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 金路倫
摘 要:無主物同有主物一起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為物權的重要客體之一。但我國法律對于無主物的占有、所有權取得等規定遠不及有主物詳盡周密,存在相應的制度漏洞。自始無主物與嗣后無主物為無主物的兩大類別,其中先占制度對于自始無主物及嗣后無主物中拋棄物所有權之歸屬具有重大意義。其他嗣后無主物之歸屬依具體分類與我國社會背景而各有不同。
關鍵詞:無主物;自始無主物;嗣后無主物
我國物權法主要調整由物的歸屬、流轉與損害救濟而產生的法律關系,其中確定物的歸屬對于完善物的流轉機制、實現對物權人權利的保護有著基礎作用,尤為重要。在確定物的歸屬問題中,自然產生了有主物與無主物的劃分。無主物常見于日常生活中,如自然災害過后的房屋、財產,無繼承人時的遺產,以及曾引起學界注意的烏木、狗頭金等自然挖掘物等都屬于無主物。因此,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確定無主物的歸屬對于協調穩定社會關系尤為重要。
一、無主物的認定
我國法律中并沒有對無主物這一名詞的概念進行相應規定,唯有其相近概念“無主財產”一詞出現于《提存公證規則》之中①,《民事訴訟法》第五節條文中亦出現“對無主財產的認定”等字句②。顧名思義,無主物應為不存有任何所有權的物,包括自始不存在所有權的物,即自始無主物;以及原所有權滅失后恢復無所有權狀態的物,即嗣后無主物。
(一)自始無主物
自始無主物多為自然的產物,但并非所有自然之物均為無主物。屬于無主物的自然之物首先應滿足民法上的物所具有的相關特性。民法的任務應為盡可能公平地調整有限的資源以更好地為人所用,由此自然界中不具有稀缺性與可控性的物并非民法上的物,當然也非無主物。其次自然之物上并無法律所認可的所有權之存在。對于礦產資源、古生物化石、珍貴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等極度稀缺物,由于其重要性與極度有限性,需要國家掌握其所有權,依法進行調配。我國對歸于國家所有之物進行了概括性規定,應當推定,法律未規定所有權歸國家或集體的自然之物均為無主物。③
另外,自然資源與自然之物的法律意義大相徑庭。基于憲法之規定④,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不論其占有狀況為何,所有權均由國家或集體享有。但這并不影響水流中的魚蝦、森林中非珍貴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其他動植物的無主物性質。
(二)嗣后無主物
嗣后無主物可分為以下三類:
1.拋棄物
指被具有主觀拋棄意思的當事人拋棄所有權的物。拋棄所有權是一種單方民事法律行為,應為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基于拋棄的主觀意思喪失對動產的占有或注銷不動產登記的行為。應當注意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拋棄行為依法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認后,被拋棄物方為無主物。對于殉葬物等并無主觀拋棄意思的物,也并非無主物。
不動產拋棄的行為少見于我國社會實踐之中,但仍有特殊情況的存在。對于其歸屬問題,筆者以為應當予以公告,一年內無權利人主張所有權的,由國家所有;依據最新公布的《民法總則》之規定,在公告后三年的訴訟時效內有權利人主張自己權利的,查證屬實后將所有權歸還給權利人。對于公告期內或訴訟時效內主張擔保物權的權利人,經查證屬實且主債權并未經過訴訟時效的前提下,若主張不動產權利時效已過仍無人主張所有權,可將房屋進行拍賣以償還擔保物權權利人的債權。
2.經法定程序認定為無主之物
主要種類有經公安機關或人民法院認定無主的埋藏物、隱藏物、遺失物、拾得物、漂流物等占有脫離物。在被法定程序認定為無主物之前,所有權人仍然對這類物享有所有權,但所有權人已經喪失了對物的占有且難以明確所有權人的身份。此時可以經由兩種途徑認定其為無主之物。其一為依據《物權法》之規定,送交給公安機關等部門,由其發布公告;⑤主要種類有經公安機關或人民法院認定無主的埋藏物、隱藏物、遺失物、拾得物、漂流物等占有脫離物。⑥經公告法定期限后仍無人認領的物方為無主物。
我國對拋棄物與埋藏物、隱藏物等并未進行法律上的區分,多經由主觀進行判斷。筆者以為可按照一般常識,對于明顯無利用價值、一般作為垃圾處理的物,如飲料瓶、廢舊報紙等,可按拋棄物處理;對于較為貴重的物品,則需按照占有脫離物處理,經認定后方可確定為無主物。若無法區分為拋棄物或遺失物等,應推定為物上仍有所有權的存在。⑦
同時,應對埋藏物、隱藏物與自然之物加以區分。埋藏物、隱藏物為人為地將物品放置于隱秘之處,物上仍存在所有權;而自然之物則自始便無所有權存在。雖然二者可能外在形態相同,如發掘出的烏木、狗頭金等自然之物與挖掘時偶然發現的金銀首飾等埋藏物均埋于土壤之中,但其法律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3.所有權人下落不明或沒有所有權人的物
主要是指以下兩種情況:一為債權人下落不明時債務人經由公證機關提存清償的物;二為無人繼承且無人受遺贈的物。第二類物又可分為動產與不動產,對于不動產的歸屬問題可參照上文所述被拋棄之動產進行處理。
二、我國現行無主物的歸屬及其法律漏洞
(一)自始無主物及拋棄物
我國法律并未就自始無主物及拋棄物的所有權歸屬進行規定。自始無主物的獲取(如上山砍柴、下河捕魚)、拋棄物的取得(如拾荒),一般均依據習慣予以調整。法律上的真空狀況會造成無法可依的現象,如熱極一時的天價烏木案中,法院就以不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為由,并未對此案作出實體權利方面的回應。⑧
筆者以為先占制度可較為妥善的解決上述問題。先占,指以所有的意思表示先于他人占有無主物并取得所有權法律事實。⑨先占原則起源于古羅馬的萬民法,不論土地或動物均可以先占的方式取得所有權。結合當今中國社會情況,不動產登記制度使得無主不動產幾近無存,故先占制度應僅適用于無主動產。
我國或基于保護國有資源及生態環境的考量⑩,尚未建立先占制度。但在當今法律體系對我國國有財產與國有資源均列舉詳盡、保護周密的法律制度下,實無過慮之必要。
(二)經法定程序認定為無主之物
我國《物權法》規定,公告后無人認領的遺失物歸于國家所有,同時漂流物、埋藏物、隱藏物參照遺失物的相關規定。筆者以為此規定不太合理,主要理由為:
1.規定了拾得人、發現人的義務,卻并未規定相應權利
