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嘉

中國消費者正走向一種更負責任的消費主義觀念,而且這種趨勢在中國的時裝業中展現得最為明顯。
“零浪費”這個詞最近很火,其想表達的是過一種沒有垃圾的生活。這聽上去有一些不可思議,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需要扔掉一些東西。
舊衣服不要了怎么辦?這應該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難題,而這個問題在成都得到很好的解決。早在2016年,成都就在部分社區和高校開展起了“愛心熊貓箱”項目。志愿者們每兩三天要從“大熊貓”肚子上把回收到的衣物清理出來,并及時將舊衣服回收分類處理。然后,將九成新的衣物進行消毒處理,捐獻到貧困地區。其余的通過纖維化處理,再生成原料,進行循環利用。
在北京,由卡麗·余創建并由她和喬·哈維共同經營的“零浪費”商店也在詮釋全新的綠色生活態度。他們鼓勵顧客購買有助于可持續生活方式的物件。商店的前半部分擺放著用有機原料制作的商品,都可以再利用,比如棉布包。顧客還可以用一件自己不想要的衣服換一個新商品。
哈維說,想要做到零浪費的生活方式,第一個解決方法是放慢節奏,讓人們知道環境有多重要。“如果你無法在清晨打開窗戶呼吸新鮮空氣,那么在辦公室里辛苦多久都沒有用。就算你衣櫥里都是漂亮衣服,有一輛好車和大房子,要是無法出門都毫無意義。”
近年來,中國的消費者開始在購買新衣服考慮環保因素。這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巨人的崛起給它帶來了聲望上的變化,使其從為大品牌廉價生產衣服的倉庫變成了快速時尚的發展引擎。
綠色時裝企業UseDem創始人齊妮婭·西多連科親眼見證了這種轉變。
“現在人們可以輕易在網上買到各種衣服,這要求我們環保產品必須時尚化。”西多連科說。
這是一家是總部位于上海的品牌,使用舊牛仔褲做牛仔背包。如今,西多連科正在與一家中國內地電子商務公司洽談有關把舊快遞制服改造成公司用包的業務。同時,她還支持一些時裝界巨頭引入循環利用衣物的項目。比如,H&M;自2013年推出舊衣回收項目以后,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收集超過6.1萬噸舊衣物。在中國內地就收集到超過2200噸衣物。中國內地電子商務巨頭京東也在做類似項目。
“中國消費者正走向一種更負責任的消費主義觀念,而且這種趨勢在中國的時裝業中展現得最為明顯。”西多連科說。
然而,阻礙依然存在。比如對UseDem感興趣的第一波客戶都是比較堅定的環保主義者,但第二波大部分是“在意穿什么、吃什么以及如何娛樂”的年輕消費者,他們購買UseDem的背包是因為認為這些背包很時髦,而不是因為能為環保作出貢獻。
“它們想要看起來綠色環保,因為現在流行。如果真的綠色環保,那很好。但如果只為了看起來綠色環保,實際上一點也不,那就是大問題。”哈維也表示,把生態和道德因素作為優先考慮重點的做法,在中國紡織品生產商的使命宣言中正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但這種理念要傳輸到消費者的購買思維里還需要很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