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祿
摘 要:高度文明的今天,伴隨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對偉大自然敬愛無比的情懷,烙畫藝術作為一種全球性,歷史最為悠久的藝術,有如燎燃的星火,雨后春筍,又似一匹脫韁的野馬,沒有羈絆,順乎自然,勢不可擋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和生活,不斷的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關鍵詞:烙畫 藝術 發展
烙畫,初名應叫燙花,也叫燙畫或火畫。在《辭海》藝術分冊中,關于烙畫是這樣介紹的:“烙花,也叫燙花,中國民間工藝品之一。用燒熱的鐵桿在扇骨,梳籬、葵扇或木制家具上燙出各種人物、花卉等紋樣。”熨與燙,烙等字意相同,有時合用,如熨燙,熨烙或烙燙等。因此各地對烙畫的叫法不一。但都是用火燒熱烙鐵在竹木等物體上熨燙出烙痕來作畫。
在這里我把烙畫的發展概括為三個發展階段,始文明烙記期、烙印烙花時期、烙畫藝術時代。
鉆木取火,人類始文明的標志,火的發現和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的人的一項特別重大的成就。對于火的使用,他們經歷了一個從利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的漫長過程。經過若干萬年的摸索、嘗試,他們終于實踐中掌握了打擊、磨、鉆等人工取火的方法。火的發現和利用,對于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意義。人類認識并掌握了火,就增強了同寒冷氣候做斗爭的能力。火可以燒烤食物,可以用來圍獵和防御野獸,可以照明,烘干潮濕的物件以及化冰塊為飲水等。在這一時期,人們學會了最原始的烙的方法。利用燒的滾燙的各種石塊、石條在風干的樹皮、樹葉、樹干和竹竿等材料上烙上極為簡單的圖形,用來記載人們的生活以及勞動成果,此歷史一直延續至新石器時代后期。
然而隨著紙的發明以及墨、毛筆、顏料、絹等的出現,人們發現可以在紙、絹上畫出更精細,色彩更豐富的畫來,從而讓更多人們喜歡上了它。此時用顏料繪畫迅速得到了普及。而烙花這一工藝便逐步被人淡忘,從業者越來越少,從此烙花的發展便開始走人低谷。所以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烙畫都處在一個低迷期或曾一度有消亡的可能,僅存的烙花藝人都是木匠出身,當時人們覺得在家具上烙上一些花紋圖案還是很美的,這才使得烙花技術在人類歷史上艱難的生存,直到二十世紀初。
我們的烙繪藝人在這一過程中,運用這些金屬材料制作出了烙繪用的鐵釬,并逐步發展成為形式多樣,大小規格不一的烙畫工具,比如出現了如針般細小的烙針,并刺繪出相對比較復雜的圖案和文字。這一材料工具的出現遠比石塊烙制來的更精準,更方便,加之木板、竹子等材料的加工也更平整、精細,使烙制出來的效果更賞心悅目。烙繪的載體也開始豐富多樣,如筷子、手杖、扇墜、扇骨、梳篦、木制家具等多種生活用品和裝飾品,廣泛應用到了人們生活中。
人類的高度文明和科技的發展,二十世紀中期人們發明了電烙鐵,這使得烙花藝術出現了飛躍式發展,并進入了烙畫藝術時代。這一時代人們利用先進的電烙筆開始在通過特殊處理木板、竹、絲絹、皮革等材料上,烙繪出極為精美的烙畫。極大的提升了烙畫的表現力,如烙繪出來的貓科動物,其毛發自然逼真、風吹欲動、栩栩如生。烙繪的人物畫神形兼備、質感逼真、呼之欲出。新工具、新材料使得烙畫師們創作空間加大,作品題材、形式趨于多元化。在充分繼承以線為主的傳統造型基礎上,中國烙畫借鑒西方繪畫塊面造型元素,形成了嶄新的精神風貌。肖像烙畫、水彩和水粉式的建筑烙畫、風景烙畫、靜物烙畫等等,反映出兩種文化的有機整合和相互兼容性。
近幾年中國的烙畫如雨后春筍般地訊猛發展,不但從事烙畫創作的人員結構有很大的變化,而且烙畫工具的改革、工藝的革新、題材的拓展都是前所未有的。烙畫發展至今天,不僅參加全國美展,還參加了國際藝術博覽會。又因科技的進步,電烙筆的發明也取代了以火爐,煤油燈為熱源的鐵鉤子等火烙鐵。烙畫材料也由單一的木質材料拓展到布、紙、絹和皮革等到廣泛的材質。烙畫題材也是多種多樣。小到花鳥魚蟲,大到飛禽走獸、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尤其是美術院校的畢業生加入到這一行列,使這一具有發展前景的烙畫藝術更增添了新的活力。
總之, 人類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現代化的烙畫工具以及烙畫材料處理的技術,極大的提升了烙畫藝人的創作熱情,為烙畫藝術的發展插上了天使的翅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烙畫藝術的表現力得到了極大幅度的提升,烙畫的內在魅力逐漸被人們廣為認知和親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