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華聯鋅銦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文山 663701)
都龍礦區銅街、曼家寨礦段所在構造單元屬華南褶皺系西南角,滇東南褶皺帶的文山-馬關隆起南端的老君山花崗巖復式背斜,由于地處華南褶皺系與揚子地塊、印支地塊、三江褶皺系等構造單元交接部位,地質演化歷史較為復雜,區域地殼運動以加里東、印支、燕山運動表現最為顯著。成礦為地層-構造-巖漿巖復合成因,礦區銅街、曼家寨礦段為主要的成礦帶,隨著找礦難度的日益增大,加強對礦段延伸區域的地質綜合研究、找礦預測為勘查提供有力依據至關重要。
礦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第四系(Q)、中寒武統田蓬組(∈2t)、晚元古界新寨巖組(Pt3x),地層走向近南北,傾向西,傾角25°~40°,自北向南呈帶狀展布。礦區巖性主要為淺灰、灰綠色石英云母片巖、薄至中厚層狀白云石大理巖、矽卡巖組成。
1.2.1 褶皺
在印支期-燕山期區域褶皺造山及造山后伸展的背景下,由于東西向應力的作用,礦區內形成一系列軸向同步、低序次的撓曲構造。這些撓曲構造長約160m~800m,大致呈南北向分布,軸向NNE-NE-SN,平面上具S形彎曲特點,剖面上波狀起伏。
1.2.2 斷裂
礦區內大致平行于地層走向的縱向斷裂十分發育,成組出現,主要沿大理巖與片巖的巖性界面附近形成層間錯動,具多期次活動特征。
礦區橫向斷層及其他方向斷裂規模較小,一般切割南北向斷裂。礦區主要斷裂為F0、F1、F2、F3。
其中F1斷層為礦區主要的控礦斷裂,該斷裂縱貫南北,全長約8Km。傾向西,地表傾角較陡,深部較緩,是礦區在剪切-擠壓應力作用下,在片巖與大理巖這兩種物理性質不同的巖石間產生的層間斷裂。F1附近蝕變、礦化普遍而強烈,并從北到南表現出一定的分帶性。
礦區內巖漿巖主要為晚志留系(S3)花崗巖、白堊系燕山期()老君山花崗巖。其中白堊系燕山期()燕山期花崗巖是由三個亞期組成的復式巖體。侵位于下寒武統田蓬組、晚元古界新寨巖組地層中,為礦區主要成礦物質提供來源。礦區內地表僅有少量花崗斑巖(出露。
礦區礦體受地層、巖相、構造、巖體等多種地質因素控制,具有以下空間分布特征:礦體賦存于新寨巖組碳酸鹽巖與碎屑巖過渡地帶,礦體分布標高400m~1400m;礦體(層)位于區域變質巖綠片巖相帶之下部,大致沿變質相帶展布,下伏的角閃巖相帶的片麻巖系僅具零星礦化;富厚礦體賦存于F1斷裂兩側。

圖1 礦區地質圖
礦區F1斷層是主要的控礦斷裂(圖1),該斷裂從礦區銅街、曼家寨礦段以近南北走向向南延伸通過辣子寨-Ⅰ、南當場礦段,F1斷層不僅控制了礦體的形體、規模和產狀,而且也是成礦流體運移和沉淀的場所。該斷層起到了向上運移成礦流體通道的作用,使得熱液順著斷層向上進入新寨巖組中下部大理巖與片巖互層帶中,并沿大理巖和片巖之間的順層滑脫構造向兩側運移交代形成層狀矽卡巖及相關錫石硫化物礦體。
都龍礦區礦體主要賦存于新寨巖組(Pt3x)中-下部片巖與大理巖互層帶中(圖1),伴隨著褶皺和斷裂作用的活動,在巖漿熱液成礦過程中,熱液沿著F1斷裂向上運移進入兩側片巖與碳酸鹽巖的層間滑脫面,與化學性質活潑的大理巖發生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巖型錫石硫化物礦床(北部)、碳酸鹽型鉛鋅礦床(南部)。
老君山花崗巖的主體出露于礦區北側,并且向南隱伏于礦區深部,是都龍礦區鋅錫礦床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為礦床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熱源、成礦流體及成礦物質來源。老君山花崗巖屬于強過鋁質、富硅、富堿的殼源S型花崗巖,老君山成礦區的花崗巖中富含W、Sn、Pb、Zn、In等成礦元素和B、F等揮發份。
巖漿中Sn、W、Cu、Pb、Zn等成礦元素進入流體相,致使巖漿流體富含大量金屬元素,這為成礦提供了充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條件。
礦區圍巖蝕變多樣,綠泥石化、螢石化、陽起石化、透輝石化、含金屬硫化物的各類矽卡巖,礦區北部錫鋅礦巖主要賦存于綠泥石、陽起石矽卡巖中;礦區由北往南,金屬分帶從中高溫Sn-W-Cu逐漸過渡到南部中低溫Pb-Zn為主,南部礦化蝕變主要以蝕變碳酸鹽礦化為主,當前勘查程度較低,加強該區域綜合地質研究,往深部應具有很大的找礦空間。
從礦區整體成礦規律研究,由北往南,地層、構造均為銅街、曼家寨礦段含礦空間的南延,差異性在于成礦元素由中高溫漸變為中低溫;同時從北部鉆孔揭露隱伏花崗巖體來看,由北往南花崗巖侵位逐漸加深。
礦區成礦模式為地層-構造-巖漿巖復合成礦,南部辣子寨-Ⅰ、南當廠礦段以薄而富的鉛鋅礦為主,僅有少量深孔揭露到隱伏花崗巖體。
認為今后應加強南部隱伏花崗巖體展布規律的研究工作,通過對花崗巖形態研究,開展地質勘查工作,獲得更大的找礦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