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訴訟契約的規定散見于《民事訴訟法》《證據規定》以及司法解釋之中,對于訴訟契約并未形成系統的規定。不起訴契約作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契約,但是在法律中卻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筆者對不起訴契約存在的合理性進行研究。
關鍵詞:不起訴契約;合理性;私法自治
依據法律的公私法劃分,民事訴訟法為公法,但是公法領域是嚴格排斥私法自治的,為了說明訴訟契約的正當性,為了證明法律規定不起訴契約的可行性,應當從多維度的角度探析不起訴契約的存在的合理性基礎。
一、私法自治精神在公法領域內的自然延伸
“私法自治”的基本內涵是“私法主體自主實施私法行為,不受他人非法干預;在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前提下,私法主體的自主協議優先于法律;私法主體只對其真實意思表示實施的行為負責。”日本學者市村博士認為,私法契約的原理不止限于私法領域,公法也具有共通的原理,二者共通的法律現象是除了法律明文規定或者事物性質上當然排除適用私法原則的場合外,私法規定應該適用。基于這樣的認識,其認為公法契約也當然能夠存在。另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契約是一般的法形式,立法者雖然沒明確地承認它,但是卻形成了客觀的契約法。現今公法與私法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公法對于私法予以充分的肯定與救濟,同時,私法自治精神在公法內也有所體現。作為私法精神的意思自治的最終貫徹有賴于公法的保障,私法的救濟也有賴于民事訴訟權利的行使,可以說公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私法上的權利,所以在公法程序上給予當事人私法自治的權利顯得尤為的重要。所以,不起訴契約作為一種私法自治精神的體現在在公法中得到承認是可行的。
民事訴訟法上的處分主義與辯論主義就是“私法自治原則”在公法領域的自然地延伸,也是使意思自治原則能夠在民事訴訟中得以貫徹并最終得以實現的保障。處分原則實質上是指當事人對訴訟的開始、發展和終結以及訴訟對象范圍的確定等享有意思自治的原則。辯論主義是指在民事訴訟中,審判所需要的事實和證據由當事人負責提供,法院根據當事人提供的訴訟資料作出判決。處分原則是尊重當事人直接處分其實體權利的自由,辯論原則則是對于當事人間接處分其實體權利的自由的尊重。不起訴契約是當事人行使其處分權的體現,因此應當得到最大限度地尊重與保障。
二、當事人作為“程序主體”的必然要求
程序主體性原則指在由審判權運作的糾紛解決的法的空間內,當事人的意志和人格得到應有的尊重,有權充分行使辯論權和處分權,享有保障其自我決定的自由的原則。“程序性主體”原則應當在立法活動、法律適用活動以及訴訟當事人進行訴訟行為時,都必須遵循的原則。根據當事人作為“程序主體”地位的原理,應當賦予當事人、利害關系人一定的程序上的處分權,避免其淪為法院審判的客體。民事訴訟制度安排應當以追求確定存在于實體利益和程序利益之平衡點上的“真實”為首要目標,并在對公益無害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使當事人有機會自主選擇有助于平衡其實體利益和程序利益的糾紛解決方式,從而來確保其程序主體地位。在進行民事訴訟制度的設計與運行中應當充分考慮當事人的意志,尤其是其自主解決民事糾紛爭議的意愿應該得到尊重,賦予當事人自主處分私法利益和訴訟利益的權利。不起訴契約正是體現了當事人在自主選擇程序上的意志,體現了訴訟程序對于當事人程序主體地位的尊重。
三、彌合立法與司法局限性的重要的手段
眾所周知,法律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現今而言,在立法與司法兩方面都存在我們希望避免但是又很難解決的問題。
1.立法的局限性
(1)立法的經驗性決定了法律規定的一般是既存的社會關系,很少會對未出現的法律關系進行規范,一旦法律規范進行制定以后,由于法律的相對穩定性,就導致在短時間內,很難依據客觀情況進行靈活的改動,這就導致了法律相對于社會發展來說總是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滯后性。
(2)法律是以語言文字的形式來表現的,語言本身含義的模糊與多樣性,導致其不能像數字那樣精確,這樣就導致了法律上的一詞多義,同一詞語不同解釋的情況。
(3)無論多么嚴謹的法律都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各種各樣的漏洞,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在不違背法律精神的前提下對案件進行靈活的處理。
2.司法的局限性
除了法律本身在立法時有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時,司法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審判活動依據以“事實為基礎,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但是事實有時并非完全清楚,甚至有時調查的“事實”未必就是真正的事實,同時,基于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加之審判模式的固化往往會得出不能符合當事人預期的可接受真正公平的結果。
上述的立法與司法的缺陷表明作為維護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的審判制度并不能夠完全的保證正義。法律程序作為“不完善的程序正義”在針對實體問題時總是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違背真實正義的情況,所以有些案件在不違背強行法規定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尊重當事人的意思,按照當事人的意志簽訂契約,解決矛盾。
針對審判的局限性,當事人選擇簽訂不起訴契約,選擇訴訟外的救濟途徑解決糾紛,在增強解決矛盾的效率的同時,也能緩解雙方當事人的矛盾,以較為緩和的方式化解矛盾。同時,約定以訴訟外的方式解決矛盾,可以節省司法資源。除此之外,在保證當事人自主行使權利的同時,還能彌補客觀上立法的不足。
四、多元化解決糾紛的需要
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深化和利益格局的調整,總是伴隨著深刻的社會變遷和廣泛的利益沖突。在中國發展的征程中,經濟繁榮的同時,各種社會矛盾、社會沖突的發生率亦在不斷上升,同時出現了很多新型化的沖突,僅靠法官依靠單一的標準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多元化解決糾紛的對策。而承認不起訴契約的效力,尊重當事人的意思,在訴訟外解決糾紛是與多元化解決糾紛的模式相適應的,因此,承認不起訴契約時構建多元化解決糾紛模式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江平,張禮洪.市場經濟與意思自治[J].法學研究,1993(6).
[2]霍海紅.民事訴訟契約的意義追問[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7(2).
[3]張嘉軍.民事訴訟契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5).
[4]唐力.當事人程序主體性原則一兼論以當事人為本之訴訟構造法理[J].現代法學,2003(5).
[5]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薛曉潔(1992.5~ )女,漢族,山東臨沂人,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