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漢丁 郭 偉 馬 輝
?
面向工程的“三維度六環節”案例教學模式與實施路徑*
郭漢丁1,2郭 偉1,2馬 輝1,2
(1.天津城建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 300384;2.天津城建大學 生態宜居城市與可持續建設管理研究中心,天津 300384)
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的轉變對工程管理人才培養提出了強化工程實踐能力的新要求。文章面向工程的“三維度六環節”案例教學模式,以工程能力為導向,將理論、實踐和工程三維度相融合,輻射專業概論課、專業核心課、專業實習、專業課程設計、專業社團活動和畢業論文(設計)六個環節的人才培養全過程。文章以案例教學為核心,構建工程管理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立體化體系,提出了學生在橫向(工程理論)、縱向(工程實踐)和豎向(工程創新)的三維能力立體的有機融合機理,架構了全過程、全方位工程能力培養的實施路徑。文章彰顯了基于工程建設過程,以CDIO為理念、以工程能力為主線、實施PDCA循環的立體化、全過程工程能力培養特征,實現了工程管理人才的工程實踐認知能力(理論維)、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實踐維)和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工程維)于一體的工程綜合能力的協調發展。
工程能力;三維度六環節;工程管理;人才培養;改革實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改革人才培養體制一定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多種培養方式”的要求,指出“我國教育還不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而“不適應”的實質是人才培養不適應,尤其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不適應[1]。2014年,國家提出要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部提出轉型要求和指導意見。改革工程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培養方案,共享校內外優質資源,拓展培養平臺,創新培養方法,全面提升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是主動適應與引導行業企業社會實踐發展的時代要求。實施工程管理教育改革,需要在教育理念、培養模式、培養計劃、師資隊伍、教學方法等方面革新[2],更需要在集成優化資源、創新實驗實踐教學體系等方面系統改革。基于培養工程項目管理實踐能力是社會經濟發展對工程管理人才內在要求的認識,本研究回歸工程過程理念,以完整案例輪環式教學模式改革為切入點,構建了“三維度六環節”案例教學模式,以工程能力打造與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
針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育部提出了“三個面向”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其原則是以人為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打造特色品牌、產學研相結合;重點是培養體系、機制、方案、方式,以及進行教學內容、方法、環境等改革[3]。面向工程的“三維度六環節”案例教學模式是以案例教學為主線,立足于工程實踐,實施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的多層次、系統化改革,主要解決三個方面的教學問題:①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入手,解決教學與實踐脫節、理論與實際割裂的教學模式問題[4];②從優化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入手,解決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5];③從學生就業能力需求出發,摒棄產學脫離、關門辦學的落后理念,解決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不相適應的問題[6]。
面向工程的“三維度六環節”案例教學模式的本質是以工程能力為導向,將理論、實踐和工程三維度相融合,輻射專業概論課、專業核心課、專業實習、專業課程設計、專業社團活動和畢業論文(設計)六個環節的人才培養全過程。該模式以案例教學為核心,構建工程管理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立體化體系,以實現工程管理人才的工程實踐認知能力—理論維、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實踐維和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工程維于一體的工程綜合能力的協調發展,如圖1所示。

圖1 面向工程的“三維度六環節”案例教學模式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形成示意圖
①理論維度重點關注專業概論課和專業核心課兩個環節,科學規劃、改革求效。專業概論課以面向工程人物,學生實踐能力規劃為落腳點[7],使學生在認知專業的基礎上,科學規劃自我,以工程人物成功路徑為引導,激發學生服務工程一線的職業熱情,基于工程實踐能力提升,做好自我學業與職業規劃。專業核心課面向工程實例,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認知能力和知識獲取能力為重點,以學生全過程參與為主要形式,以工程項目管理課程為試點與示范,實施核心專業課程完整案例輪環式教學改革,構筑學生的專業理論與專業知識體系。
②實踐維度主要包括實習與實驗兩個環節,強化訓練,綜合提升。專業實習面向現場,以崗位能力訓練為基點,實施“123”認識實習,即1次天津市建筑工法展覽館參觀——工匠精神感知;2類建筑工程工地實際體驗——吃苦耐勞、敬業精神感染;3層級講座交流(校友講座——增強專業學習信念,項目經理講座——職業道德與職業行為規范教育,杰出人才講座——提升專業發展信心和職業自信)和三對接畢業實習(與專業理論實踐應用相對接、與就業工作崗位相對接、與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相對接),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認識和工程實踐能力。專業課程設計面向工程實景,以團隊合作為形式,針對同一工程,完成工程技術分析、工程可行性分析、工程方案策劃、工程經濟核算、工程市場交易、工程管理規劃的技術、經濟、法律、管理四個平臺的一體化綜合型設計型核心專業課程設計的實驗實踐教學過程[7],基于工程項目管理實踐過程集成,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應用能力。
③工程維度聚焦專業社團活動和畢業論文(設計)兩個環節,深層對接、創新增力。學生專業社團活動面向工程實際,以校、企、生合作為形式[8],以科研和專業競賽為主要內容,構建“雙極四功能”的專業社團輔助教學模式,實現理論與實踐、人才培養與實踐發展相對接,增強學生的工程創新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畢業論文(設計)面向工程問題,以工程實踐創新為要點,以企業命題、科研立題、實踐找題、合作探題的真題真做,做實畢業論文(設計)過程,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
