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純
這幾年,京城每到7月中下旬都會遭遇幾場大雨,雨中的北京城別有一番景致。然而,我卻連續兩年因各種原因錯過了雨中的京城,頗為遺憾。而其中,最令我遺憾的則是錯過了故宮的“千龍吐水”之景。
故宮的千龍吐水,可謂京城奇觀。當年修建故宮的時候,建筑構件“螭首”除了裝飾作用之外,其重要功能就是起到排水的作用。歷史上對于“千龍吐水”的景象,只有文字記載,并沒有圖像保留。據說“千龍吐水”的景象必須要在雨量達到一定級別才能見到。雖是這么說,卻沒聽說誰見到或者拍攝到這一奇景。直到前年,在影友中傳聞,故宮有個別的玉龍開始吐水了。我本來就一直在拍攝關于龍的題材,而故宮又是首選,聽聞傳說中罕見的“千龍吐水”居然出現了,并且還聽說有人拍到了這一奇景,所以打一入夏,我就天天惦記這件事。我加緊搜集資料,配備防雨裝備。爭取在今年了卻自己這個心愿。

關于螭首,我特意搜集一些資料。螭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于蛟龍類。龍為炎黃子孫最崇拜的神獸,把它裝飾在碑頭上成為螭首,碑的身價就變得更為高貴。螭首又叫螭頭,古代彝器﹑碑額﹑庭柱﹑殿階及印章等上面往往塑有螭龍頭像。
螭首碑,大約出現于漢晉以后的南北朝時期。唐朝時螭首碑逐漸成為等級高低的象征,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才準刻制。五代后唐王仁裕云:“含元殿(唐)前玉階三級,第一級可高二丈許,每間引出一石螭頭,東西麟次。”到宋代用石螭首已成定式。李誡《營造法式·石作制度》:“造殿階螭之制,施之于殿階對柱及四角,隨階斜出,其長七尺,其螭首,令舉向二分。”又“螭子石”稱:“造螭子石之制,施之于階棱、勾闌、蜀柱卯之下。”
故宮三大殿的螭首有很多的論述。其中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漢白玉高臺上的螭首獨具特色,其造型是獸口張開,上唇高抬,眼珠突出,額頂突起,頭有兩角。整個螭首造型生動、有活力,線條或流暢柔和、或粗壯有力,非常精致美觀。故宮三大殿高臺上的螭首有1000多個,在眾多的螭首中,位于高臺各轉角處的螭首較大,其他的則較小。

