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瑜 劉雨翩
摘 要:近年來,全國各地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從目前校園暴力的現狀出發,結合統計總結我國應對校園暴力的措施與手段,提出應對校園暴力的方式。
關鍵詞:校園暴力;法律防范
一、校園暴力概念及現狀
我國對于未成年校園暴力的關注可見一斑。由未成年人實施的校園暴力是指發生在學校校園內或學生上學或放學途中,欺凌者蓄意濫用語言、軀體力量、網絡等,針對被欺凌者的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數據顯示,校園暴力無論從犯罪數量和犯罪率,均呈現出上升趨勢。校園暴力已不再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摩擦打斗等輕微事件,而是演變到侮辱、嚴重的身體及精神傷害的刑事案件。校園暴力,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的行為,其包含且不限于冷暴力,語言暴力,肢體暴力。
某中學校園暴力案中,一女生掌摑另一女生,隨后又對著其他女生進行扇耳光以及辱罵行為,現場有路人經過,而拍攝者示意讓路人離開,并稱“這是學校混社會的”。段某系四川省某高中學校學生,因在學校被他人強行收取“保護費”,萌生了成立“地下學生會”的念頭,糾集在校學生、社會閑散青年共30余名,成立“地下學生會”在網上低價購買香煙,用暴力、威脅的手段以5元一支的價格強行向同學出售。在這些校園暴力事件中,不難發現,施暴者的慣用手段都是當眾的帶有侮辱性質的欺凌,目的就是獲得錢財或使被欺凌者的心理、尊嚴受到侮辱。
2017年5月31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了五年間校園暴力犯罪的審理情況,審結的近200件案件中,實施校園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超過六成。甚至在14%的案件中,犯罪主體還對被害人實施了扇耳光、毆打等侮辱手段,全國已有17個省(區、市)被曝光有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地域輻射范圍廣。
二、解決措施及法律防范
一般來說,校園暴力事件發生之后,有著多種的解決方式。
第一種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獨自承擔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多重傷害。受害者選擇這種方式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可能因為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間的力量對比過于懸殊,也有可能是受害者對于自己的遭遇難以啟齒。這種方式很可能給受害者的心里留下陰影,同時,這種方式實際上縱容了校園暴力事件的繼續發生。所以這就要求和未成年人相關的家長、老師等對未成年人的成長現狀有著及時有效的把控,在察覺到未成年人的狀態和平時不太一樣時,及時與未成年人進行溝通交流,發現問題所在。
第二種是校方主動出面來解決問題。很多校園暴力事件的施暴者和受害者是同一所學校的,所以由校方來解決有著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可以控制懲罰的力度,不至于讓未成年人面對過于沉重的懲罰;另一方面,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證懲罰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能更好地引導未成年人改過自新。
第三種是家長之間進行相關的協商和解。由家長來解決,一方面是因為家長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另一方面也是給受害者的家長一個機會,讓他們為孩子討回一定的公道,也給施暴者及其家長一個機會去彌補受害者。但是家長之間的解決也有一定的弊端。欺凌者的家長會努力尋求和解,但是在此之余,家長很可能會忽略對欺凌者的教育和懲罰,很難讓欺凌者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第四種是運用社會司法方式來解決問題。這一種方式針對的是較為嚴重的校園暴力事件,是在其他方式難以進行合理解決的時候的最后防線。從現有法律來看,刑法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
除了刑法之外,其他法律法規對于這一問題也有著相關的規定。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法》第三十七條“未成年人有本法規定嚴重不良行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治安處罰。”和第三十八條“未成年人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嚴加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教養。”
我們可以發現,在法律層面對于這一問題也有著多層次的解決方式。有輕有重,輕重相結合,可以針對多種情況的校園暴力事件進行適當的懲罰和調整。在實際情況中,我們需要在嚴重的校園暴力事件發生之后,及時尋求司法的解決途徑,也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在這種時候,及時現身,有效落實,妥善解決校園暴力問題。
三、結語
未成年人是社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由于其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而應受到更多的關注與愛護。實施校園欺凌的孩子們往往出生在教育落后的偏遠地區,他們沒有幸福的家庭、缺少必要的陪伴、得不到正確的教育與指導,因此,校園欺凌產生的根源在于家庭與學校教育的缺失,筆者認為,父母對于青春期未成年人的成長現狀和心理狀態的變化應該更加及時有效的掌控,學校應注重他們的品德培養而非注重學生的成績,完善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及心理方面的及時引導。從社會層面來講,社會不應把那些實際上不幸的人推到深淵中去,以減輕社會的責任,將全社會的過錯交由更多的未成年人來承擔,而是從精神層面引導社會正能量對未成年人的正向作用。關注只是開始,立法的健全和執法的切實落實,以及相關配套教育措施的建立,才是校園暴力問題真正的出口。
參考文獻:
[1]黃嘉媚.論校園暴力的輕罪化[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7.
[2]徐艷君.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初中生校園暴力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
王中瑜(1997.12~ ),女,漢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本科。研究方向:刑法。
劉雨翩(1997.08~ ),女,漢族,陜西西安人,本科。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