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礦業建設有限公司廈門設計分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在計劃經濟體制的引導下,國內礦山企業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獲得最大經濟效益。伴隨最近幾年中鐵精粉價格的一路飆升,礦山企業生產運營期間獲得的經濟效益也不斷攀升,市場因素對企業利潤獲得情況產生直接影響,故其波動較大,也無法助力于企業長效發展。為真正提升礦山企業的生產效益,就需從影響企業經營效益的因素著手,以生產經營管理為始發點,提升企業效益,獲得更大利潤。
新疆紫金鋅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金鋅業”),公司主要從事鉛鋅礦采選生產經營,現有生產規模10000t/d。公司于2007年開始開發礦權范圍內的鉛鋅礦,目前主要開發烏魯干塔什鉛鋅礦南翼礦體,礦山主要建設情況如下:①露采工程,擴建后規模為10000t/d;②選廠及公輔設施,至投產以來,處理能力提升至10000t/d,當下以處理露天采場混合礦;③尾礦庫;④排土場;⑤供水、供電、供暖系統。
礦山企業的生產成本可細化為兩大部分,一是固定成本,二是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具體是指生產量指標的變化處于一定范疇中,成本不隨著產量的變化,例如人工費用、企業管理費、折舊費等;變動成本即是伴隨礦石產量的變化而隨之發生變化的成本類型,例如原材料消耗量、運輸費用等[1]。

(上述兩式中:F:固定成本;E:變動成本;e:單位礦石變動成本;A:產量)

礦山企業在生產運營期間,以礦石或礦石精粉等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導,生產過程的各種因素,均會對上述產品的產值大小、利潤高低產生直接性影響,例如對于銷售鐵精粉來說,影響其總產值大小的因素如下:

(式中:α出:出礦品位;εFe:選礦回收率;α精:鐵精粉品位;ρFe:鐵精粉價格;η:營銷稅率)

為滿足業主的需求,本次研究針對的對象是礦山改建方案,礦山采選工程建設規模從10000t/d拓展到22000t/d(726×104t/a)。露天境界擴建后可資源采集量達到12721.11×104t,依照726×104t/a規模排產,礦山服務年限19年,結合某一季度的財務資料統計結果,生產成本為:F(固定成本)=366萬元;E(變動成本)=343萬元。結合公式③,可發現e、F、A均是影響單位礦石成本的直接因素。但是通過對礦上經濟技術指標進行分析,單位成本e在單位礦石中產生的變動不大,可視為常數看待,經計算發現該礦山企業礦床為60.7萬元/t。故此,對r產生影響的因素只有F、A,可采用降低固定成本和礦石產量的方式,實現減少單位礦石成本。而上述目標的實現絕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礦山企業在實踐中充分挖掘潛力,提升勞動效率,降低能量損耗量,同時對管理費用增幅進行嚴格把關,進而實現提升礦石產量以及降低生產成本的雙重目標。
結合本礦山企業鐵精粉品位等指標,測算非生產因素指標(取定量)過程中,發現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因素以A、α出、F為主。在生產成本中已經對F進行分析,以下本文側重點是解析A、對企業經濟效益產生的影響。
(1)出礦品位α出對效益產生的影響:在礦產量相對穩定的狀況下,經濟利潤和產值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故此,從很大意義上分析可采用提升出礦品位的方式,增加企業經濟效益而礦石地質品位和開采貧化率對出礦品位產生直接性影響。
(2)產量對企業經濟效益產生的影響:若α出在一定情況下,能夠維持固定成本的相對穩定性,此時產量A是影響狂汗企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結合公式①~⑤,將礦石產量設為橫坐標,將成本、利潤、產值設為縱坐標,制作盈虧平衡示意圖,見圖1。

圖1 礦山利潤盈虧平衡示意圖
對圖1進行整體分析,發現礦石產量相對較低時,生產成本高于產值,企業不盈利,即虧損;伴隨礦石產量的增加,虧損額度有所降低,在礦石生產額度達到一定層次時,產值和生產成本等同,即R=M,經測算本礦山企業每季度礦床產量達到3.8萬t時,盈利與虧損想平衡,產量即為B點所對應的額度;但若礦石每季度產量>3.8萬t時,生產成本遠遠低于產值,此時產生盈余局面;伴隨產量的提升,企業利潤獲得額度將會不斷增長[2]。
結合工業指標確定原則,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明確工業指標試算資源儲量后,礦石總量估算值為22230.61×104t,其中鋅金屬量5058262t,鉛金屬量880089t。有資料統計,截止2016年9月,礦區氧化礦已基本采完,硫化礦保有工業礦石量12407.02×104t,鋅金屬量3382800.59t,平均品位2.73%,鉛金屬量554620.95t,平均品位0.45%。擬設礦區每季度原產量為5.6932萬t,>3.8萬t,處于盈利區域,提示礦山生產經營形式相對優良。為更加清晰的呈現出礦石產量變動對利潤額度產生的影響,結合以上公式,可推算出在產量每增加1萬t時,利潤增加量=73.68萬元。
本礦區規劃礦床年生產能力為51萬t,故每季度約為12.75萬t,在實際產量達到規劃能力時,每季度利潤額度將會增加505.3萬元,當下本礦區礦床生產能力已經達到規劃指標,這也是最近幾年中,企業經濟效益持續增長的內在原因之一。
(1)本次研究中選用的最終邊坡角相對陡,邊坡參數選取環節中缺乏有效的依據,此時建設單位一定要在短期中委托有關研究單位對邊坡穩定性進行分析,進而明確所選用邊坡參數的可行性,為季度產量、年產量的規劃提供參照[3]。在該邊坡參數與安全生產要求不匹配情況下,則需再度調整邊坡參數,進而減縮其對項目擴建可行性產生的負面影響。
(2)由于該礦山是生產礦山,為確保生產作業運行的有序性,本次研究選擇的設備型號以原有設備設施為主,但存在設備規格相對較小、設備數目偏多等現實問題,以致二期生產中,年剝離量有很大的增長幅度,增加較多,剝離高峰期同時工作的鉆機增加到14臺,挖掘機增加到18臺,汽車增加到92臺,為降低生產成本,獲得更大經濟效益,建議企業換用規格相對較大的設備設施,降低采礦現場同一時間點運行的設備,確保各項生產作業的安全性。
資源開采是礦山企業發展期間的主要業務,由于其行業的特殊性,規定企業在對經濟效益分析過程中,一定要以生產實際為基點,探尋出影響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進而有針對性的施以相關的技術措施,實現礦山企業生產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