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 要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移動互聯快速發展,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面臨巨大挑戰,同時媒介融合的浪潮又給傳統媒體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因此,廣播媒體需要轉變觀念、順應潮流,而廣播記者的轉型是廣播轉型的關鍵所在,新時期廣播記者只有加快角色轉型的步伐,才能給受眾提供更好的新聞作品,從而促進廣播事業穩步發展。
關鍵詞 新媒體環境;廣播記者;轉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0-0059-02
近年來,受眾獲取新聞的渠道更多、獲取速度更快,對新聞的時效性要求更高,廣播等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方式及受眾接受信息的習慣也都發生了改變。新媒體環境下廣播媒體正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廣播記者的傳播權利和職責也遭到削弱,據調查顯示,廣播等傳統媒體的記者對于自己未來的職業前途是擔心的、悲觀的,因此,廣播媒體必須與時俱進,及時做出轉型調整,記者轉型也刻不容緩。廣播記者轉變自身職能和角色定位,從傳統媒體記者向新媒體記者轉型刻不容緩。
1 傳統廣播記者轉型為全媒體記者的原因
廣播記者需要積極轉型有內、外兩個方面原因。
1)外因方面:廣播行業需要轉型。如今新媒體時代,受眾接受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各種手機App(QQ、微信、微博)、網絡等社交平臺逐漸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并滿足了大部分人對新聞的需求。而且隨著新時代人們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受眾在接受信息時日益呈現出隨意性、及時性的特點,他們的信息需求更傾向于追求信息“碎片化”“快餐化”和“娛樂化”,導致許多新聞出現“標題黨”和低俗趣味等不良現象,這些或好或壞的因素對整個廣播行業帶來極大的沖擊,甚至有的電臺因收聽率太低不得不關閉。因此,廣播媒體再也不能無動于衷和坐以待斃,需要積極思考轉型之道。
2)內因方面:記者自身需要轉型。過去在交通及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廣播記者的采訪任務與采訪內容往往由臺領導下發,這種形式下廣播記者只要按部就班去獲取新聞素材和編寫新聞,其職責比較單一。如今由于網絡媒體的發達,只要身邊有新聞事件發生,不論何時何地,人人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來拍攝視頻、音頻和圖片,并通過上傳QQ、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渠道進行傳播,導致廣播記者傳統新聞把關人的地位和作用明顯弱化,記者也面臨更多的挑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只會單一的采訪技能,還要會使用各種多媒體工具,甚至客串現場直播的支持人或出鏡記者。因此,新媒體時代的廣播記者需要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學會新媒體傳播模式,否則容易被迅速淘汰。
2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記者轉型定位及策略
2.1 廣播記者轉型定位
廣播記者與新媒體記者的特點存在差異。廣播作為傳統媒體,以向群眾宣傳和解讀黨的方針政策、傳播主流新聞為主,信息發布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核程序,必須確保所發布的每條信息都是真實的、有公信力的,但同時廣播媒體傳播方式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廣播記者受到的約束更多。相較于傳統媒體,全媒體的記者工作更富有彈性,傳播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元,新媒體傳播新聞的實效性更強,而且新媒體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及大數據分析來細分受眾群體,根據細分受眾的特質和信息需求,推送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內容。因此,全媒體記者必須是一個多面手,具備新媒體思維,會多種新聞體裁、題材的采寫,熟練操作和運用各種新媒體工具、多媒體網絡平臺,能勝任記者、主持等多個工作崗位。
2.2 廣播記者轉型全媒體記者的策略
在新媒體時代,廣播記者如何順勢而為不斷適應媒體融合的浪潮,實現從單一新聞采寫者向全媒體記者轉型?這值得所有廣播新聞工作者認真思考。筆者作為安徽新聞綜合廣播的記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歷總結如下。
1)外部環境及時調整。廣播記者轉變當前角色的前提,就是本身所在的媒體平臺要及時做出調整。其實新媒體并未直接取代傳統媒體,而是對新舊媒體進行融合,優勢互補。傳統媒體平臺只有主動結合時代發展,主動觸電新媒體,才能給記者更大的發揮空間。
