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莎
摘 要:保險人說明義務制度是我國保險法確立的一項重要制度,但是相關配套規定并不完善,雖經多次修改和完善而爭議尚存,尤其是在網絡保險銷售中,適用說明義務規則解決司法實踐糾紛存在很大的爭議。本文重點介紹保險人說明義務制度的立法和司法現狀,揭示目前立法以及司法對于在網絡保險中保險人說明義務司法規制的缺陷。同時提出完善網絡保險中保險人說明義務規則的一些基本規制和具體規制的建議。
關鍵詞:網絡保險;保險人;說明義務
一、網絡保險中保險人的說明義務的司法現狀及缺陷
網絡保險,也稱網上保險,是指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聯網為載體來支持保險業務開展的活動總稱。鑒于保險業經營的特殊性以及保險合同的復雜性,因此,保險人說明義務在傳統銷售模式下對于投保人利益的保護尤其重要,我國保險法第十七條予以規定,該條文中雖然已規定保險人應當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向投保人作出說明。但是對于何謂“說明”以及“明確說明”,卻并未在保險法中給出具體定義。為了給司法裁判提供明確的依據,針對說明義務履行標準,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保險法《司法解釋二》,對保險法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爭議問題作了進一步的釋明和規定,其第12條對于網銷、電銷等新型銷售模式下保險人的說明義務的司法裁判標準作了規定,此規定出臺后表面上看似乎為之前業界和學者普遍爭議較多的說明義務采用“實質判斷”還是“形式判斷”給出了答案,然而,這種一刀切的做法雖然給司法實踐處理帶來了方便,但是其缺陷是顯而易見的。確立“保險人說明義務”的本意是為了維護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利益,防止保險人利用自身優勢和保險合同條款的晦澀難懂有意或無意侵犯投保人合法權益,這是立法者創設這項制度的初衷。
首先,從該條文的文意理解來看,相比以往保險合同糾紛司法實踐普通采用的說明義務實質性判斷標準,在此司法解釋意境下,說明義務已經蛻變成一種形式上的說明義務或程序性的說明,先前傾斜保護投保方的威力被減弱。因為從實踐經驗可以看出,如果僅僅借助網頁等的說明就認定為保險人說明義務的履行,那么所有的保險公司都能夠輕而易舉的做到,在這種情況下,必然發生大規模侵犯投保人利益的情形。筆者認為《司法解釋二》第十二條的規定一定程度上背離了保險人說明義務制度創設的初衷,違背了立法者的意圖,司法部門通過解釋法律這個工具創設新的法律規則,使保險人說明義務的法定義務形同虛設,造成了立法和司法的沖突。其次,該條文中所表述的“明確說明”存在歧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條文對于說明義務的標準只是從原則上規定了要達到明確說明,對于如何算是達到明確說明的標準并未涉及;二是說明標準的指向不明確,該明確說明的標準是保險人自身理解的標準還是投保人的理解標準或是一般人的理解標準并沒有明確規定。
二、網絡保險中說明義務的特殊性
《保險法》第17條確立了保險人說明義務,但在網絡銷售模式下,畢竟是一種虛擬的交易環境,保險人履行其說明義務不可能依靠傳統的面對面的說明,只能借助于網絡系統進行說明,這與傳統銷售模式下的說明義務履行肯定存在諸多差異。
(一)說明義務的履行時間存在差異
在傳統面對面銷售模式下,一個保險合同成立會很明顯的經歷磋商溝通、正式締約的階段,期間還借助于宣傳資料、投保單等文件材料的交換,因此保險人的說明義務是先合同性比較明顯,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在簽訂正式的保險合同之前往往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接觸,保險人有足夠的時間履行說明義務這一先合同義務。而在網絡銷售的模式下,合同締結過程就是一個“人機對話”的過程,保險人借助其事先設定好的網絡投保程序,與投保人進行信息的交流與交換,此時,合同的締結過程已不可能像傳統的模式一樣有著比較明顯的期間分界,事實上在網絡銷售時,保險人的說明義務已經順延至合同締結時同時進行,基本上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磋商階段。
(二)說明的方式存在差異
