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月 吳龍艷
【摘要】新生兒白塞病在臨床中較為少見,由于白塞病累及大、中動脈及靜脈者約占10%,且靜脈病變更為常見,約占70.6%,并以血栓性靜脈炎為主。此類患者在留置外周靜脈留置針過程中極易引起針刺反應即在外周靜脈穿刺時局部皮膚遇到剛針刺入極易引發紅腫、熱、痛、感染等局部皮膚表現,這一疾病的特殊表現即為血栓性靜脈炎,外周靜脈穿刺難度較高,因此外周靜脈穿刺需要根據該群體的特性進行改善,靈活地調整穿刺部位和深度,及運用相關對癥處理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及降低損傷。靜脈輸液作為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措施之一,其起效快,作用效果明顯。留置針作為其臨床常用的器械之一,與其他靜脈穿刺一樣會因各種因素造成靜脈炎等問題。本文就一則病案為基礎討論白塞病新生兒使用外周靜脈留置針時血栓性靜脈炎的預防及治療護理。
【關鍵詞】新生兒;白塞??;血栓性靜脈炎;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1..02
白塞病是一種以復發性口腔黏膜和(或)外陰潰瘍、皮膚損害及眼病變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系統性血管炎,可累及各種管徑血管[1]。目前我國多采用國際白塞病研究1989年制定的診斷標準[2],若累及大中動脈和(或)靜脈時稱血管型白塞病。本病具有特征性表現,極易在留置針穿刺時發生針刺反應,局部產生血栓性靜脈炎,故對外周靜脈穿刺存在難度。
靜脈輸液作為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措施之一,其優勢在于起效快,作用效果明顯,常作為廣大醫師和患者的首選治療手段[3]。靜脈留置針能夠減少穿刺次數、減輕穿刺痛苦、方便活動及搶救,現已成為臨床上靜脈輸液最為廣泛使用的器具之一。新生兒因自身心智發育、溝通能力及表達能力不成熟,臨床上對其實施靜脈輸液具有一定的困難,靜脈留置針的運用可以減少對血管的刺激,提高醫護工人員工作效率和患者及家屬的滿意程度。由于白塞病累及大、中動脈及靜脈者約占10%,且靜脈病變較為常見,約占70.6%,并以血栓性靜脈炎為主[4],局部表現類似于普通靜脈炎。靜脈留置針在使用中常因操作不當、護理不到位等因素發生留置針脫落、針頭堵塞、液體外滲、靜脈炎、膿皰、毛囊炎等問題[5]~[6],因此對于此類新生兒的靜脈留置針需要結合患者個體進行留置針放置的操作改良。
現報道新生兒白塞病使用靜脈留置針病例1例如下:
臨床資料:患者男,年齡:7天11小時,主訴因“發現全身皮膚黃染3天”入院。查體:神志清,口舌多發潰瘍,眼底出血點,全身皮膚中度黃染,TCB:15 mg/dl,前囟平軟,頸軟無抵抗,氣管居中,兩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干濕啰音。心音有力,律齊,未聞及雜音。腹軟,臍部干燥,肝肋下1.0 cm,脾肋下未觸及腫大,腸鳴音存在,四肢肌張力正常,原始反射存在。四肢水腫,膚色略白,肢端膚冷。輔助檢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9.08×109、淋巴細胞百分比38.0%、中性粒細胞百分比50.0%、血紅蛋白濃度157 g/L、血小板計數483×109/L、CRP<8 mg/L、TCB16.4 mg/dl、谷丙轉氨酶9 U/L、谷草轉氨酶20 U/L、磷酸肌酸激酶163 U/L、肌酸酶同工酶34 U/L、總膽紅素259.32 umol/L、直接膽紅素15.42 umol/L、間接膽紅素243.90 umol/L、降鈣素原<0.02 ng/mL、尿蛋白+-,電解質、腎功能、糞常規等其他檢驗及影像學檢查未見明顯異常。針刺實驗陽性,請皮膚科會診,考慮患兒除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外可能患有白塞病?;純喝朐汉笈加邪l熱,熱峰38.0℃。予患兒拉氧頭孢抗感染治療及間斷光療治療后,黃疸持續消退?;純鹤髠仁直承辛糁冕槾┐?,次日患兒左手背針眼處有一2 cm×2 cm左右大小的紅腫伴硬結,考慮為白塞病針刺反應繼發血栓性靜脈炎。予酒精濕敷及夫西地酸乳膏外用,并繼續當前治療。住院第9天患兒黃疸消退出院,屆時患兒無不適,左手留置針穿刺處紅腫硬結消退,唯有1.5 cm×1.5 cm局部皮膚稍硬。
白塞病患兒因疾病特殊性容易造成留置針穿刺后的一系列問題,其針刺反應形成的血栓性靜脈炎是常見問題之一。靜脈穿刺及放留置置針過程中造成血栓性靜脈炎的原因主要有[7]:(1)靜脈輸入強刺激如藥物濃度過高、藥物溶劑本身具有強刺激性;(2)靜脈局部感染;(3)靜脈曲張;(4)外傷因素,如穿刺造成損傷。本案中患兒多為穿刺造成損傷及局部感染造成血栓性靜脈炎。因此在留置針操作中應當做好消毒處理及隨后留置針部位護理。
臨床上對血栓性靜脈炎的治療及護理有金黃膏及硫酸鎂外敷[8]、水調散聯合肝素抗凝治療[9]等方法,治療機理基本都是抗感染及抗凝血兩個途徑,由于諸方法存在其各自的缺陷,如起效慢或操作復雜,因此我院采用酒精濕敷及夫西地酸乳膏外用。石嫻[10]等人的研究表明:夫西地酸乳膏對皮膚感染的各種革蘭氏陽性球菌都有極強的抗菌活性,其作為具有甾體骨架的抗菌藥物,可以通過抑制細菌的蛋白質合成從而起殺菌的作用,并且與其他抗菌藥物之間沒有交叉耐藥性,抗MRSA、MRCNS等的活性具有明顯優勢。由于夫西地酸乳膏滲透能力強,可以迅速滲透,作用于感染的病灶組織,因此可以快速有效地消除致病菌,尤其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很強的選擇性。除此以外,夫西地酸乳膏還可以通過增強免疫的作用,抑制細菌性水腫組織、變形壞死組織、炎癥滲出組織的形成。因此,夫西地酸乳膏對白塞病針刺反應形成的血栓性靜脈炎有很好的適應性,患兒通過夫西地酸乳膏外用后5天即可見局部血栓性靜脈炎明顯消退。