三大殿占據了紫禁城最主要的空間,面積達8.5萬平方米。它們依次布置在高達8米的臺基上,臺基分上中下三層,每層都為須彌座形式,四周圍著漢白玉欄桿。每根望柱上都雕有精美紋飾,下部雕有華美螭首——口內鑿孔以便于排水。在建筑設計和藝術構思上,它們憑借著自身所具有的氣勢威嚴、規模雄偉、裝修華麗、色彩神秘,而成為紫禁城中最輝煌的建筑群。
據不完全統計,整個太和殿內的龍雕龍紋等各種形式的龍,約有13844條之多。如果加上太和殿外石雕欄桿上的雕龍龍紋,太和殿內外共計有蟠龍、行龍、團龍及龍紋14986條。
太和殿的總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由72根楠木大柱所支撐,太和殿內外裝飾得富麗堂皇,在整個太和殿內外雕刻與彩繪著眾多龍紋,這是封建社會最高等級的建筑形式。大殿外的三層臺階每層都圍有石雕欄板,在龍鳳紋飾的望柱下面,伸出排水用的漢白玉螭首(龍頭)1142個,如遇大雨,龍口會噴水千條,流水狀如白練,此景被譽為“千龍吐水”。
看了資料,這些數字足以讓我瞠目結舌,更讓我堅定了拍攝“千龍吐水”的愿望。一入夏,連睡覺時聽到外面有類似雨滴滴落的聲音,都會馬上打開窗簾,看看是否下雨了。因為已經錯過了兩年的機會,2018年,我推掉了不必要的應酬,心心念念就等著大雨的落下。
7月16日,我盼望已久的大雨終于來了。到了7月17日,大雨更是鉚足了勁,從夜里到清晨一直緊鑼密鼓地下,時有瓢潑傾盆之態。我早早等在故宮大門外,早上8點故宮一開門,成為了當天頭一批進入故宮的游客。當時走過太和門,進了三大殿的院子,靠西部的院落里的積水已經沒過小腿肚了,這其實是非常難得的景觀。據有關資料記載:故宮的排水系統為明清時期修建的排水明溝和暗溝以及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污水管線。歷經將近600年,許多地下管網仍在發揮重要作用。通過縱橫交錯的明溝暗渠,雨水很快可以流走。無論多大的雨,在故宮內也不會發生積水現象。紫禁城有一套設計完整的排水方案,在城內挖掘了一條內金水河,河水由紫禁城的西北角城垣外護城河的引入口,通過地下流通渠道,進來后曲曲折折地通過東南角城垣下的地下出水口,流出故宮。宮內大小庭院都是中高邊低,北高南低。下雨時,雨水流入四周房基下的明溝石水槽,地面和明溝的水將通過入水口流入地下。各個庭院內明溝和暗溝的水流入縱橫交織的溝道支線和干線,最后全部流入內金水河。
如果沒有短時達到暴雨級的降水量,想看到真正的“千龍吐水”絕非易事。我直抵三大殿后,為了更好地掌握情況,并沒有匆忙開始拍攝,而是開始觀察地形。我想,最了解這里情況的肯定不是慕名而來的影友,而是在這里上班的員工。我相信,真正熱愛故宮的員工,肯定會知道此事的。等了一會兒,從中和殿走過來一位小伙子,我趕緊湊上前去打探此事。還真湊巧,他說去年拍到了“千龍吐水”的照片,存在手機里面。然而,他翻找一陣卻沒有找到。但他肯定地說,“千龍吐水”的景觀,肯定是三大殿兩側螭首才有的奇觀,他覺得地點應該就在中和殿西側那組玉石欄桿的位置。

可巧老天爺先來了個彩排,下了一陣急雨,我沒跑冤路,直接在中和殿的西側找到了幾個正在噴水的螭首。我試拍了幾組,借以調整了鏡頭、光圈、速度。而后天意遂心,老天放晴了一會兒,我趕緊換裝擦鏡,嚴陣以待。不一會兒,天空又開始飄下了小雨。這時,那位古道熱腸的員工冒著雨又找到了我,說圖片找到了。當他打開手機,看到圖片,我既為找到了準確的位置而激動,也為能有這樣熱情的故宮員工從心底里為他點贊。等我剛穿戴好著裝,套上相機防雨護罩,大雨驟然登臺上演了。暴雨下了近一個小時,雨量達到了幾乎完美的境界,幾只龍頭開始噴水了。大雨傾盆,而我像堂吉訶德一樣,揮著相機,撲向噴水的龍頭。整個三大殿的院子里,因為雨水又急又密,視線受阻,只有我一個人在雨中獨舞。由于多少年來,雨量達不到,螭首內的水道已經基本堵死,因近兩年的大雨,陸續沖開了幾個螭首內水道。今天拍到的這幾只能夠同時“玉龍吐水”的景象,算得上是天賜了。
當陣雨飄過,我邁著疲憊的步子,走到西側廊下翻看這組片子的時候,首先是激動,其次是感嘆,真是有皇天不負有心人之慨!當然,攝影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為此我只能說,也許今年沒有機會了,但我一直準備著,如果再有機會,我還會拍得更好。可能還會有很多朋友有更好的片子,但于我自身而言,2018年7月17日上午9時許,在大雨中的這次拍攝,雖因不可改變的原因沒有拍到真正的“千龍同時吐水”,只拍到“部分千龍吐水”,稍有遺憾,但足以令我開心不已。

補記:文中所舉的圖片,“千龍吐水”的螭首拍攝于中和殿的西北側玉石欄桿之外,其他場景的圖片,除了正面拍攝三大殿的雨景圖片,也基本是取景于三大殿的西側和北側,因為這里視野開闊,建筑錯落起伏,加之雨水的排出,終歸是要有一定的時間差,所以我的很多雨景圖片,都是在這個地區拍攝的。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