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晴 李靜 蔡立平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日前,一份情真意切的倡議書在湖南省長沙市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微信群高頻轉發,號召離退休干部黨員融入社區、奉獻社區,在全面建設現代化長沙、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再立新功。
據悉,長沙市目前共有7萬多名離退休干部黨員,約占全市黨員總人數的1/6。以他們為主力軍,長沙市共建有1005個離退休干部黨支部、197個“五老”志愿者示范基地。目前,95名“五老”金牌講師、32000余名“五老”黨員志愿者服務在基層。
從家里的小展臺,到社區滿滿一間辦公室,再到三個房間大的新陣地……望城區高塘嶺街道雷鋒路社區的“馮正爹工作室”陣地三年兩“擴張”,85歲的老黨員馮正其傾注心血傳播的望城記憶、雷鋒故事,也走出了書本、展臺、工作室,在更多人心中延伸。
1994年退休后,馮正其擔任過縣(區)關工委顧問、縣(區)黨史聯絡組組長。20多年來,他積累了《中共望城黨史(1921-2008年)》攝制口述史、有關雷鋒和望城英烈的史料等資料近千萬字。
2015年,雷鋒路社區新公共服務中心建成,馮正其主動把他收集整理的所有資料捐給社區,成立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和學雷鋒志愿服務點——“馮正爹工作室”。從此,馮正其每天來到工作室,整理完善資料,為前來參觀學習者進行黨課宣講。
馮正其的黨課宣講,依據不同人群切換不同風格。機關干部來了,他主要講“學黨史,頌偉人”“學雷鋒,樹新風”主題;學生、家長來了,他主要講雷鋒如何從苦難的童年、奮進的少年成為有為青年,強調雷鋒參加工作在望城的三年是他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
這份傳承,不僅寫進了大家心中,還融入了社區發展。
2016年,高塘嶺街道雷鋒路社區部分片區進行拆違透綠、提質提檔,馮正其建議社區挖掘雷鋒文化底蘊。他提出了“雷鋒從這里走出”的思路,和社區工作人員一同找亮點、想方案,從細節入手,恢復了雷鋒井、雷鋒屋、雷鋒亭的原貌,將雷鋒的八個故事彩繪上墻。最后,該片區的雷鋒元素大放異彩,贏得八方好評。
“破除陳規陋習,推進文明鄉村建設,老黨員不僅不能掉隊,還要做帶頭人。”今年4月,在瀏陽市永安鎮心源社區黨小組組織生活會上,76歲的退休教師、黨小組組長劉谷君帶頭簽下“移風易俗、簡化后事”的承諾書,公開承諾“去世之后立即火化,不動鼓樂音響,不放煙花鞭炮,不受喪禮,不擺酒席,簡易安葬,節約土地,不搞任何迷信活動”。
在劉谷君的帶領下,社區百余名老黨員紛紛簽訂了簡化后事承諾書。不僅如此,居住在外地的社區老黨員也紛紛表達了簽訂簡化后事承諾書的意愿,并在“心源老一組”微信群發來了承諾書簽名圖片。
心源社區老黨員堅定的黨性,與黨小組日常學習是分不開的。
“黨小組黨員年齡最大的90多歲,行動不便;還有部分黨員居住在廣州等城市。即便如此,學習也從未拉下。”作為黨小組組長,劉谷君把學習陣地建在自己家里,定期組織黨小組黨員集中學習。對于行動不便的黨員,劉谷君主動上門送學習資料;對于外地黨員,劉谷君通過微信等新媒體發送學習資料,傳達黨小組會議精神,確保“一個都不能少”。
不僅在黨組織關系所在社區“亮”身份,劉谷君還在目前居住的文昌小區主動“亮”明黨員身份,自學電腦,自費添置桌椅和投影設備辦起網絡課堂,給黨員們提供學習平臺。網絡課堂每周四開課,40多名前來聽黨課的老黨員把劉谷君家擠得滿滿的。
“我們班當時61個同學入伍,其后參加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就我一人幸存。”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1946年入伍的老兵徐克在天心區城南路街道白沙井社區,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召開了一場紅色故事分享會,給社區孩子們送上一份特別的節日禮物。
在徐克看來,關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項功在千秋的偉大事業。離休30多年來,徐克一直把關心下一代工作作為自己報黨恩的重要內容。
每年寒暑假,徐克都會帶領社區孩子到大托南泥灣蔬菜基地參加學農勞動,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他經常邀請老戰友給社區黨員和學生講黨課,向孩子們贈送《南泥灣小故事》等書籍。為了讓課堂更生動,年邁的他專程去了一趟南泥灣。

徐克為孩子們講課
“一個人也是講,幾百人也是講,只要有人愿意聽,我就愿意講!”徐克的講臺可以是大學講臺,也可以是社區涼亭;講課的內容既有紅色故事、黨的優良傳統,又有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和誠信做人的道理。不僅如此,所有講稿都是徐克自己動手書寫的。截至目前,已有1.3萬余人次聽過徐克講的黨課。
近年來,徐克帶領社區“五老”成員為社區青少年活動募集資金,成立了首個“綠色基金”,專為社區內單親困難家庭提供助學服務,截至目前幫扶青少年2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