除了白塞病針刺反應造成血栓性靜脈炎后的治療外,通過操作手段的改良來預防靜脈炎也是該類病案的重中之重。醫護人員應選擇走向直和脈絡清晰的血管進行穿刺,掌握好針尖與皮膚的角度,在穿刺過程中盡量做到穩準快[11]。羅勁[12]等人采用2人操作方法:用注射器抽取0.9%NaCl注射液2 ml再接入留置針肝素帽,排氣后選擇5~10°角進針,見回血后,退出針芯3~3.5 mm,再向前送1~2 mm,確保套管進入血管內,回抽注射器,見回血至軟管部分,松開止血帶,推注0.9NaCl注射液,同時操作者緩慢送,直至將軟管全部送入血管內,撤出針芯,做好固定,撤掉注射器連接輸液器。孔慕賢[13]等人通過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對血管的損傷,從而預防靜脈炎的出現。我院采用改良留置針穿刺術,助手置患兒于鳥巢式穿刺臺保暖并安撫患兒,操作者取2 ml注射器連接0.55 mm頭皮針排氣后再接入留置針肝素冒旋轉松動留置針,將Y接口及針翼轉向右邊,針翼在下,從血管上方或側上方刺入血管,刺入后右手食指及拇指分別后推針翼及前推Y接口,撤針芯5 mm,左手持續繃緊穿刺部位皮膚,右手將導管送入血管。留置針放置后,對于白塞病新生兒可進行穿刺部位消毒后予3M貼膜,防止感染。
白塞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新生兒白塞病的發病率低,在診斷過程中靜脈穿刺的運用需要適應新生兒的生理狀況,避免對新生兒造成損傷及發生感染,并且需要及時對癥處理,提高新生兒該病診療的效果。但由于人群的特殊性導致發病隱匿,不易于發現及診斷,因此往往延誤診療時機,隨著病情進展,出現血管病變等,其血栓性靜脈炎初始表現類似于一般靜脈炎臨床上在未即時識別血栓型靜脈炎時予以按一般靜脈炎對癥護理也能取得相應療效。白塞病新生兒作為特殊人群,對其靜脈穿刺留置針時容易發生針刺反應形成血栓性靜脈炎、針頭堵塞等問題,其中血栓性靜脈炎作為臨床最常見的問題之一,需要從預防和治療護理兩方面進行重視。留置針穿刺操作的改良是預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步,因此今后應當對此進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治療和護理需要結合新生兒的個人病情進行全面完善的施治,選用適合的藥物是其重點之一。只有將防與治相結合,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白塞病新生兒因使用靜脈穿刺留置針時造成的損傷。
參考文獻
[1] 劉志英,包麗莉,申 婧,于志紅,田 萍.血管型白塞病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2):1119-1121.
[2] 王 錢,黃慈波.白塞病的臨床特點、診斷和治療[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1,9(03):38-41
[3] 王俊萍,劉彥榮,郭月香,陳彥格,石國一,商愛江.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14):137-138.
[4] Fei Y,Li X,Lin S,et al.Major vascular involvement in Behcet,s disease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796 patients[J].Clin Rheumatol,2013,32: 845-852.
[5] 熊勤林,羅秀華,羅 艷.護理持續質量改進對預防靜脈留置針堵管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8,24(04):165-166.
[6] 王 欣,莊月光,徐 玖.白塞病患者靜脈注射方法的改進[J].青島醫藥衛生,1995(08):42.
[7] 薛秋玲.不同部位靜脈穿刺與靜脈炎發生率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2):165.
[8] 魏世鴻,王小虎,羅宏濤,董玉梅,劉銳鋒,呂青芳.金黃散對比硫酸鎂治療輸液所致靜脈炎的系統評價[J].天津中醫藥,2018,35(02):111-115.
[9] 徐東巖,關穎.中西藥聯合治療靜脈留置針致血栓性靜脈炎的臨床療效及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04):110-112.
[10] 石 嫻,付曼妮,解翠林,鄒愛玲.夫西地酸乳膏對比莫匹羅星軟膏治療革蘭陽性菌感染性皮膚病的臨床循證研究[J].解放軍藥學學報,2017,33(03):272-275.
[11] 潘 月.輸液靜脈留置針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預防措施[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04):154+156.
[12] 羅 勁,莫超連,鄧桂玲.改良靜脈穿刺技術提高小兒靜脈留置針穿刺成功率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護理,2013,5(04):327-328.
[13] 孔慕賢.密閉式防針刺傷型留置針改良操作的效果觀察[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7,4(27):196-198.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