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業西藏地質調查院,四川 成都 610052)
(1)區域地質背景。工作區大地構造位于班公湖—怒江復合縫合系(Ⅲ0),怒江-瑞麗江燕山早期縫合亞系(Ⅲ0-2),嘉玉橋變質地體(Ⅲ0-2-2),地處三江構造帶的復合部位,屬于怒江斷裂構造帶的西北段[1]。總體上屬于班公湖-怒江成礦帶,礦床分布廣泛,主要包括那曲縣以東地區的甲布隆銻礦、夏多鉛銅銀礦,索縣以東地區的扎格拉金礦等。
(2)礦區地質特征。工作區地層主要為三疊統孟阿雄群(T3ma),北西部以砂屑灰巖和大理巖為主;南東部以板巖為主。兩條斷裂構造展布方向均為北西南東向,沿構造線從南東向北西在工作區北西部逐步相交。巖漿巖較發育,為基性侵入巖,以輝綠巖為主,少量為輝長輝綠巖。蝕變主要為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和碳酸鹽化。礦化主要為褐鐵礦化和黃鐵礦化[1,2]。
主要通過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大致查明該區地球化學分布和濃集特征,圈定地球化學異常,優選找礦靶區,了解工作區地層、巖體、構造以及礦化、蝕變等地球化學分布、分配特征,為礦產勘查評價提供地球化學依據。
全工作區9種元素概率分布特征如圖1,它們的偏度峰度檢驗,數據均服從對數正態分布。仔細研究直方圖,元素間還存在差異。Sb、As為較標準的正態分布,Cu、Mo、Ag數據略顯負向偏斜,Pb數據略顯正向偏斜,W、Sn、Zn以較高的峰度為特征,與檢出限相對較低有關[3],其特征值見表1。

圖1 各元素直方圖

表1 工作區地球化學參數統計表
根據工作區內各元素疊加強度(D)與各元素背景數據變化系數(Cv2)特征(表2),工作區各元素分異與富集有如下規律:

表2 工作區元素疊加強度與變化系數特征表
工作區W、Sn等高溫氣成熱液成礦元素為中等疊加,Cu、Mo、Zn、Ag等中高溫熱液成礦元素為強疊加,Pb、As、Sb等中低溫熱液成礦元素為極強疊加,說明工作區內中低溫熱液成礦元素異常較為顯著。
對本次分析元素采用R型聚類分析判別它們的親疏關系,大致可分為三類:
①Pb、Zn、Ag元素組合,表明其成礦溫度主要為中溫,反映了本區熱液型鉛鋅礦的成礦性,工作區西側納多隆已發現有構造熱液型鉛鋅礦;②W、Sn、Mo、As、Sb元素組合,表明其成礦溫度高溫與低溫均有存在,成礦熱液與中酸性巖漿熱液有關,對斑巖型礦床具有一定指示作用;③Cu在全區與其它元素整體較為疏遠,主要反映輝綠巖體,但局部與Pb、Zn、Ag和W、Sn、Mo、As、Sb兩類具有一定聯系。
通過探討元素的共生組合和富集規律,指出工作區主要成礦元素為Pb、Zn、Ag、Mo、Cu。
通過初步分析各元素在不同地質體中的分布情況,指出多金屬礦質元素多在斷層破碎帶中明顯富集,在地層中多趨于背景和貧化;Cu在蝕變輝綠巖中具有明顯富集,在斷層破碎帶中局部也有富集;其它元素趨于背景和貧化。斷層與成礦關系密切,構造熱液型多金屬礦和斑巖型銅鉬礦可作為下一步找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