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生寶
【摘要】近年來,多項研究發現,心電圖上的心率變異性指標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心血管系統的調節,通過與心率以及自主神經活動的關系,臨床上可預測多種疾病的發生風險。
【關鍵詞】心率變異性;心血管疾病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1..02
早期的科學家認為,心臟跳動是有節律性的,并且會隨時間而變化。隨著這個概念的不斷發展,對心臟跳動所涉及相關機制的理解也有所增加。直到20世紀60年代,由歐洲心臟病學會和北美起搏電生理學會特別工作組(馬利克,1996年)制定了標準,由心電圖(ECG)的記錄中定量描述“心率變異性”(HRV)代表R波到R波之間時間間隔(即RR間期)的逐搏變化。在HRV訊號之中囊括了心血管調整的各類訊息,而尤為關鍵的即自主神經系統對于心率產生的調整功能,同時,被血壓、溫度等各類要素所影響[1]。因此,HRV代表了一種非侵入性,無痛,經濟和簡便的可預測不同疾病狀態臨床風險的測量方法。目前在PubMed中,搜索與HRV相關的文章可列出>17000篇,可見HRV已逐漸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
1 心率變異性與心率的關系
Oliver Monfredi[2]等人利用數學和物理模型等方法,研究結果認為,通過SDNN測量的 HRV與心率間存在獨特的指數衰減關系,即心率越低,心率變異性越大。這在健康和患病的心臟中都是如此。HRV主要取決于心率,HRV隨著RR間期的增加而增加,而隨著RR間期的縮短而減小。這為心率變異性降低與高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是心率同步增長的結果提供了依據。心率變異性降低,心率加快,而在流行病學之中指出了,心率提升即心血管病癥的關鍵高危要素。
2 心率變異性與自主神經運動
自主神經在人身體的很多生理運動之中凸顯出了尤為關鍵的功能。心率變異性(HRV)是反映機體自主神經活動的一個有重要臨床參考價值的指標[3]。在HRV出現之前,科學家和醫師非侵入性地評估心臟自主神經支配的能力是有限的[4]。這是由于HRV提供了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指標。而迷走神經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主要神經,因此副交感神經活動又可稱為迷走神經張力。很多研究發現,HRV不僅凸顯出了自主神經系統具備的活性,還能夠定時評測心臟之中交感神經及迷走神經具備的張力。它是反映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活動的重要指標[5]。HRV降低提示交感神經之中的張力有所增多,而上升的交感神經張力與產生過重的心律失常相關;HRV有所上升,在副交感神經之中的張力有所上升,提升患者心律失常之中的閾值,進而減小心律失常的產生[6]。所以,HRV能夠評判心血管病癥的病情,即評測心臟型猝死與心律失常型意外的關鍵指標[7,8]。
3 心率變異性與臨床疾病
Dekker[9]等人證明,HRV的降低是包括癌癥在內的所有疾病的死亡預測因子。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在心臟和非心臟性疾病中HRV會發生變化。除外缺血性心肌病,HRV的顯著變化也發生在許多其他常見疾病,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大、肥厚性心肌病和非心臟性疾病包括敗血癥、中風、抑郁癥和阻塞性氣道疾病。可見,在一般人群中,低HRV與各種原因引起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相關,并非全部是心臟病。
3.1 急性心肌梗死
有研究表明,HRV降低與心肌梗死后患者的較高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最新調研指出了,冠狀動脈產生病變的位置與心臟之中自主神經系統的受損相關,前壁心肌梗死比照非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來說 HRV較少[10]。所以,依據HRV之中各大指標數值情況,能夠評判AMI成活患者會產生病情進展的情況與否[11]。
3.2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的自主神經作用產生了異常,且患者HRV之中的時域數值指標比照健康人群較小或是消除。所以,借助HRV能夠評判患者的自主神經作用產生了異常與否,便于立即施行治療。借助HRV型頻域或是時域調研法,能夠有效降低死亡率。Rohan K.[12]等人研究表明,增加心率變異性(HRV)對臨床危險因素的影響已被證明可改善心血管病(CHS)的預后(心血管健康研究)。
3.3 高血壓
自主神經系統與高血壓的產生相關,且在調整血壓之中具備尤為關鍵的功能。如果HRV之中各大數值下降,高血壓患者就會被威脅,且患者的自主神經作用會喪失均衡,所以,自主神經作用產生的異常與高血壓的產生間相關。
3.4 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S)
OSAS患者的臨床表現即在入睡時呼吸重復型停歇,且合并過重的打鼾問題,與夜晚產生猝死間具備關聯性。所以,調研其患病機制尤為關鍵。OSAS患者的自主神經作用產生了異常,且與數類心血管病癥的患病機制相關。借助HRV數值調研OSAS患者的各大指標,能夠收獲患者時域與頻域指標都產生了異常,然而,還不具備明確的指標運用到監測OSAS患者。
3.5 中風
HRV測量也可被用于評估中風對心臟自主神經活動的影響,并改善對中風預后的預測。
綜上所述,心率變異性對于臨床疾病有著重要的價值[13]。但因為調研方式不一致,所以,不具備明確的運用規定。在以后的發展中仍需繼續調研獲得明確的調研方式,減小其余要素對于評測成果所產生的影響,讓HRV在臨床之中獲得大量的運用。
參考文獻
[1] 陳洪波,劉仁光.心率變異性分析臨床應用研究近況[J].新醫學,2010,41(6):407-411.
[2] Oliver Monfredi, Alexey E Lyashkov, et al.Bi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Under-appreciated and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heart rate [J].Hypertension.2014 Decembe,64(6):1334–1343.
[3] 徐 瑋,宣 玲,盧冬雨,等.心肌缺血總負荷值、心率變異性及校正Q-T離散度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9(2):163.
[4] Li HR, Lu TM, Cheng HM, et al.Additive value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redicting 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eyond framingham risk [J].Circulation Journal: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Circulation Society,2016,80(2):494-501.
[5] 陸 艷,曹 燕.心率變異性與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6):16.
[6] 李岫琳,安樂紅,姚淑榮,等.動態心電圖心率變異性指標評價急性腦卒中患者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臨床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37):1145-1146.
[7] 熊梅君.心率變異性在睡眠和生物反饋系統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
[8] 馮麗霞,孔慶愛.急性腦卒中患者的心率變異性影響因素探討[J].中外健康文摘,2013,2(30):255-6.
[9] Dekker JM, Schouten EG, Klootwijk P, Pool J, Swenne CA, Kromhout D.Heart rate variability from short electrocardiographic recordings predicts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men.The zutphen study.Am J Epidemiol.1997,145:899–908.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