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飯堂”為社區養老積極探路
去年以來,廣州率先嘗試“長者飯堂”,扎實地推進以“大配餐”為重點的社區養老服務。截至今年4月,952個“長者飯堂”已遍及基層社區,惠及150余萬老人。新快報發表評論稱,目前,傳統的養老模式受到猛烈的沖擊。同時,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呼喚養老服務的轉型升級。作為一種創新的產物,“長者飯堂”為社區養老提供了堅實的支撐。社區養老模式兼具了居家養老和民營養老院的優點,老人們雖然還是居住在家中,卻能得到助餐配餐、上門探訪、家庭醫生、志愿服務等社會支持,較好地解決了傳統文化、家庭邊界與代際關系的矛盾與沖突。
“長者飯堂”不僅解決了老人們的飲食問題,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社會交往的公共空間。對于有些老人來說,吃什么或許并沒有那么重要;他們在意的是能夠和老鄰居、老朋友閑話家長里短,在乎那種人與人之間濃濃的人情味。(楊朝清)
鄉村教育不能停留在“上學機會”上
最近,湖南新化“超級大班”擠爆中小學教室的新聞報道引發關注:教室里擠著99名學生,開學一個月后老師連名字都記不全。
光明日報稱,消除大班額,是我國發展義務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但從現實看,消除大班額的形勢不容樂觀。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有66人以上超大班額8.6萬個,占全國總班數2.4%,其中排前三位的河南、湖南、河北共有4.5萬個,占全國現有大班額總數52%。治理大班額問題,必須分析鄉村家庭的教育選擇。當前,中西部縣鎮存在城鎮學校擠、鄉村學校空的普遍問題。我國各地都在重視鄉村教學點建設,但鄉村教學點對留住鄉村孩子或者吸引鄉村孩子回流的作用并不明顯。現在的鄉村學校大多“弱而小”。
城鎮學校大班額,就是把所有涌入城市的學生,都“裝進”原來的學校。要消除大班額問題,必須轉變發展鄉村教育的思路,對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行改革。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發展鄉村教育,卻仍停留在給鄉村孩子“上學機會”上。鄉村孩子應該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而非只是上學機會。因此,發展鄉村教育,就不再是辦一所學校、保留一個教學點的問題,必須改革經費保障機制、強化省級統籌。在省級財政統籌的基礎上,對貧困地區加大中央轉移支付力度,才能最終實現我國所有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這一現代化教育發展目標。(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