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說
摘 要:計算機網絡的存在和發展為個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和處理提供了方便與支持,有一利也有一弊,在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使得作為重要社會資源的個人信息處于危險的環境中。針對這個問題,文章在闡述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的基礎上,以“王某與‘北飛的候鳥網名譽權、隱私權糾紛案”為基本研究對象,具體分析網絡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策略。
關鍵詞:網絡個人信息;民法保護;方式
在信息時代的到來下,個人信息作為一種重要戰略性資源,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變得更加突出。在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具有較強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因而成為各個商家競相追逐利用的對象,在一時間,非法搜集、傳播、公開、交易網絡個人信息的現象頻發。但是從發展實際情況來看,對于網絡個人信息保護,我國沒有出臺專門的保護立法。怎樣平衡和協調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保護和利用成為相關人員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個人信息和網絡環境下的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是指存在的和自然個體相關的,能夠識別其本人的特定資料,包含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標志等。網絡環境是科技發展后的特殊領域,網絡環境下的個人信息一般包含兩種,一種是網絡空間中的個人特殊信息,比如郵件、個人賬號、域名等,另外一種是現實中的個人信息通過網絡傳輸和處理形成的一種信息形式,包含個人電子檔案、電子商務個人信息等。
二、從王某與“北飛的候鳥”網名譽權、隱私權糾紛案看網絡個人信息民法保護問題
(一)案件基本情況
原告王某與被告張某某在網絡上產生了名譽權、隱私權糾紛。王某與死者姜某系夫妻關系,姜某于2007年從自己居住樓房的24層跳樓自殺死亡。死者生前在網絡上注冊了“北飛的候鳥”個人博客,以自己的形式記錄了因丈夫有第三者而受到極大傷害以致絕望的事實,姜某的日記中顯示出了丈夫王某的姓名、工作單位地址等信息。張某某是死者的好友,得知好朋友死亡之后,在網站的首頁張某某介紹該網站是祭奠姜某和為姜某討回公道的地方,死者的親屬和朋友先后在網站上發表紀念死者的文章,張某某還將該網站與天涯網、新浪網進行了鏈接。王某投訴稱“北飛的候鳥”網站上刊登了披露婚外情以及姓名、單位、地址等信息,其中包含有侮辱和誹謗的內容,侵犯了其隱私權和名譽權,請求法院判令張某某立即停止侵害、刪除“北飛的候鳥”網站上有關侵權信息,賠償工資損失3.5萬元,精神損失2萬元,支付2050元的公證費用。在經過投訴之后,張某某稱“北飛的候鳥”網站發表的相關文章對事件經過的陳述符合事實,不存在損害他人隱私權的問題。另外,王某原工作單位證明王某辭職時間實在2008年1月11日之前,“北飛的候鳥”注冊時間是在其之后。王某所獲社會評價與其對婚姻不忠誠的不道德行為相適應,損害后果證據不足,且與網站中刊登的文章無因果關系,法院駁回了王某的全部訴訟請求。
(二)判決關鍵
公民有個人隱私權,其中公民的個人感情生活包括婚外男女關系均屬個人隱私。張某披露王某的個人信息行為侵害了王某的隱私權,應當承擔刪除專題網頁、賠禮道歉和賠償精神損害等侵權責任。但是考慮客觀事實的存在對張的行為予以減緩處罰。
在這個案件中關于隱私權、名譽權等侵權行為的界定需要作出重新的判斷。在現行法律中隱私權并沒有被立法保護,在司法程序中往往把隱私權劃分為名譽權部分來對公民隱私作法律上的保護的,隱私權的侵害是作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一種來定義的,因此對侵犯隱私權的具體量化標準和認定范圍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這就加大了法律對侵害隱私權的認定難度,為此,在處理網絡個人信息民法保護問題的時候需要對個人隱私權進行進一步的明確。
三、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相關問題的探討
(一)制定以人格權保護為基礎的個人信息保護法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告訴發展,個人由于技術水平的缺陷,往往在科技面前是缺乏防范意識的。針對當前民法體系的不完善,在其中找不到個人信息公開和保密的界定,也缺乏對網站用戶權利的規定。在法治社會的發展下,需要通過立法手段制定出網絡環境下的行為準則規范,約束政府機構和企業的行為。在法律的規定和約束下需要制定一部以積極人格權為保護基礎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實現對個人信息的統一管理,提升公民對個人信息的法律意識。
(二)平衡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權利義務的利益
在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往往以電子的形式存在,政府結構和商業結構在掌握個人信息之后需要思考怎樣在保護個人利益的情況下,協調弱勢者信息和強勢信息主體的關聯,從而在確保社會穩定的同時保障人權。對于網絡信息管理者的權利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約束,第一,資格限制。信息管理者作為國家機關,需要在履行其職責范圍內向主管部門申請處理個人信息的資格。第二,目的限制。所有義務主體在收集、利用和處理個人信息的時候要以特定的目的為限制。第三,保障安全。信息管理者需要采取特殊的方式來防止個人信息被非法收集、處理和利用。同時,信息管理者對信息的處理也有自己的方式,具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國家機關在平衡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的時候也會涉及到各類知識產權法,為此,網絡環境下的個人信息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平衡問題需要得到國家機關的關注。
(三)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宗旨和原則
個人信息保護法是民法的一種特殊形式,在遵循民法一般原則的同時還需要遵循自身發展原則:第一,自由流通和合理限制的原則。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資源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了共享。個人信息自由流通促進了社會發展。為此,個人信息法律保護法需要在確保信息主體信息合法權利的基礎上遵循促進信息有效流通的發展宗旨。第二,信息品質和安全的保障原則。信息品質和安全保障是網上信息交易關注的重點,也是確保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計算機的普及發展下,個人數據信息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收集和使用。為了確保個人數據信息的安全使用和流通,需要相關人員健全個人信息保護民法,體現法治社會對個人尊嚴和人權的保護,從而更好的促進信息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盧清.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D].西南政法大學,2012.
[2]白鶴.網絡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
[3]劉善敏,劉爭先.論網絡時代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J].法制與社會,2007(7):277-278.
[4]袁峻.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