從2006年提出教學改革設想,經持續探索與人才培養實踐,逐步形成的以工程能力為導向、面向工程的“三維度六環節”全過程全方位案例教學模式體現了三個基本特征:①以工程能力為導向,構建并實踐了面向工程的“三維度六環節”工程管理人才培養案例教學模式;②基于PDCA(Plan, Do, Check, Action)循環,以工程項目管理課程為示范,形成并實施了完整案例輪環式教學運行體系;③基于工程建設過程,以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為理念,面向工程實景,架構并運行了多層次、一體化核心課程實驗實踐教學體系。
面向工程的學生三維能力融合機理與實施路徑如圖2所示。具體來說,工程實踐認知能力是基礎,即通過科學的專業導論和學業(職業)規劃,以核心專業課程完整案例輪環式教學改革為重點,以學生全過程參與為主要形式,以工程實踐應用和工程實踐創新對工程理論知識需求為導向,夯實專業理論基礎,完善專業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工程思維能力和工程認知能力,為提升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知識獲取能力奠定堅實基礎;工程實踐應用能力是重點,即架構實驗實踐一體化體系,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校內校外相結合,強化實踐教學。專業實習以校外為主,通過“123”模式認識實習和三對接畢業實習,使學生受到工程精神的熏陶、職業道德規范體驗和工匠精神感知。專業核心課程設計實踐以校內為主,基于工程實景,以穩定的小組為團隊,把施工組織設計與技術、工程經濟學、工程項目管理等六門綜合性設計型課程設計實施一體化組織管理,強化理論與實踐應用的系統性,反饋工程理論教學,完善工程理論教學體系,形成工程創新的實踐問題和支撐;工程實踐創新能力是目標,即以問題為導向,以理論為指導,以實踐為支撐,校企生全程互動合作為形式[9],開展“雙極四功能”(兩適應補強、兩服務訓練、兩面向科研、兩階段競賽)專業社團活動和真題真練真做的畢業論文(設計),增強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實踐創新能力。
面向工程的“三維度六環節”的工程管理人才全過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案例教學模式,有效地實現了學生在橫向(工程理論)、縱向(工程實踐)和豎向(工程創新)的三維能力立體的有機融合與工程能力的全面協同發展。
(1)工程實踐認知能力培養的實施路徑
此路徑主要包括規劃和實施兩大環節。一方面,面向工程人物,以專業概論為導入,以典型成功人物成長路徑為引導,以工匠精神為導向,以面向工程實踐一線為職業取向,指導學生制定學業(職業)規劃;同時,隨著學習過程深入,不斷實現規劃的動態修改與完善。另一方面,面向工程實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全過程參與為主要形式,實施核心專業課完整案例輪環式教學改革實踐,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能力和實踐認知能力。

圖2 面向工程的學生三維能力融合機理與實施路徑示意圖
(2)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的實施路徑
工程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要將實驗、實習、實踐、實訓相融合,架構“一平臺、一體系、兩實習”實踐應用能力培養:一平臺,即以產學研合作為形式,構建實習與實踐平臺;一體系,即以專業核心課綜合型課程設計為落腳點,構建技術、經濟、法律、管理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兩實習,即面向現場的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
實習是此實施路徑的主要環節,主要包括:①通過認識實習得到工程實踐感知。“123”認識實習如前文所述,此處認識實習主要指“123”認識實習中的1次天津市建筑工法展覽館參觀、2類建筑工程工地實地體驗、3層級講座交流。②通過畢業實習得到工程崗位實踐體驗。此處畢業實習主要指“123”認識實習中的三對接畢業實習,旨在檢驗與應用專業理論知識,強化專業理論知識系統性;通過簽訂應聘協議,提前介入工作崗位,增強崗位深化體驗;在實習中發現工程實踐問題,積累畢業論文(設計)實踐資料,豐富畢業論文(設計)內容。
實踐是此實施路徑的另一個環節,是指以工程項目管理過程為主線,構建核心專業課程設計一體化實踐體系,面向工程實景,基于同一工程,相對穩定團隊,共同依次完成實現工程管理過程不同功能的6門核心專業綜合型設計型課程設計。即施工組織設計與技術課程設計,完成工程技術方案設計與論證,培養工程技術分析能力;工程經濟學課程設計,完成可行性分析與論證,培養經濟分析能力;房地產開發與經營課程設計,完成策劃方案與論證,培養市場開拓能力;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完成招投標文件編制,培養市場交易能力;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設計,完成計量與計價工作及分析,培養工程經濟核算能力;工程項目管理課程設計,分模塊完成專項實施規劃方案與論證,培養工程項目管理能力。使學生得到技術、可研、策劃、交易、經濟和管理的一體化、全過程實踐訓練,增強專業課程設計的實踐系統性,提高綜合分析與工程實踐集成應用能力。
(3)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實施路徑
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聚焦專業社團活動和畢業論文(設計)兩大環節,以解決工程復雜問題為導向,以專業社團強化訓練為形式,以畢業論文(設計)真題真做為切入點,以提高工程實踐創新意識與能力為目標,構建校企生合作平臺與運行機制[9],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與潛力,實施基于“一平臺、一過程、一理念”的“雙極四功能”的工程管理人才培養的專業社團輔助模式。即校企生合作平臺,全過程參與互動,多主體共建共贏;兩適應補強功能,即適應行業發展戰略需求,適應企業崗位能力需要,補強理論轉化實踐的工程識圖能力,補強反映行業發展新動向的綠色建筑、BIM等前沿知識;兩服務訓練功能,對內服務教學過程,實施專業核心課程課外討論與訓練和專業核心課程設計應用訓練,對外服務工程崗位需求,實施假期工程實踐崗位自主實習訓練;兩面向科研,面向科研能力和科研規范培養,以學生科研立項、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等形式開展科學研究實踐,面向企業實踐需要,以實踐調研分析為主,開展企業合作與咨詢服務;兩階段競賽,第一階段社團全員參與,公平競爭、擇優選拔比賽;第二階段強化訓練,精英提升,參加競賽,展現風采。
畢業論文(設計)增強實踐特征,實現工程實踐創新訓練。畢業論文(設計)堅持工程實踐問題導向,針對企業命題、工程實踐找題、行業前沿選題、科研立題等多種形式真題真做,校內校外雙導師指導,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
工程項目管理的實踐性決定了其人才培養必須面向工程塑造實踐能力。面向工程的“三維度六環節”案例教學模式,從設計導向、實現目標、關鍵環節、認知基礎等方面,論證并貫徹了工程管理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方位實施案例教學模式,架構了工程管理人才的工程實踐認知能力(理論維度)、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實踐維度)和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工程維度)于一體的工程綜合能力協調發展的案例教學模式,探索了學生在橫向(工程理論)、縱向(工程實踐)和豎向(工程創新)的三維能力立體的有機融合與工程能力的全面協同發展的人才培養運行機制,提出了工程管理人才面向工程的三維能力培養有效實施路徑,全面改善了工程管理人才培養過程,扎實開展了長達11年的工程管理人才培養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工程管理本科專業達420余所,面臨應用型轉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該模式對類似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實踐具有良好的參考與借鑒價值。
