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讀往來:你的問題我來答
天津讀者李佳:編輯你們好,《故事會》我們全家都愛,每期必買。比如我偏愛情感題材,會經常為7主人公的命運起伏而唏噓感嘆;丈夫則熱衷幽默故事,每次看了好玩的段子,他就會忍不住眉飛色舞地跟朋友們講述;兒子特別喜歡小笑話,每每看到樂不可支。一本小小的雜志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精彩的世界,帶給我們無盡的快樂,我們都覺得花這三塊錢,真值!
綠版編輯部:感謝你們全家對《故事會》的厚愛。編輯部的同仁們都知道,《故事會》的今天,離不開所有一路默默支持我們的忠實讀者們,你們的鼓勵就是對我們最好的鞭策,相信我們一定會竭盡所能,把《故事會》繼續辦好。另外.一年一度的雜志訂閱將要開始了,讀者朋友們可以去各地的郵局訂閱,希望《故事會》能夠一直陪伴您!
江蘇讀者高浩泰:生活中,我們常會說一個人“紅得發紫”,可為什么不說“紅得發藍”或“紅得發黑”呢?這里面有什么說法嗎?綠版編輯部:好的。“紅得發紫”是指一個人在某些領域內的地位達到了巔峰,好得不能再好了。在這里。“紅”標志著人的境遇良好,而“紫”則更勝一籌。這兩種特定的顏色怎會有如此象征意義呢?其實,這與我國古代的服色文化有關。在古代,社會等級森嚴,連服飾穿戴都有嚴格規定,各級官員的服色因官職品級不同,而顏色各異,這就叫“品色衣”制度。
就唐朝而言,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深紅、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著紫穿紅者身居高位,而青色衣著者則官職卑微。唐代詩人白居易有“江州司馬青衫濕”的詩句,其中就有遭貶后的官職低微之意。而那些穿紅著紫的達官貴人,他們可以經常出入朝廷,于是人們便以紅色作為發達的標記,而達到紫色者則是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因而這部分人披稱為“紅得發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