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波從1994年在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經關山月大師推薦來到深圳參與關山月美術館籌建,經過20多年的努力,他和全館同事一道,將關山月美術館打造成為了首批九家國家重點美術館之一,成為了全國著名的文化地標。同時,他還是深圳市政府津貼專家、地方領軍人才,中國博物館學會美術館專業委員會的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關山月研究會副秘書長、策展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筆畫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常務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文聯兼職副主席、深圳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深圳市第六屆人大代表等,這些社會職務和工作無疑增加他的責任,占用了他大量的創作和學習時間及精力,他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以上,幾乎沒有節假日。但,即使再忙,他也堅持利用業余時間,來進行個人美術創作和學術研究。他不斷求索,澄凈自我,將完善的藝術語言與豐富的物象描述完美結合,以彰其華。
觀陳湘波之畫,初見色彩章華,畫面滿紙,復見清淡閑野,如水溫柔。再見萬物生靈,內外澄澈。或許會被其色彩吸引,或覺清朗明麗,亦或是覺得幽然淡雅,深邃無垠,也許被畫中的草木、鳥雀、白鶴、猿猴等生命所感動。細細品讀,會發現在朦朧墨色中,滌蕩著無限生機。看的越久,越是耐人尋味。對陳湘波來說,生存的狀態就是繪畫的過程。在表現技法、色彩和畫面構成上,借鑒了現代設計的因素,吸收了當代湖南和嶺南工筆花鳥畫的傳統。
不同于傳統工筆畫,陳湘波在畫面的虛實處理得別出心裁,常用層層疊疊虛化、且富有變化的暗色暈染背景,營造出一種寂靜肅穆的意境,而這些主體動物形象時帶有一種溫情和悲憫之情,冷暖之間,盡顯文人關懷。陳湘波創作出筆精墨妙的工筆畫精品,造就現代工筆畫的語境和精神。
一直以來,藝術發展史的光環往往為藝術家所擁有,這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我們不能忘記,在藝術發展的長河中,藝術品的收藏與贊助作為低調的幕后推手,往往發揮著功不可沒的作用。多少藝術大家的成功,都與收藏和贊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教皇到路易十四,從美帝奇家族到洛克菲勒家族,從尤倫斯夫婦到西克,從馬爹利到奔馳,無論熟悉還是陌生,都無法忽視這些藝術的收藏和贊助者推動了整個藝術史發展的事實。進入新時代,藝術收藏與贊助更是與現代企業產生了聯系,尤其是對一些對藝術領域懷有一定理想和追求的現代企業,他們往往將藝術收藏與贊助作為樹立企業品牌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表達方式。
陳湘波,現為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廣東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藝委會委員,深圳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此次展出陳湘波的工筆畫精品正是三家深圳企業的收藏,分別是:全利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喬鴻塑膠制品有限公司、中晟寶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全利集團為1982年在深圳投資的外資企業,另外兩家為20世紀90年代成立的內資企業。作為第一批在深圳扎根的傳統企業,他們見證了深圳改革開放經濟的迅猛發展,在財富積累的同時,關注并收藏、贊助了與他們一樣共同在深圳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因而也成就了各自企業的榮耀和光輝。
