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今年以來,澄城縣以“共享城市,幸福澄城”為目標,探索推行“五化一體”工作模式,形成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軸心,轄區各領域黨組織為驅動,引領帶動各類組織、群團、資源共同參與基層治理和服務群眾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加強縣委協調指導,成立全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將編辦、住建、民政等19個單位主要負責人納入聯席會,定期召開會議討論研究工作推進中的重大問題。加強街道黨工委統籌領導,成立街道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聯席會,制作基層治理一覽圖,統籌抓好社區黨建、駐區單位黨建和行業黨建。加強社區組織領導,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駐區機關單位、學校、醫院、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等負責人為成員的社區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聯合會,將在職黨員納入43個社區網格,在小區成立黨小組,樓棟推選“黨員中心戶”,構建完善“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組織+小區黨小組+樓宇黨員中心戶”組織體系。
整合工作力量,在各社區成立綜合治理服務站,形成以社區黨組織為軸心,駐區單位、小區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等積極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全力做實華元建材市場商圈黨建,將其納入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布局。聯合組建醫療衛生、環境保護、法律援助、治安巡邏等服務隊,引導社區居民、駐區單位、新興領域黨組織和黨員共同參與基層治理。實施基層治理項目化管理,實施“居民講堂”項目,定期組織教師黨員深入社區開展道德講堂、技能培訓;實施“美麗小區”創建項目,通過文化、美化、綠化“三提升”,建設幸福宜居家園;實施“文明城市綜合治理”項目,對城區主要路段環境衛生、車輛通行等難題進行綜合治理,打造文明城市示范街道。提升基層治理成效,充分發揮網格內黨組織、行業資源優勢,重點就居民難點熱點問題進行綜合治理,先后解決了縣西河垃圾處理、77戶供水管道更換、九路新村供暖設施鋪設等問題,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成效。
服務隊伍聯建。結合居民需求,各社區與駐區單位對接建立組織、資源、需求和服務“四項清單”,聯合建立專業化服務隊伍。培育引進萬通家政、新川教育等14家社會組織,著力打造“日間照料中心”“快樂成長驛站”“五點半課堂”等精準化、專業化服務品牌。深化共建共享,各社區與轄區單位累計組織2000余名在職黨員通過節目共辦、陣地共享、服務聯做實現互聯互動。寶塔社區攜手16家共建單位開展關愛殘障兒童愛心捐贈活動;興華社區協調轄區老年活動中心為社區幼兒園舉辦“六一”匯演共享活動陣地;樂樓社區在高考期間聯合共建單位設立公益服務點,為考生免費提供飲水和降溫藥品。推進智慧化服務,全縣“智慧組工”成功上線,城關街道大數據平臺試運行,社區智慧化服務設施配備到位,構建以“群眾點單、街道下單、社區派單、駐區黨組織(黨員)接單”的服務模式,打造線上線下互促互動的“一站式”服務平臺。
打造誠信友善社區,在公園社區企業商鋪篩選懸掛“誠信經營黨員示范戶”標牌,成立由社區工作人員、轄區黨員、熱心公益事業居民組成“七色”服務隊,開展以倡導文明風尚為主題的彩虹志愿服務。打造和諧共享社區,在大市場社區建立“共享書屋”,聯合澄合礦務局醫院、華元購物中心開設“愛心醫務室”“愛心柜臺”,與駐區單位對接,為居民提供文化設施、會議室、操場、車位等資源,聯合成立助殘、敬老、文藝等專業服務隊伍,共享人才、文化等資源。打造文明宜居社區,轄區黨員與社區弱勢群體結對幫扶,通過心理安慰、尋找鏈接資源、組建同類人群等方式,解決實際困難。與轄區學校、醫院開展家長教育、心理咨詢、義診等共駐共建活動,提升居民文明程度及幸福指數。
進一步明權賦責,賦予街道對職能部門考核權、用人權、建議權,強化對駐區單位和各類行業及主要負責人在創先爭優、文明創建、評選先進、“兩代表一委員”推薦等方面的審核建議權、一票否決權,明確取消招商引資、包裝策劃、固定資產投資、爭取國投、發明專利等考核指標,確保權責一致,統籌有力。創新鼓勵激勵機制,以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在社區年輕專職人員中推選1名社區黨組織書記,探索通過統一招聘網格員或增加公益性崗位等方式配足配強社區工作人員。提升經費保障,把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和活動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將社區工作和服務群眾經費從8萬元提高到30萬元,保障各項工作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