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確保能夠盡快完成破案,偵查工作中對犯罪動機的分析十分重要,基于此,為了幫助更多的偵查工作者更好地開展犯罪動機分析工作,本文從找出犯罪行為發生原因、找出犯罪分子的心理狀態、找出犯罪現場的偽裝行為三個角度對犯罪動機分析在偵查工作中的意義做出了研究,并以舉例的方式進行了相應的說明和闡釋。
關鍵詞:犯罪動機;偵查工作;犯罪心理
犯罪動機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出現原因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所決定的。而分析犯罪動機往往對案件偵破乃至之后的犯罪預防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在實際案件偵查過程中,偵查人員不能只停留在案件的表面,而不對其深層次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這樣對案件偵破將帶來消極影響。哪怕最終抓獲了犯罪分子,但錯誤的犯罪動機分析也會導致在量刑上出現偏差,最終使司法上的公平性受到破壞。
一、找出犯罪行為發生原因
一個人之所以會犯罪肯定有其行為原因,一般情況下,其行為原因可以分為自發性和誘發性兩種,介紹如下:
(1)自發性犯罪行為:指的是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之前已經有所預謀和準備,其主觀上是想要實施犯罪的,其行為有著明顯的故意性。例如:故意殺人、攔路搶劫、入室盜竊等等均屬于此類犯罪動機。通過偵查現場,偵查人員也能從其犯罪的計劃性、周密性來判斷出其犯罪行為是否為主觀故意發生。并能判斷出其是否為慣犯。
(2)誘發性犯罪行為:指的是犯罪分子實施犯罪時有著很大的突然性,其主觀上并不是故意想要實施犯罪,而是因為受到外來因素刺激、或突然出現的心理狀態而導致的犯罪發生。例如:過失殺人、過失傷害致死、過失破壞財物等等均屬于此類犯罪動機。通過偵查現場,偵查人員也能從其犯罪目標的不確定性、犯罪時間或地點選擇的不恰當性等來判斷出其犯罪行為的誘發性特征。一般來講,實施誘發犯罪的分子均有著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習慣,或與受害人有著長期的矛盾積累,或其在性格方面存在著缺陷化和復雜化問題。這些問題或矛盾積累到足夠程度后遇到誘因將很容易爆發,最終造成其犯罪行為的出現[1]。
二、找出犯罪分子的心理狀態
在對犯罪動機的分析過程中,偵查人員還可以找出犯罪分子的心理狀態。一般情況下,其心理狀態可以分為具體性和泛化性兩種,介紹如下:
(1)具體性犯罪心理:指的是犯罪分子有針對性實施的犯罪行為,在表現上被害對象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或規律性。例如:很多搶劫、盜竊慣犯在挑選目標的時候都是按照一些特點來進行的,像夜晚單身回家的女性、長期無人居住的房間都很容易被搶劫盜竊犯罪分子盯上。而且其若成功一次的話,下次再實施犯罪時很有可能還找與上次作案對象存在相似性的犯罪目標。因此,在發現多個存在類似犯罪行為的案件后,偵查人員需要認真分析看其是否是同一犯罪分子所為,這樣不但能方便其揪出犯罪分子,還能提前預知下一個可能的犯罪目標從而做好相應的防范工作。
(2)泛化性犯罪心理:指的是犯罪分子無針對性實施的犯罪行為,其作案并沒有太強的針對性,大多數時候是臨時起意或情緒化心理所導致的犯罪行為,如見財起意的盜竊或激情殺人等。若想找出此類犯罪心理的作案動機,偵查人員需要擴大搜索范圍,利用監控等技術手段找出所有潛在的犯罪分子,然后從犯罪發生的因果關系上做逐一審查,這樣可以更快地完成破案。
三、找出犯罪現場的偽裝行為
很多狡猾的犯罪分子特別是慣犯在實施犯罪后會盡量去對自身行為進行掩蓋,這時,對其犯罪動機的分析有利于偵查人員揭穿偽裝,從而揪出真正的犯罪分子。介紹如下:
(1)為了找出真正的犯罪動機,偵查人員需要對犯罪現場進行細致分析,以此來找出其中的矛盾點所在。例如:一件夜間倉庫盜竊案件中,被盜倉庫多個柜子被撬開,看來像是一個陌生人進入作案。但經過偵查發現,除了裝有財產的柜子被細致翻動過之外,其余柜子盡管被撬開但沒有明顯的翻動痕跡,說明其他柜子的打開不過是在“掩人耳目”,犯罪分子是熟悉倉庫環境的。偵查人員根據這一分析很快就抓獲了真正的犯罪分子。可見,犯罪動機是犯罪行為的決定性因素,事后哪怕犯罪分子想要進行偽裝,但畢竟兩者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特別是當所涉及因素眾多或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偽裝肯定會露出破綻。只要找到這個破綻,偵查人員就能明白犯罪動機的出發點所在,從而依照線索迅速地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
(2)同時,在發現犯罪現場是偽裝的之后,開展犯罪動機分析還能夠幫助偵查人員確定犯罪分子的心理狀態,因為有很多偽裝存在故意的誤導性,例如殺人后的栽贓陷害等。這可以有效幫助偵查人員避開誤導性線索,從而使真正的犯罪分子難逃法網[2]。
四、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集中研究了犯罪動機分析對偵查工作的意義,通過分析發現,犯罪動機分析能夠對偵查工作產生幫助偵查人員確定犯罪分子的心理狀態、幫助偵查人員避開誤導性線索、提前預知下一個可能的犯罪目標從而做好相應的防范工作等重要影響。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幫助更多的偵查工作者,更好地開展犯罪動機分析工作,以此來為其今后更高效地完成破案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張麗欣,李玫瑾.基于犯罪心理分析的刑事責任能力辨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02):17-24.
[2]薛瑞麟.關于犯罪動機的幾個問題[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9(02):112-117.
作者簡介:
閆盛棫(1996~ ),男,漢族,北京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偵查與反恐怖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刑事偵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