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編者的話:隨著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拉開帷幕,中非關系迎來新的歷史時刻。這一盛事凸顯非洲發展之路上的中國角色。近年來,盡管西方媒體屢屢發出所謂“中國剝削非洲”等指責,盡管在非洲面臨復雜的環境、落后的基礎設施,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融入非洲,給當地帶來改變的同時,也為中國產品贏得口碑。《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四達時代集團總裁龐新星(上圖)和傳音控股董事長竺兆江(下圖),這兩家企業是各自領域在非中企的代表,前者引領和推動了非洲大陸的數字化進程,后者被稱為手機界“非洲之王”。兩位公司負責人都是此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中國企業家代表,雖然所處行業和經歷不同,他們對非洲市場、中非合作卻有著相似的思考。
“非洲不是西方媒體上的非洲”
環球時報:四達時代是如何做出以非洲市場為重點的經營決策的?
龐新星:非洲是全球經濟最落后的大洲之一,但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非洲未來持續發展的潛力十分巨大。一方面,非洲的資源還遠沒有達到其應有的開發程度;另一方面,非洲各國的政治局勢近年來相對穩定,發展經濟逐漸成為全社會最重要的目標和共識,是人心所向。非洲的制度紅利、資源紅利、人口紅利,都還遠遠沒有釋放出來。
2007年,四達時代的第一個非洲子公司在盧旺達設立。不久,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西方對于投資非洲興趣大大減退,但在我們眼中反而是機遇。
環球時報:四達時代在非洲這10年,給當地帶來了哪些改變?
龐新星:2002年,我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發現一些國家,尤其是英語區非洲國家的電視業務都被一家公司壟斷。在這些國家,電視的初裝費達200美元,觀看十幾套節目的月收視費達47美元,最貴的套餐超過100美元。這樣的價格讓我大吃一驚,甚至以為翻譯翻錯了。其實,這正是一些公司通過壟斷行業技術和市場扭曲了市場定價。
因此,四達時代進入非洲市場時,提出一個全新愿景——讓每一個非洲家庭都能買得起、看得起、看得好數字電視,共享數字電視的美好。換言之,我們希望通過在當地普及數字電視,獲得商業上的規模效應。
通過多年來在非洲的投資運營,四達時代已搭建起包括節目中繼、直播衛星、地面數字電視和互聯網視頻的四大基礎網絡平臺。目前,四達時代在30多個非洲國家成立了公司,為用戶提供超過480套電視節目。四達時代目前的用戶規模超過2000萬,其中有1200多萬數字電視用戶。在今年6月世界杯開賽前,四達開始運營在線視頻平臺,App下載量有800多萬。
現在,四達時代的數字電視初裝費在促銷時只需要十幾美元,最基本的節目包收視費不到3美元,包括30多套節目。這并不代表產品質量差、提供的收視服務不豐富,而是我們認為數字電視本身不應該是那么高的價格。
2015年12月舉辦的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中方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計劃”中的人文合作計劃包括“萬村通”項目,這個項目讓非洲25個國家的1萬多個村莊的民眾受益,四達時代是這個項目的實施方。預計到今年底,項目可以完成全部安裝調試,明年3月前可以完全交付。
環球時報:您怎么看中企在非洲否認本地化?
龐新星:不要為了本地化而本地化。四達時代在非洲是B2C(企業對消費者)商業模式,而真正了解用戶的往往是本地人,需要由熟悉本地市場的員工參與運營,這是企業的需求;非洲發展也需要培養人才、政府需要稅收、百姓需要就業,這是社會的需求。企業需求和社會需求很多情況下是契合的。
本地化最根本的是尊重,尊重本地人的文化,遵守本地法律,遵循本地習俗。可能大家都明白,但真正做到這一點不容易。尊重的同時也可以做一些引導。非洲人有自己的優勢,但也存在平均教育水平較低等不足。
比如中企在非洲普遍遇到的困難是當地員工不接受加班,尤其是周末。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會講一些中國故事,利用非洲人很強的家庭觀念,引導本地員工認識到,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條件,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賺錢。在我們的影響下,一些老員工開始學習中國員工勤儉持家。
環球時報:近年來,非洲人眼中的中國企業和中國形象發生了什么變化?
龐新星:這些年,非洲人眼中的中國變化很大。2002年我初到非洲時,當地人對中國企業、中國產品的認識就是便宜但質量低劣。而現在,在非洲人眼中,中國產品不但價格便宜,質量也相當不錯。
事實上,是中國企業的進步改變了非洲對中國的印象。比如中企承建的蒙內鐵路、莫桑比克馬普托跨海大橋,這些項目的施工質量、速度、施工現場管理,都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大大改變了非洲對中國的印象。
到非洲的中企越來越多,非洲人對中國人也很友好,出現的不好傳言多是扭曲事實。不過中國依然需要加強在海外的傳播能力建設,促進中非文化真正相連相通。
非洲不是西方媒體上的非洲,中國也不是西方媒體上的中國,中非雙方仍然需要加深了解。
環球時報:對于中非合作的未來,您有什么期待?
