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現行國家賠償法中關于侵犯人身自由的賠償標準過低,不僅沒有起到彌補相對人損害的作用,也起不到遏制行政機關認真執法的目的。因此,有必要采取懲罰性的國家賠償標準,通過高額賠償金來促使行政機關改善執法質量。
關鍵詞:國家賠償;賠償標準;懲罰性賠償;侵犯人身自由
我國在199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中首次拉開了國家作為賠償主體對行政相對人因行政機關侵犯其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賠償的序幕,但是,其中仍隱藏著一些問題還未被解決,首當其沖的便是國家賠償中的賠償標準問題。而本文主要論述如何將懲罰性賠償標準納入我國國家賠償法,從而達到懲罰公權力濫用和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違法行政行為的作用。
一、國家賠償的分類
世界各國的國家賠償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類:第一,撫慰性賠償標準,賠償額往往低于受害人實際遭受的傷害的賠償。第二,補償性賠償標準,指賠償金額等于受害人的實際損失的賠償。第三,懲罰性賠償標準,指賠償金數額較高于受害人的實際損失的賠償。
而我國的國家賠償標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草案)》的補充說明可以看出是根據以下三方面的要求予以制定的,首先是要適當彌補受害人損失,其次是要考慮到我國的經濟能力,最后是要簡便易行,因此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奉行的標準是撫慰性賠償。
二、我國現行賠償標準存在的弊端
第一,在日工資的計算問題上。眾所周知“工資”只是一個人收入的一部分,通常所稱為基本工資,實際上這并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實際收入。另一方面按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此處的日平均工資只是與受害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長度有關系,而與受害人本人的損失并無關聯。
第二,在按上年度平均工資計算的問題上。但此處的“上年度”爭議頗大,有種觀點認為,它是指違法行為發生時的上年度。還有種觀點認為它是賠償義務機關亦或者法院首次作出賠償決定結果的上年度。①雖然司法實踐中一般認為后者更接近事實也更有利于受害人而廣為采用,但實踐操作中卻沒有確定定論。
第三,我國的國家賠償對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并不明確。關于精神損害賠償是2010年國家賠償法修正案后新增加的賠償內容。但是在實踐中,因為法律并未明確規定“造成嚴重后果”的具體情況,導致此條可操作性并不強。
三、懲罰性賠償標準的引用
要解決制度設計的原有缺陷,就需要在以下方面予以調整。首先,在日工資計算方面,需要將因侵權行為帶來的受害人實際損失考慮在內。第二,既然要按“工資”作為賠償參考,就需要計算出受害人的全部收入,而非僅僅為“基本工資”。第三,在平均工資計算中,應當將休息休假的節假日天數減去。第四,應以受害人所在職位的本年度工資為標準。第五,關于賠償參考值上年度的問題,應當以賠償決定給出時的上年度為準。最后,懲罰性賠償不能和精神損害賠償混為一談。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國家賠償法現行的撫慰性賠償標準問題重重,因此有必要采取懲罰性賠償標準來緩解這些矛盾。對于國家的法律實踐而言,它加強了對行政權的監督,促進《國家賠償法》的實施;另外,較重的賠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行政機關對于公權力的濫用;第三,懲罰性賠償以其較多的賠償數額可以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權利。而這對于公民個人而言,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他們的合法權益,也是在最大程度上彌補了他們的損失,有利于公民信任、尊重法律,調整社會矛盾。而這些,對于我國的法治建設都有深遠的意義。
注釋:
①柳建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身損害國家賠償計算標準之探討——“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的“上年度”之意涵》.《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10月第10期,第24頁.
參考文獻:
[1]楊建華.國家賠償法中引入懲罰性賠償探究.山西大學學報,2005年11月第6期.
[2]韓飛.國家賠償應引入懲罰性賠償標準.法制與社會,2006年6月第2期.
[3]王建新.論我國國家賠償應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9月第3期.
[4]馬瑋.英美法系懲罰性國家賠償之考察與借鑒.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4月第2期.
作者簡介:
王若清(1993~ )女,陜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學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