[1]姚冬萍,陳燕,杜瑞軍,等.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評估分會2016年學術年會綜述[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7,(1):77-80、2.
[2]周緒紅.中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現狀與展望——在2015國際工程教育論壇上的專題報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
[3]莊華潔,周金其.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教學改革創新紀實[J].高等教育研究,2004,(6):108-109.
[4]郭漢丁,郭偉,馬輝.面向工程的完整案例輪環式教學改革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72-177.
[5]郭漢丁,郭偉,黃凌翔,等.以培養工程能力為導向的工程建設管理綜合訓練中心建設實踐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2):101-105.
[6]張瑞瑞.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教育人性化的思考——以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為例[J].當代教育科學,2015,(23):47-52.
[7]胡華,賀武華,陳建華.以學生為本和以學習為中心:學科導論課的兩翼追求[J].教育學術月刊,2014,(7):100-104.
[8]蘇盈盈,胡文金,王曉峰.案例式教學模式下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改革探索——以重慶科技學院自動控制原理課程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21-123.
[9]呂世彥,郭德紅.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討[J].中國高校科技,2015,(4):87-90.
Case-Oriented Teaching Mod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ree-Dimensions and Six Links” for Engineering
GUO Han-ding1,2GUO Wei1,2MA Hui1,2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ordinary universities to applied universities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strengthening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Engineering oriented "three dimensional six links" case teaching mode is based on engineering capability. It Integrates theory, practice and engineering 3D, and radiates the whol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six links, such as general course of radiation,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professional practic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design, professional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Taking the case teaching as the core, it should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for training practical ability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ersonnel. The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students' ability in horizontal (engineering theory), vert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vertical (engineering innovation) is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whole process and all-around engineering ability training is constructed. It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dimensional and whole-process engineering capability training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aking CDIO as the concept, taking engineering capability as the main line and implementing PDCA cycle. It has realiz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cognitive ability (theory dimens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application ability (practice dimension)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engineering dimension).
engineering ability; three-dimensions and six link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reform practice
G40-057
A
1009—8097(2018)08—0120—06
10.3969/j.issn.1009-8097.2018.08.018
本文為天津城建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城市建設領域應用型管理人才培養的創新機制研究”(項目編號:JG-1012)、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能力素質影響路徑分析的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研究”(項目編號:HE30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郭漢丁,博士,研究方向為生態宜居城市與可持續建設管理,郵箱為guohanding@126.com。
2018年1月8日
編輯: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