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本刊記者)
簡政放權有利于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激發市場活力,降低企業辦事成本,提高企業的辦事效率

企業注銷“只跑一次
“當老板容易了,做生意方便了”。作為推進“放管服”改革“先手棋”的商事制度改革,成了陜西商人生意場上的清障機和助力器。
陜西的商事制度改革從2014年1月1日開始實施。四年半以來,中省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措施,并且從國家層面上對涉及商事制度改革的法律法規也進行了修訂和完善。
“活力來自民間,而簡政放權的減法,則讓經濟放緩有支撐的力量。”簡政放權有利于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激發市場活力,降低企業辦事成本,提高企業的辦事效率。
近年來,冗雜的商事制度在陜西有了大改觀。注冊資本由“實繳登記”改為“認繳登記”,同時取消注冊資本認繳期限和注冊資本最低注冊額的限制。實行“先照后證”改革,前置許可事項由原來的130多項壓縮到目前的32項,同時對后置許可事項采取“雙告知”制度。
陜西目前整合在營業執照上的許可證項目有54項,企業直接提交一套資料,工商部門采集相關數據,通過省發改委的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把相關的信息推給許可部門,企業申請人不用再到54個相關省級部門辦理證照,陜西的多證合一就是54個許可證合一。
改革以前實行一址一照,一個地方只能登記一張營業執照。考慮到新興行業的發展,對住所的要求不是特別高,陜西出臺“一址多照”政策,充分釋放場地資源,把一個地方物理分割成好幾塊,可以登記好幾家公司,給企業節約行政成本。此外,還推出“一照多址”,在一個縣域內,如果企業要辦分支機構不用再登記,直接到工商局備案即可。
去年省工商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意見》,鼓勵引導規模較大的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為企業,進一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個體工商戶注銷登記和設立登記同時辦理,不再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和辦理變更業務。
繁瑣的注銷程序,過去讓企業“進入容易,退出難”,嚴重影響了企業活力。從2016年開始,省工商局進行了簡易注銷試點,2017年在全省全面推行,只跑一次、三個工作日內就可以辦結。
為了方便外商投資,省工商局聯合省商務廳出臺了《陜西省外商投資企業商務備案與工商登記“單一窗口、單一表格”改革工作方案》,對工商業務系統進行了改造。企業申報人在申報工商登記的同時,勾選、填報商務備案信息,實現一窗受理。與省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進行對接,由工商部門將商務備案信息通過省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推送給商務部門,商務部門在辦理完后將有關信息反饋至省數據共享交換平臺。
通過信息在政府部門的內部流轉,實現申請資料從“反復提交”向“一次提交、部門流轉、一檔管理”轉變,避免讓企業重復辦理信息登記、重復提交證明材料,做到相同信息一次性采集、全方位共享,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真正做到“數據網上行、部門協同辦、企業不跑腿”,實現企業“一照一碼”走天下。
如果把商事制度比喻成一個大型水庫,“寬放”政策相當于是開閘放水,那隨之而來的,是要對水庫的“水質”和“水壩”提更高的要求。寬進嚴管,才能做好市場秩序監管的守護神。
2015年開始,陜西實行“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制度,工商部門對市場主體隨機搖號進行抽查,檢查人員也同樣隨機抽取產生。抽查的結果要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自實施以來,全省組織了8次“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共抽查了9萬多戶企業。今年上半年,全省1100多戶企業完成抽查。7月份,全省又按5%的比例抽取了36990戶企業。
企業信息歸集公示制度,把涉及企業所有的信息歸集到一起,通過陜西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企業經營過程中產生的信息由企業自主公示,政府機關履職過程中產生的信息由各政府部門公示。自公示系統建立以來,我省企業自主公示的信息有550多萬條,政府部門許可的信息有76萬多條,行政處罰信息有5萬多條。
企業在公示信息過程中違反了企業信息公示條例的有關規定,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未在每年的6月30日之前公示年報信息;不按時公示應該公示的信息;公示信息弄虛作假被發現;通過登記的住所無法取得聯系,也要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到目前為止,我省還有6.64萬戶企業在經營異常名錄。
違反工商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條例情形比較嚴重,違反公示條例的有關規定,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滿三年還沒有履行相關的公示義務的,就要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到目前為止我省有4080戶企業被列入了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
被工商部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的企業,要被其他政府部門在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和貸款以及授予榮譽等方面進行相應的限制或者禁入。
“一處違法、處處受限”,讓企業產生敬畏之心。今年陜西省對失信被執行人進行聯合懲戒,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的自然人,不得擔任其他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等職務。失信人到工商部門辦理業務時,就會被攔截,系統上線之后,到目前為止一共有14000多人次被限制任職。
2016年10月6日,西咸新區發放全國首張微信版電子營業執照。此后,西咸新區營業執照基本保持在70%比例都是通過手機微信辦理的,占比為全國最高。去年7月,李克強總理在視察陜西時為微信辦照點贊,并提出“放管服改革,要放在群眾的評價之中”。
微信辦照是陜西首創的行政審批模式,這個模式在全國開創了行政審批全程電子化辦理的新時代。作為全國22個經驗做法之一,受到國務院的通報表彰。通過原創性的改革,陜西從學習經驗轉變到了創造經驗的新境地。
實名驗證,上傳身份證,填報企業信息,企業傳統信息填報量從270多項壓縮到30多項,是原來的1/8左右。一次性填報,然后后臺自動生成各類表格,通過手機手寫簽名。后臺的工作人員在3—5分鐘進行審核,審核通過之后,在手機上就能領取電子營業執照,企業30分鐘左右就能辦成一張營業執照,個體工商戶只需10分鐘。
到2017年,陜西全面建成了涵蓋所有企業類型、所有業務類型的網上登記系統,企業申請人坐在家里就可以進行網上申報。在今年上半年全省登記的37萬市場主體當中,有31.4%是通過微信辦照系統登記的,“互聯網+政務服務”使老百姓辦事“最多跑一次”成為現實。
商事制度改革持續推進,改革的紅利也持續釋放。改革四年半來,全省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196.3萬戶,今年上半年,全省的市場主體達到了260萬戶,是改革前全省市場主體總量的1.35倍。持續推進的便利化措施,激發了源源不斷的創業激情和熱情。
改革以來全面建成了企業信用信息系統,企業自主申報公示的信息,政府各部門涉企監管的信息,以及各部門對企業的行政處罰信息,全部通過這個平臺進入企業名下,實現了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
隨著新產業和新業態的發展,傳統的引導服務和監管方式也需要隨之變化。面對網絡經濟、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等這些新的業態,要尋求更好的服務方式。自貿區的建立,真正要同國際規則和國際模式對接,內陸改革開放實驗區如何先行先試,如何搭建讓市場主體更活躍、更有創新力的發展平臺,陜西還需要更多探索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