以筆者所在的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為例,頻率設立了“安徽之聲”新媒體頻道,利用微信和微博兩大平臺傳播。新媒體部設立以來,安徽之聲新媒體采訪部和記者部共30多位一線記者,除了傳統的廣播新聞采寫外,全員參與微博微信的采寫,主動培養自身新媒體意識,真正實現一次采集,多形態編輯、多平臺分發新聞產品,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截至2018年1月,“安徽之聲”微信公眾號及新浪官方微博,其中安徽之聲微信公眾號,共累計粉絲32 967名,單篇文章閱讀量穩定在1 000左右,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安徽之聲新浪微博自2011年4月開通至2018年1月,共積累粉絲95 747名。2016年10月,安徽之聲微信公眾號榮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廣播影視人才交流中心與新榜聯合授予的“2016年度全國省級新聞廣播微信公眾號最具影響力TOP10”榮譽稱號。同時,經濟效益開始突顯,安徽之聲微信公眾號承接了徽商銀行、嘻哈搜貨等一些廣告推廣業務。
2)記者自身積極調整。有專家指出,在所有的傳統媒體中,廣播是最容易融入新媒體的。當傳統媒體本身設立了合適的新媒體平臺后,廣播記者自身就要做出調整。
一是廣播記者要培養全媒體思維,提高新聞敏感,借助信息化手段豐富、創新現階段廣播節目形式,熟練運用各種新媒體工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音頻及音效,力爭為受眾提供更多樣化、更精彩的全新廣播內容。在這方面,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的記者們就做出了一系列有益嘗試:比如說在2015、2016年安徽省“兩會”期間,安徽新聞綜合廣播的記者采用全媒體報道——廣播+視頻+微信集成報道的模式,得到了業內的認可;2017年的全國“兩會”的全媒體宣傳中,安徽新聞綜合廣播記者把重點放在360度的全景新聞政務報道中,實現“VR+新聞”的傳播效果。其中在全國“兩會”現場,安徽新聞綜合廣播全媒體記者化身集采訪、編輯、錄音和現場直播為一體的“超人”,網友通過“安徽之聲”官方微信公眾號點擊進行觀看并與記者互動,在新聞報道中,添加網友關心的內容。除此以外,運用了VR技術帶網友“穿越”直播間,讓網友足不出戶親臨新聞現場,及時了解新聞資訊。這項創新不僅可以借助新技術進行頻率的自我推廣,還拉近了與網友之間的距離,更充分發揮VR獨有的“參與感”。
二是堅守主流媒體陣地,維護報道權威性。各種新媒體新聞平臺的出現雖然滿足了受眾的需求,但同時很多新聞真實性得不到保證,網上經常出現各種謠言擾亂人們的日常生活。作為主流媒體,廣播記者在全媒體傳播過程中,為了保障廣播行業穩健發展,必須要增強責任心,擁有積極的工作態度,努力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加強對新聞真偽的辨別,大力宣傳主流價值觀新聞,切記誤導受眾,杜絕以訛傳訛,不斷提高廣播新聞的總體質量。比如安徽新聞綜合廣播的記者在采訪曾榮獲“中國好人”“最美鄉村醫生”榮譽稱號的余家軍時,不畏艱辛深入采訪一線核實新聞素材真偽,運用“視頻+音頻+圖文并茂”的新媒體表達方式在官方微信平臺發布了《一座孤島,一個人》,作品一經推出得到了數萬量級的閱讀,新華網、人民網等各大主流網站紛紛轉載,這篇作品也得到了安徽省網宣辦的書面表揚及榮譽證書,很好地弘揚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此外,安徽新聞綜合廣播的新媒體記者還積極聯系各種公益活動,運用“活動+新媒體”相輔相成的傳播方式,擴大報道影響力。比如,安徽新聞綜合廣播官方微信公眾號安徽之聲自2014年底運營至今,與江淮汽車冠名的《牽手——讓孩子不孤單》活動到今年已經是第五季,期間,微信公眾平臺在平臺上搭建“微心愿小屋”公益微商城,以方便社會愛心人士自行選擇認領孩子們的小小心愿,已達到公平公開的真正公益傳播效果。
3 結束語
總之,新媒體環境下完成廣播記者的角色轉型,需要順應新時代媒體發展潮流及規律,需要記者提高自身的思想認知,增強責任意識,熟練掌握新媒體操作技術,還需要政府、媒體、社會大眾一起齊心協力,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深化媒體體制機制改革,為廣播媒體及記者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幫助廣播媒體不斷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梁貞姬.全媒體時代廣播記者的新定位[J].科技傳播,2015(11):194,209.
[2]王歡.新媒體背景下廣播記者如何把握好角色轉型[J].新媒體研究,2015(16):62-63.
[3]李卓青.基于新媒體環境之下的廣播記者淺談[J].今日湖北旬刊,2015(6):141.
[4]張振華.新媒體的崛起于廣播的選擇[J].中國廣播,2007(1):5-7.
[5]任玉峰.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記者的重新定位[J].新聞傳播,20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