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昱江
當前,我國期刊業面臨一系列問題:改革遇到瓶頸、行業大而不強、精品優質產品稀缺、數字化和網絡化發展緩慢。面對公眾巨大的日益豐富的閱讀消費潛力及知識服務需求,現有期刊業難以充分挖掘。
供給側改革不僅是當前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必然選擇,也是現在和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化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法寶。對于我國期刊業發展與深化改革,供給側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強供給側改革是我國期刊業發展創新升級轉型的必由之路。
期刊業的發展形勢
新聞出版業在中國一直被當作特殊行業,也就是在承擔基本的出版任務的同時,政治性是其應當首先考慮的,即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正因為這樣,黨和政府對新聞出版業的改革一直采取比較謹慎的做法。(陳可闊,2016)
從新聞出版業的市場化改革歷程來看,出版社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推動,歷經多年的艱難探索,目前基本實現了轉型。而在報紙和期刊方面,除少部分先行走向市場外(如《讀者》《知音》《家庭》等),真正實質性的改革是始于2011年啟動的對部分非時政類報刊的改革。
現在,一些時政類報紙和期刊仍采用舊有體制,即以國家事業單位架構為基礎在運行,但在市場面前遇到很大發展瓶頸。非時政類報刊方面,大多數非時政類期刊都已經由事業法人轉為了企業法人,進入市場進行競爭。不過,相當部分的非時政類期刊(如學術類期刊、科技期刊等)直到現在仍處在改革探索階段。
非時政類期刊當中,學術類期刊的公益性色彩較濃,長期以來將保證論文學術質量與科學價值作為主要任務,且較少關注市場,目前,絕大多數靠主辦單位(如高校等)撥款扶持,尚處于“旱澇保收”的狀態。一些行業類期刊,其本身就是為其行業服務的,盈虧由所在行業承擔。在消費類期刊方面,幾個知名品牌和實力出版機構通過先后開始的擴張,形成了各自的刊群,著名的品牌刊群有:《讀者》刊群、《家庭》刊群、《時尚》刊群、《知音》刊群、《瑞麗》刊群。
當代中國期刊已開始了集團化的趨勢,期刊集團的出現是期刊集約化的標志,因而這標志著我國期刊產業正在走向集約化。不過,我國期刊業集約化的程度還很低。
我國的期刊出版業長期存在著出版單位較為分散、市場競爭意識不強、產業集中度較低等特征,目前遠沒有形成所謂的規模化或集約化。而與此同時,許多國際出版集團通過不斷的兼并重組,在國際市場上的實力進一步加強。
荷蘭的Elsevier旗下的期刊達2500多種;德國的Springer有700多種;英國的 Blackwell有600多種;歐洲最大雜志出版集團古納亞爾集團在全球20多個國家出版近300種雜志;世界最大的時尚雜志康泰納仕國際集團在全球25個市場擁有125本雜志;德國貝塔斯曼集團的年營業收入是200億歐元……
而在我國,出版集團、報業集團蓬勃發展,數量達幾十乃至上百家的當下,期刊集團卻也就只有《家庭》《知音》《時尚》等為數不多的幾家。即使作為中國最大的期刊集團,《時尚》刊群也僅擁有共計12本期刊;其次是《知音》刊群,共計8本期刊,年營業收入1億多人民幣。
我國期刊集團化和集約化的程度相當低,不僅嚴重制約著期刊產業能力的提升,而且削弱了我國期刊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的地位。而削弱我國期刊競爭優勢的不僅是集約化程度低,還有精品優質稀缺這一核心問題。
中國目前公開發行的期刊共計10014種(2015年數據),單純從期刊數量上來看稱得上是期刊大國,但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格調高雅、編校悉心、裝幀考究的優質精品期刊較少,相當一部分期刊還處于低質量、低水平的狀態,盲目跟進、內容雷同是當前期刊業的痼疾。
這方面問題尤為突出的是科技期刊。據統計,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已達5000多種,總量僅次于美國,但我國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科技期刊比較少,為數不多的優質期刊雖然稿源數量多、質量好,但由于版面限制,發表途徑可謂十分擁堵,國內大量的優秀論文于是只能紛紛投向國外科技期刊。一方面,這造成大量學術成果流失,國家每年還要花很多外匯把這些成果買回來,以支撐科研和教育。國內科研院所不得不將巨額圖書情報經費用于購買境外各種科技論文數據庫使用權。另一方面,國內很多科技期刊也就由于缺少優質稿源,處于低水平重復出版狀態。國內科技期刊于是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同時,中國期刊的數字化、網絡化程度仍然很低,與歐美發達國家不可同日而語。如何創新期刊數字化、網絡化模式,如何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提高期刊競爭能力,還不得其解。大多數期刊數字化轉型尚未找到成熟、清晰的盈利模式或社會貢獻模式。
期刊業的供給側改革
當前,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國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全社會的閱讀消費能力、知識服務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越來越強勁,存在著巨大的市場空間。近年來新媒體和電子出版的強勢崛起就是力證。
然而,中國期刊產業還沒有完全走向規模化,實現做強做優,其影響力以及整個行業的現代化程度也還有待大幅度提升。對于公眾當前巨大的閱讀消費潛力及知識服務需求,我們的期刊業難以充分挖掘。
在筆者看來,我國期刊業眼前所面臨的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縮影,也是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一種體現。而供給側改革不僅是當前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必由之路,也是現在和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化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法寶。
供給側改革對于我國期刊業發展與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強供給側改革是我國期刊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題中應有之義。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各類制度創新與制度供給,目標是通過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推進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真正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全面釋放經濟社會活力,從而提高我國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益。
