勢,近看其質,許多美術作品為了近看其質而尋找各種新奇技法,做上許多肌理以達到畫面豐富的效果,這一點纖維藝術可以說是與生具來,也是纖維藝術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可以說纖維的編、織、捻、盤、貼、染等加工方法決不會比油畫的筆觸、皴染技法少,它可以營造從精細平整到粗獷、立體豐富多彩的肌理。這些肌理效果不僅是視覺上的,也是觸覺上的。所以纖維藝術展現給人的不僅僅是好看的圖形、絢麗的色彩,更是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材料之美、肌理之美和工藝之美。而當今人們走過了從手工編織、機器編織到電腦編織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因編織加工工藝帶來的特殊的形和特殊的效果而富含文化內涵的實例為數不少,如中國結,它已從結繩記事到積淀成一種符號語言,象征著吉樣的寓意。這也是勞動人民智慧和情感的一種體現。纖維藝術作品中民族性的體現,必然令作品中傳承民族的某些信息,如 :民族的圖、形、色、傳統的工藝、民族的文化內涵、審美情趣等。我國有豐厚的文化積累:遠古的彩陶紋飾、夏商的青銅圖案、戰國的漆藝造型、漢代的畫像石(磚)等都是纖維藝術在造型方面可以吸收借鑒的。這種吸收借鑒包括兩種形式:第一是將古代的圖案作為一種符號、一種元素、一種形式,直接應用到現代的纖維藝術作品中,使人產生直接的印象。這種形式比較容易做到。第二是一種更高級的創造行為,即在理解古代圖案造型的精神實質、審美內涵的基礎上運用這種精神、內涵表現作者自己的思想和信息從而創造出新的圖案造型。例如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它既有很強的中國建筑風格又不是對中國古建筑中的斗拱飛檐等建筑符號的簡單照搬和羅列,這是在設計師充分研究和理解中國風格的審美特征和精神實質后才能夠實現的。纖維藝術的民族性不僅僅指的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技法、形式、圖形,更在于它其中的文化積淀。
傳統文化給現代纖維藝術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來源和創作基礎,歷史已經證明其永恒的藝術價值,歷史文化的積淀以及科學技術的介入,是纖維藝術創作向前發展的兩大動力,前者給予信心,后者帶來希望。當今在外來文化和新文化的沖擊中,傳統文化和傳統手工藝術也重新被大家拾起,兼容并蓄和多樣化才是當今的主旋律。要增加纖維作品的文化底蘊,充分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發揚民族精神。從各個角度發揚整合傳統文化,這樣對于纖維藝術今后的發展將會更加有利,而非一個標準一個尺度,而是多方位、多角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