傳統銷售模式下,對于保險人提供的格式合同條款,如果投保人有疑義,雙方可以公平的進行協商,并可以針對投保體的個體差異情況進行區別對待,甚至可以就某些條款的生效條件進行特別約定,并以“批單”和“特別約定”的方式進行變更,以達到雙方權利義務的公平合理配置,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格式條款的天然缺陷進行了補救。在這種情況下,保險人可以借助比較直觀的介質完成其說明義務并得到相對方的確認。但是在網銷模式下,全網絡化的環境,保險人事先設定的投保系統程式化、固定化,不允許進行隨意變更,缺少傳統面對面的說明方式,不可能進行批單和特別約定方式承保。在這種情形下,保險合同的所有條款都是由保險人事先以電腦程序方式進行設定,投保人只有無條件的接受,否則便不能成立合同電子,保險人的說明行為也直接借助于網面等形式,雖然從程序上可以說明其已履行說明義務,但是是否能夠達到締約說明的程度和標準很難確定,網絡投保的流程化的說明方式,為保險人全面、準確履行說明的法定義務帶來一定障礙。在網絡投保的模式下,保險人的程序設定其實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潛在的投保對象是整體劃一的,惟有如此,才可能適應同一說明方式,而在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投保人,任何投保人之間都會存在差異,不同保單之間說明的方式和內容決不可能完全相同。
(三)證據規則的差異
在傳統模式下,保險人往往能夠借助紙質文件材料證明其說明義務履行的情況,即便是口頭說明,如果有其它相關在場人員的證言,也能證明其履行了說明義務。然而,在網絡銷售時,保險人往往只能提供了一種通用的保單締結程序性文件,而對個案中如何具體明確的履行了說明義務很難有足夠的證據予以證實,而且電子文件容易修改,如何確保真實性,如果就此發生爭議,在司法處理上如何對這類證據的證明效力進行確認還是存在爭議的。
綜上可看,在網絡投保的模式下,保險人履行說明義務的方式和特點均迥異于傳統模式,程式化、固定化的特點更加明顯,如果弱化保險人說明義務將從實質加強化本已處于強勢地位的保險人,隨之投保人權益更加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在網絡模式下,如何公平合理的賦予保險人說明義務新的要求,對于平衡雙方利益,促進網絡保險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三、網絡保險中保險人說明義務規則的完善
鑒于網絡銷售模式的固有特性,使得在此模式下的保險人說明義務規則必然在說明的形式、范圍、程度等方面有別于傳統銷售模式下的說明義務,必須在保險法說明義務制度的創設本意出發,在堅持誠信原則和投保人保護原則的前提下,讓保險人承擔更嚴格、更規范、更明確的說明義務,構建一種科學合理、便于操作的說明義務規則。
(一)賦予保險消費者撤銷權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消費者的參與是否其真實意愿的體現?所訂立的電子合同是否其真實意思表示?對所交易的貨物或服務不滿意是否有補救機制?這些都是涉及網絡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保護問題。因此,補救機制的建立顯得十分重要。例如建立電子合同的撤銷權,國外對電子商務合同的撤銷權規定也不盡相同。歐盟的做法是對于通過互聯網締結的電子合同,即使滿足了普通合同的撤銷的要件,一般也不能予以撤銷,比如《德國民法典》第119條第1款規定:只有當意思表示在發送過程中出現誤傳的情況下,才適用撤銷的規定。因此,在意思表示發送前產生的錯誤都不能適用撤銷的規定。在網絡環境下,數據輸入錯誤和數據傳輸錯誤是兩種能夠適用撤銷權的情形。當然,在網絡條件下,由于當事雙方都可采取匿名的方式進行交易,作為交易的一方往往無法直觀的判斷相對方的行為能力,因而無法判斷交易行為是否真實意思表示。因此,為了保護未成年人利益,規定因欠缺行為能力的電子合同無效。可見,德國的做法基本上嚴守傳統合同法的理論,并未因電子合同的特殊性作出變通或者更加開放的規定。而在美國這種情況卻發生了變化。美國認為電子商務合同由于其合同文本的傳輸和表現的數據化,使得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認識和理解不如紙介質合同那樣直接,因此更加強調電子合同條款的合理性,更加強調商家對信息的條款的信息披露和相對方的審查機會。美國認為格式合同的提供者即商家,只是做到了以上所規定的行為并不必然使客戶或消費者能夠看到并了解其所提供的格式條款,美國法律更多的承認電子合同與傳統合同的差異,從公平保護消費者權益出發,把合同撤銷權的選擇權賦予客戶,由其根據所接受信息的適用狀況和自己的意愿,作出適當的選擇,來確認合同是否真的成立。
(二)電子保單中納入冷靜期與猶豫期的必要性