期刊業供給側改革應當強化市場在出版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應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使其為期刊出版單位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我國期刊業是新聞出版事業、文化事業的一部分,因此,期刊業改革應當與整個出版改革、文化改革統籌考慮。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理解,就是需要做好頂層設計,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給和制度創新,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強調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從生產、供給端入手,整合資源、調整結構,優化供給結構,以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這也是期刊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2010年,原新聞出版總署曾提出了“三個一批”的出版體制改革的設想,即“做強做優一批,聯合重組一批,退出市場一批”,意圖通過聯合、重組等手段,推動形成中國教育、科技等幾大專業出版集團,著力打造中國專業出版的“航空母艦”。幾年過去了,改革有一定成效,但遠未達到預期目標。伴隨供給側改革的大力推進,相關改革將會取得積極成效。
期刊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通過改革,破除影響業內資源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釋放出期刊業的潛在生產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引領期刊產業的生產結構發生變化,降低生產成本,優化人才配置,促進資金流動,實現期刊業健康發展。
供給側改革,其含義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期刊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以創新形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來提高有效供給,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和精神需要;另一方面通過減少低端供給、淘汰過剩供給、開展優化與重組,培育新的社會需要的期刊,包括無紙化期刊,簡而言之,就是“良刊取代劣刊”。
那些有格調、有觀點、有個性的,跟得上數字化、網絡化發展的期刊才能保持堅挺。尤為重要的是,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移動閱讀、屏幕閱讀、碎片化閱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新媒體倒逼”效應愈發明顯,紙媒的大眾閱讀功能被網絡媒體快速取代,那些以傳播信息為特征的紙媒正迅速式微。“良刊淘汰劣刊”,淘汰的主要就是那些個性缺失、定位寬泛,只是充當信息載體的紙媒。
深入供給側改革的具體措施
通過供給側改革驅動創新升級轉型,已是中國經濟深度調整的總體趨勢,也是傳統期刊行業面臨的挑戰。
推動中國期刊業深化改革和發展,實現期刊的做強做優,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或者說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期刊改革方案。
管理部門首先應樹立“供給管理”的理念。即一方面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進行管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出版資源,對整個行業進行間接的宏觀調控,以達到優化供給結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整合資源、優化結構,是避免同質競爭、提高差異性的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時也是期刊做強做大的有力措施。因此,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不僅僅是業務主管部門的行政要求,更是期刊業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求生存、求發展的必經之路。
不過,每類期刊都有自己的特點,每種期刊的改革力度、速度、方法、效果都會存在差異。在事先沒有細分的前提下,對其做統一要求,而現實中沒有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期刊的分門別類的改革辦法作導引,往往會導致許多期刊手足無措,最終陷入原地踏步的僵局。
同時,期刊單位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實事求是地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改革路徑。在前幾年的期刊改革中,已進行了時政類、非時政類的劃分。有關學者建言,對現有期刊存量采取“區別對待”的辦法,進一步分類制定改革方案。
其中,針對學術類期刊、科技期刊,諸多專家學者也一直呼吁,國家有關科技主管部門要重視起來,將學術類期刊、科技期刊當作知識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經費上要舍得投入。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對一流的學術期刊進行大力度的資助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再者,跨單位、跨地區、跨行業的資源整合,還存在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難以順暢地建立合作關系的情況。有鑒于此,也還需要行政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掌握國內期刊辦刊的大體情況,給出整合規劃建議或者以發布資源整合供方、需方信息等形式建立起資源整合的橋梁。(孫巖,卓文飛,2016)
質量是期刊的生命,“內容為王”仍然是期刊發展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有深刻認識到期刊質量與期刊發展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嚴格把控期刊質量,才能有效維護和發展期刊。關鍵要真正樹立精品意識,期刊從業者要倍加珍惜期刊的品牌、形象和榮譽,要不斷擴大影響,力求將期刊的品牌打造成具有潛力的無形資產。
與此同時,期刊業應當加大對新興信息技術的投入與應用。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力推進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途徑網絡化,推動從單一產品形態向復合多媒體產品形態轉化,實現傳統的期刊深度融入于網絡和數字化經濟社會。通過新興移動終端,向受眾全方位展示期刊,提高期刊傳播速度和影響力,樹立期刊品牌。以網站建設為基礎、以數字出版為核心,以社交媒體平臺為支撐,在做好傳統紙媒的基礎上,生產高附加值的網絡化、數字化期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