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東
在制造業企業升級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既需要善于“伸手”支援,也需要懂得適時“收手”。
家電業與順德、青島“三分天下”,頭頂“輕紡基地”“軸承王國”“打火機世界”等諸多光環……素以工業立市的縣級市慈溪,受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及自身經濟結構性因素制約,實體經濟發展一度面臨巨大壓力。
2017年,慈溪發布《振興實體經濟的決定》,其主要目標,就是通過發展智能經濟等方式重塑制造業。
政府為企業失敗買單
在浙江億日氣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日)人工裝配車間,吳科峰從工作臺上拿起一個手掌大小的氣動配件介紹道:“這個部件我們研究了8年,受熱膨脹后,能打穿密閉空間。”劇場、體育館等人群密集區域失火后,人員傷亡主要由煙霧聚集導致,打穿密閉空間,可以加快煙霧擴散,贏得更大的逃生空間。
億日是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的兩家慈溪民營企業之一。吳科峰說,他們每項工藝常常需要鉆研好幾年,其中有不少會完全失敗。
研發費用對中小企業無疑是巨大的支出。2015年10月,慈溪市科技局和財政局聯合推出了科技信貸風險池和科技創新券,試圖降低企業融資門檻及研發成本。
“這兩項政策是希望鼓勵企業專心研發,失敗了由政府買單。”慈溪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孫燦華說。
科技信貸風險池是由寧波市、慈溪市以及合作銀行按比例設立,目的是鼓勵科技銀行等融資機構給創新型初創企業提供貸款。一旦企業無法還貸,發放貸款的銀行可以提出申請,經過審核后,從子風險池資金中給予信貸代償。
科技創新券類似于優惠券,由政府無償發放,是給創新型初創企業支付一部分科研服務費的憑證。在科研過程中,企業如果接受了第三方提供的檢測、咨詢等服務,可以用科技創新券沖抵部分費用。
打造“人才飛地”
2017年6月2日,浙江赫曼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赫曼科技)入駐了杭州濱江區的一家眾創空間。和其他眾創空間不同,這個空間是慈溪市在杭州的一塊“人才飛地”。地處杭州,赫曼科技卻享受到了不少慈溪市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和服務。
“飛地”眾創空間采用政企合作的委托租賃模式,由慈溪市政府主導,委托浙大網新的子公司杭州網新睿研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作為飛地運營商,統一租賃商務樓宇,代理招商引智,受托對接人才及研發需求。
創新,往往是因現實所迫。
赫曼科技是一家從事智能消防物聯網建設的企業,但在慈溪這樣的縣城,引才無疑頗為困難。企業剛落戶慈溪時,從北京招聘了十多人的技術團隊,但最后一個也沒留住。
由此,慈溪轉換思路,探索在大城市設立“人才飛地”,“讓科技類初創企業異地孵化項目,項目成熟后,再到慈溪進行產業轉化。對高端人才,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慈溪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人才開發科科長龔益松說。
對于慈溪這樣的縣級市來說,要進行產業升級,人才缺乏的挑戰幾乎是全方位的。
除了專業技術人才,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生產一線的高級技能人才的短缺,這日益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障礙。
為此,慈溪根據當地實際,探索推出了職技院校向慈溪企業批量輸出技能人才獎勵政策,幫助企業破解技能人才短缺問題。
“在調研時,有企業老總反映,學歷、職稱、資格證書這3個傳統的人才標準并不能完全反映員工的貢獻度,尤其是對一線學歷并不高的技能型人才而言。經過一段時間的抽樣調查,我們開始探索建立企業人才年薪評價機制。”龔益松說。
簡單來說,就是以薪酬作為評價企業人才的主要依據。具體政策措施為,對于在慈溪市企業工作、作用發揮明顯且計稅年薪連續兩年達到30萬元、50萬元的人才,可分別參照碩士研究生學歷、博士研究生學歷享受一定的高層次人才服務政策。由此,在學歷、職稱、資格證書等傳統標準之外,建立新的市場化評價標準。
“從1到100”和“從0到1”
“企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政府服務的需求也有很大差異。”龔益松說,為此,慈溪搭建了研發、孵化、產業化等三個不同階段的鏈式平臺,為企業成長提供全方位保障;政府還針對不同階段的創業創新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以滿足企業多樣化需求。
2017年底,慈溪市人力社保局就搭了個小平臺,舉辦了一場“才富對接”活動。
“我們走訪時發現,‘有才的高新技術企業完成產品研發后,在發展壯大的節點上,急需資金。于是我們篩選了10家有技術但缺發展資金的高新技術企業。同時,通過第三方中介聯系了近20家基金公司、投資公司。由政府搭臺,進行了一場‘才富對接,有效暢通了企業融資渠道。”龔益松說。
幫助成長期的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從1到100”的發展壯大是一回事,引進慈溪原先不具備的新興產業,實現“從0到1”則是另一回事。這個過程中,產業的發展規劃、定位、平臺運營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有政府的身影。
2017年,慈溪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推進慈溪市專業產業園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在“慈溪濱海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兩個大型產業園中,以“園中園”的方式,差異化產業招商,分別聚焦五大重點產業領域:生命健康、軍民融合、中捷(中東歐)國際產業合作、新材料、航空。
不必過多干預“優等生”
在慈溪的實踐者們看來,在制造業企業升級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既需要善于“伸手”支援,也需要懂得適時“收手”。
以制造業為支柱產業的慈溪,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批在行業內頗有影響力的“優等生”。這些企業的發展,也會直接影響慈溪產業升級的成效。
“慈溪成功的企業家有幾個特點,對產業風向把握準確,埋頭干活,除非遇到難題,一般不找政府。”龔益松說。
億日34年的創業歷程幾乎每一步都恰好踩在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上。
“1985年,億日做小五金、塑料;1990年初,轉向溫度控制產業;1995年,做家電裝配件、檢測件,這時我發現氣動配件全部需要進口,價格昂貴,利潤高;1998年,開始做氣動配件。”吳科峰說。如今,從事氣動產品生產20年后,億日已經成為中國最大規模的氣動元件生產商。“可以說,在這個領域,億日在國內幾乎沒有對手。”吳科峰說。
“對這類企業家,政府需要做的就是適時提供保障,其他的由企業按照市場規則運行,不必過多干預。”孫燦華說。(據《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