《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同時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由此可見,若拾得人、發現人因重大過失未妥善保管物品,應承擔賠償責任;但與之相對的權利僅僅是在找尋到權利人的情況下歸還保管物品的必要支出,在找不到權利人的情況下物品直接歸國家所有,必要費用補償事宜根本未予以規定。一味地向拾得人或發現人施加道德義務與法律義務,卻不以法律的形式對其權利加以規定保障,顯然是不合理的。
2.直接規定由國家所有,有失偏頗
在權利人不明的情況下,國家直接享有所有權這一歸定,并非基于權利的轉讓承繼等因素,而僅僅基于國家這一主體的特殊地位,偏向于國家、集體等公權保護。?
筆者以為,當拾得人履行保管義務、送交法院或行政機關的義務、尋找權利人的義務后,為達平衡權利義務關系、激勵拾得人履行法定義務之目的,可給予拾得人獲得占有脫離物所有權的期待權。即當遺失物、埋藏物等占有脫離物基于法定程序被認定為無主物時,拾得人可獲得該物所有權。
(三)所有權人下落不明或無所有權人的物
對于提存之物,我國《合同法》規定提存到期之后歸國家所有。?對于無人受繼承、遺贈之物,由國家或集體所有制組織概括承受死者財產。?
應當看到,在提存之后雖然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歸與消滅,但是債權人并未實際受領財物,未獲得相應的利益。為債權人利益考量,提存機關在扣除相應管理費用后,可將財物歸還于原債務人,使其對債權人負有自然債務,在債權人確定法定代理人、繼承人或出現時,債務人可依自然債務返還財物。
注釋:
①《公證法》第二十一條:從提存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無人領取的提存標的物,視為無主財產;公證處應在扣除提存費用后將其余額上繳國庫.
②《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一條:申請認定財產無主,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財產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③如我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2條規定:“礦產資源是指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價值的,呈固態、液態、氣態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的礦種和分類見本細則所附《礦產資源分類細目》。“那么應當推定,《礦產資源分類細目》中未規定的資源即不屬于國家所有的礦產資源.
④《憲法》第九條: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
⑤《物權法》第一百一十條: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知道權利人的,應當及時通知其領取;不知道的,應當及時發布招領公告.
⑥《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一條:申請認定財產無主,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財產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⑦李迪昕.無主財產法律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⑧彭州天價烏木案 四川高院駁回村民所有權起訴[EB].中國憲政網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
id=8673,訪問于2018年5月20日
⑨劉云生.民法典設立先占取得制度之必要性與可能性透視[J].河北法學,2005(03):25-30+50.
⑩王利明.我國民法典物權編的修改與完善[J].清華法學,2018,12(02):6-22.
?劉云生.民法典設立先占取得制度之必要性與可能性透視[J].河北法學,2005(03):25-30+50.
?《合同法》第一百零四條:債權人領取提存物的權利,自提存之日起五年內不行使而消滅,提存物扣除提存費用后歸國家所有。
?《繼承法》第三十二條: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歸國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成員的,歸所在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
參考文獻:
[1]高寧.“天價烏木案”:先占取得之立法探討[D].河北大學,2017.
[2]唐明俊.埋藏物所有權歸屬研究[D].遼寧大學,2016.
[3]王建平.埋藏物烏木發現者權益的立法邏輯比較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4(01):123-129.
[4]朱虎.國家所有和國家所有權——以烏木所有權歸屬為中心[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6,19(01):15-26.
[5]王利明.我國民法典物權編的修改與完善[J].清華法學,2018,12(02):6-22.
[6]溫世揚.《民法典》應如何規定所有權——《物權法》“所有權”編之完善[J].法學評論,2018,36(02):128-137.
[7]紀建文.法律中先占原則的適用及限度[J].法學論壇,2016,31(04):69-77.
[8]劉云生.民法典設立先占取得制度之必要性與可能性透視[J].河北法學,2005(03):25-30+50.
[9]譚啟平,蔣拯.遺失物制度研究[J].法學研究,2004(04):58-69.
[10]張恒山.財產所有權的正當性依據[J].現代法學,2001(06):3-14.
[11]李迪昕.無主財產法律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12]張世茂.我國無主物歸屬制度實證研究[D].新疆大學,2017.
[13]王海君.我國不動產注銷登記制度研究[D].湖南大學,2008.
作者簡介:
張馳(1997.8~ ),女,漢族,山東菏澤人。延邊大學法學院,15級在讀本科生,專業:法學,研究方向:法律。
通訊作者:
金路倫(1981.10~ ),男,朝鮮族,吉林龍井人,延邊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通訊作者:金路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