這次展出的藏品主要包含陳湘波碩士畢業作品到近期創作,見證著陳湘波不止的前行之路,以及藝術創作上的日臻成熟,形成了適合現代人審美的具有個人風格的當代工筆畫作品。此次展覽,一方面是作為318藝術征集的陳湘波工筆畫精品首次呈現;另一方面,也是作為陳湘波藝術發展的階段性回顧,以供學術參考;更重要的是,這些原本被企業封存的佳作再次展現,為研究其流傳與欣賞品鑒提供可能。
陳湘波的工筆畫作品,草木芳華,萬物生靈蓬蓬勃勃。筆墨之外,別有一種靈氣,氤氳紙上。頗盡精微,更經得起時光推敲。
在《澄懷哄華——陳湘波工筆畫精品鑒賞展》現場,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先生說道:“我認為藝術發展也是一部藝術贊助史,而藝術市場是藝術傳播最有效的手段,藝術家的成長離不開藏家與社會的扶持。而如今深圳經濟發展迅速的時期,藝術文化的底蘊還有所欠缺,深圳是全世界城市化和發展方向的代表,應該樹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并非外界認為的——‘深圳是藝術文化的沙漠,因此反思深圳地區藝術文化生態的不健全,并談及對非盈利機構的認識,318深圳藝術研究院作為一個非盈利的機構背,背后需要企業對藝術的支持。他認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個人應該感知社會的變化,并擁有寬廣胸懷與大格局。最后他提到深圳未來的藝術學院與機構將采用新的管理機制,時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期,深圳第三輪文化建設即將啟動,我們應把握好實際,找準定位,達成共識,順勢而為。”作為陳湘波工筆畫精品收藏家之一的香港全利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禮文,他在現場也為我們分享了他對于藝術收藏、城市成長的感受,當一幅畫從你手中拂過時,未來人也會在這幅畫中看見你。
P:你收藏了陳湘波老師的哪幅作品?這幅作品為伺打動你?
張禮文:我收藏的第一幅陳湘波的作品是《四季·驚蟄》,當時受朋友的邀請參加。那是2011年,在陳湘波個展“文心墨韻”上。當時在畫展上見到這個作品時,被這樣大幅的工筆畫所震驚到。畫里面的圖式、色彩、氣息,讓我印象很深。也是在這個畫展上第一次見到了湘波本人,感覺到他為人十分低調、謙和、責任感很強。了解湘波的人和作品之后,就有意想收藏湘波的作品,可當時湘波沒有想出手這幅畫的意愿,之后通過藝術機構,三四次的拜訪湘波,(笑)像“三顧茅廬”那樣,最后湘波被我的誠意所打動,以及藝術機構的協助下,才得以收藏這幅畫。之后就一直通過318藝術持續關注湘波最新的創作動態,也陸續收藏了他的其他作品,比如這次在“澄懷哄華”精品展中的另一幅作品《清風曉露碧荷香》。
P:你會將收藏的這幅作品放在家里的哪個位置?為什么?
張禮文:當時掛在客廳里,因為家具跟作品非常和諧,可謂是相得益彰。后來有不少朋友來家里做客,看到這個作品時也很是贊賞,紛紛慷慨稱贊起湘波。然后在客廳大概掛放了兩年多,慢慢發現它的價值,也為了更好保護它,就收起來珍藏好了。
P:挑選作品時你最看重什么?
張禮文:應該是共鳴感。就是在看作品時,能在畫里找到一種共鳴。比如那幅《四季·驚蟄》,它的色彩,艷而不俗。畫中的鳥,十分靈動。包括它的層層點染出的氛圍與效果,感覺與眾不同。比如陳湘波,也是在深圳慢慢發展,慢慢沉淀過來的藝術家,我們在地域上也是有所共鳴的。
P:你會通過哪些途徑收藏藝術?
張禮文:之前主要是通過相熟的、信得過的機構,現在主要通過318。因為收藏好的作品,尤其是有學術基礎、學術成果的藝術家作品,必須經過專家認證過的,確保了其藝術的價值,那這樣的作品我覺得是值得收藏。
P: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收藏藝術的?收藏對你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張禮文:我2009年開始關注藝術品,但真正開始收藏跟接觸藝術品大概在2011年。我覺得收藏藝術,或觀賞藝術作品能夠讓人靜下心來,能讓我從繁忙的工作節奏中,慢下來,邊喝茶,邊品鑒,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奢侈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情。藝術帶給我的主要是一種身心的舒暢,這次收藏的陳湘波的兩幅作品被318藝術研究院征集,做一個有關陳湘波工筆精品的鑒賞展,我也感到很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