龐新星:我認為中非沒有根本性矛盾,只有合作需求,這是中非合作的根本。中非關系有很好的政治基礎,有相似的歷史經歷,也有中非老一輩人打下的基礎。從現實來看,中國與非洲之間經濟存在互補性,而非洲的人口紅利與資源優勢還沒有完全釋放。
過去3年,非洲部分國家的經濟經歷了一段困難時間,如今情況好轉,非洲新一輪發展周期即將開始。與此同時,中國提出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及“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這些在非洲都很得人心。我對中非經貿合作的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
我們這樣樹起自己的口碑
環球時報:傳音將經營重點放在非洲已有10年時間,10年來,傳音等中國企業為非洲和非洲人民帶來了哪些改變?
竺兆江:在創立傳音前,我曾因工作關系去過很多國家。從歐美國家的機場出來,經常看到日韓企業的廣告牌,因此我希望有一天中國企業也能有這樣的影響力。
傳音從進入非洲市場的第一天開
始,就著重洞察消費者的需求,所有產品都是根據消費者的痛點和期待開發的。比如非洲一些國家面臨著停電問題,而傳音的手機待機時間普遍較長;非洲很多國家電信運營商比較多,手機卡也多,傳音手機支持雙卡雙待甚至多卡多待;西非地區較熱,手機屏幕在打電話時容易被汗水腐蝕,傳音在手機上加入防汗功能。還有被媒體報道比較多的,是傳音手機針對非洲人的膚色進行補償曝光,讓非洲消費者拍出他們滿意的照片。簡而言之,就是讓非洲消費者能享受到中國科技帶來的好處。
非洲消費者對傳音的努力表示認可,這從我們逐年增加的市場份額和銷量可以看出。2017年,傳音共售出手機1.3億部,其中70%以上都在非洲市場。在不少國家我都聽到過類似說法:結婚或訂婚時,男方要送一部傳音手機以示誠意。這樣的口碑實際上是我們一點點積累下來的。
10年來,我們看到非洲人對中國企業、中國品牌乃至整個中國印象的轉變。過去在非洲,中國商品可能意味著質量不佳。當時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大多數還是以簡單貿易的心態進入非洲市場,能夠深度洞察當地需求、賦能當地企業的比較少。
環球時報:您對非洲人有什么樣的印象?
竺兆江:在非洲經營及與非洲人打交道,特別令我愉悅。在我看來,非洲人淳樸、善良,只要能夠開放、坦誠地交流,就可以得到他們信任,而且這種信任一旦建立就會非常牢固。
環球時報:能談談您對中企在非洲進行本土化的體會嗎?
竺兆江:任何一個經濟體的發展,對國外企業主要的需求基本都是資金、技術和對本地員工勞動技能、管理技能的提升。中國企業想要在非洲市場上長期立足,關鍵還是協助本地,共同成長。事實上,中企現在在非洲的角色比較像改革開放時到中國的外資企業。
目前,傳音正在埃塞俄比亞建設工業園區,一期工程今年10月就將完工。中國企業在非洲基本是以輕工類產品為主,電子類的不多,傳音開設這一工業園也是一次探索,希望能帶動當地電子類產業的提升。未來,傳音也希望埃塞俄比亞的工業園區能夠成為與其他非洲國家合作的模板。
與傳音的合作也使得我們的合作伙伴獲得共同成長,不少伙伴成為本國民營企業的前50名或前20名。在此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也有不少傳音的合作伙伴作為企業代表來到北京。
中企總體來講在非洲有比較好的基礎,非洲消費者對中國企業的印象在向正面發展。中國企業想要做好本地化,首先需要有令當地人受益的初心,其次要進行長期積累和沉淀,第三要立足長遠打造品牌,不能為了短期利益而出賣未來。
在具體行動上,要保證從高管到管理層能夠層層遞進。之所以有些企業花了資源但依然沒有做好,我認為是在計劃層層傳遞期間,越來越偏向從非洲獲利、賺錢,本地化的初衷沒有貫徹下去,導致行動發生變形。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非洲經濟的未來?
竺兆江:中國企業集體“走出去”已經進入第二個階段。第一,中國企業已經擺脫了簡單的“賣貨”思維,開始面向本地消費者需求開展經營;第二,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能夠留下來的企業開始更加關注能夠長期經營的品牌、口碑,不會再追求短期利益;第三,中國的整體工業技術水平已經獲得提升。可以說,中企集體出海的時機已經成熟。
我個人非常看好非洲的潛力,傳音也在用自己的行動證明。非洲是超過10億人口的巨大經濟體,雖然起點較低,但它的人口結構年輕,是思維開放、接受新事物很快的一代人。從宏觀環境來看,包括非洲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也都預示著非洲經濟將更加開放、包容、創新。▲
(受訪者圖片由本報記者李昊拍攝)
環球時報2018-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