我國人身保險領域,為了保護投保人的利益,保險監管部門規定了保險合同成立的“猶豫期”制度。但在網絡投保中,保險消費者可選擇面較窄,只能對保險人事先所擬定好的格式條款作出接受與否的決定。如果在電子保單中納入一定時間的冷靜期與猶豫期,這會使得保險消費者多個考慮的時間和選擇的余地。因此除了在人身保險領域納入“猶豫期”,普遍的在電子投保過程中適應“猶豫期”制度也是至關重要。猶豫期與冷靜期制度是由電子保險的特殊性而決定的這也是從保護消費者的角度出發的,確保保險消費者“知”的權利為當今保險先進國家的立法趨勢,而信息的告知義務應作為保險人的法定義務,在德國的相關保險合同法律中,將此項規定作為了強制性規定,不得以約定的方式使投保人放棄,同時還規定投保人于收到保險單及相關文件后有14天的猶豫期。盡管冷卻期制度的確立會在一定的條件下影響簽訂保險合同的成功率,由于電子營銷模式的普及,大多的保險消費者也選擇此種消費模式為自己購買個人類險種,因此,為更好地保護保險消費者,保護保險活動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必要借鑒并移植在國外已相當成熟的這項制度,使得保險消費者無論是藉由何種的營銷管道購得保險商品,在訂約程序上都能獲得周全的保護。
(三)建立電子保險條款分別說明機制
根據合同條款所承載的內容以及重要程度的不同,有學者把保險合同條款劃分為五類,分別是公共條款、準權利義務條款、權利義務條款、釋義條款、專有條款。其中,有學者提出,對于釋義條款、專有條款和公共條款這三類條款,應該減輕保險人的說明義務,甚至可以不作說明,因為這三類條款或內容簡單容易理解,或者是在保險合同中起著輔助作用,說明與否對保險人實體權利影響甚微。而對于準權利義務條款和權利義務條款因其是保險合同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內容直接影響到到相對人的切身利益,保險人需要承擔更加嚴格的說明義務。如果將此觀點引入到電子保險合同的說明義務中,建立電子保險條款分別說明機制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對于電子保險合同中的準權利義務條款和權利義務條款,因其關系到投保人的切身利益,也直接關系到保險合同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保險人理應承擔不同于公共條款等的更嚴格、更高程度的說明義務,確保相對人真正理解其含義。尤其要突出的是權利義務條款中保險人責任免除條款,由于其與投保人利益息息相關,影響到投保人的實體權利或實質性權益,是否知悉其內容、法律后果直接決定著其最終能否獲得保險賠償,也直接影響著投保人是否作出投保的決定,實踐中,對于免責條款說明義務的履行問題也是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爭議的焦點。因此,司法實務對此應采取更為嚴格的實質判斷標準,促使保險人完善程序、積極作為,切實履行明確說明的義務,讓投保人真正了解免責條款的含義和法律后果。
四、結語
保險人說明義務的創設目的在于規范保險市場、保護投保人合法權益方面起到了積極正面的作用。文中通過明確說明義務是先合同義務、法定義務、主動義務,是保險法最大誠信原則的要求,是消費者保護立法的必然選擇,因此,筆者認為網絡保險中保險人說明義務需要采用更嚴格的標準。此外,還可以嘗試建立保險人先合同階段義務群機制以及完善保險人說明義務的履行的證據規則和證明標準來規范電子保險中對保險人說明義務的要求,以期保證在電子商務時代下更好地平衡保險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對網絡保險消費者有個更周全的保護,使我國的保險行業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快速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蔚田等.網絡金融和電子支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50.
[2]羅璨.保險說明義務程序化蛻變后的保險消費者保護[J].保險研究,2013(4): 95-100.
[3]郭磊.論保險人說明義務[D].安徽大學,2011-10-01.
[4]孫宏濤.德國保險合同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4.
[5]袁杰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44.
[6]秦小娟.從法律角度看保險人的告知義務[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4(9):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