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邦偉
脂肪主要分布在人體皮下組織、大網膜、腸系膜和腎臟周圍等處,具有供給機體熱能及必需脂肪酸等作用。體內脂肪的含量常隨營養狀況、能量消耗等因素而變動。機體脂肪組織過多則稱為肥胖,按機體脂肪組織的分布可將肥胖分為全身性肥胖(即皮下脂肪型肥胖、周圍型肥胖、均勻性肥胖)及腹型肥胖(即內臟脂肪性肥胖、中心型肥胖、上半身肥胖),腹型肥胖是指脂肪組織在腹腔內臟器官、腸系膜及主動脈周圍積聚的一種肥胖狀態。
【關鍵詞】腹型肥胖;人體健康;危害
【中圖分類號】R5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1..02
1 腹型肥胖的診斷
腹型肥胖是代謝綜合征病程進展中的重要組成之一,目前尚無準確的判斷指標,臨床中常用的判斷指標有腰圍(Waist cincumference,WC)、臀圍(hip cincumference,HC)、腰臀比(Waist /hip ratio,WHR)、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等。WC和WSR在評價腹型肥胖和評估患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方面有明顯優勢,而多數學者認為BMI更多用于反映人體脂肪總體分布情況,更適合于評價全身性肥胖的患者。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腰圍男性≥102 cm,女性≥88 cm或腰圍/臀圍:男性>1.0,女性>0.9時為內臟型肥胖,即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然而此類診斷標準明顯不適用于亞洲人群[1]。國際糖尿病聯盟提出脂代謝紊亂是引起代謝綜合征的重要因素,并將腹型肥胖作為代謝綜合征診斷標準的必要條件,同時指出WC判斷腹型肥胖的程度的診斷標準有種族特異性,中國男性腰圍≥90 cm,女性≥80 cm即為腹型肥胖。
我國成年人男性肥胖幾乎都屬中心性肥胖,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將軍肚”;而中年女性肥胖的特征絕大多數也是以腰腹部脂肪堆積為主,被冠以“蘋果腰”的美稱。采用測量腰圍方法進行診斷更加經濟方便、便于掌握,因此臨床實踐中也更多使用,但單純以腰圍作為判斷標準也存在一定弊端,當腰圍增加時,無法判斷是腹部皮下脂肪堆積還是內臟器官脂肪積聚,這時作為測量腹腔內脂肪的金標準,腹部螺旋CT、MRI等檢查可準確判定內臟器官脂肪的分布情況。
測量腰、臀圍的方法如下:測量工具應選用無彈性卷尺,測量對象應穿著薄形的緊身衣褲。測量時,將卷尺緊貼于皮膚上,不可過緊使卷尺陷入皮膚內,測量結果精確到毫米(mm)。測量腰圍時,將卷尺放置于臍水平,囑測量對象盡力呼氣并屏住呼吸,操作者快速進行測量;測量臀圍時,把卷尺放置于在臀部最大周徑處后進行測量。
2 健康危害
腹型肥胖與人體健康有很強的相關性,有研究發現腹型肥胖患者腹部脂肪組織一方面進行能量儲備,另一方面可分泌大量瘦素、抵抗素、脂聯素、腫瘤壞死因子(TNF)等多種炎癥因子,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機體炎癥反應,是代謝性綜合征的重要組成因素[2]。腹型肥胖是冠心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呼吸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以及肥胖性腎病的重要原因。腹型肥胖者常出現血糖、血脂代謝異常以及高血壓[3],大大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增加心肌梗死的發生率。但有研究指出,腹型肥胖可引起動脈彈性減退,可預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生[4]。腹型肥胖可導致人體脂聯素含量降低,降低胰島素敏感性,使胰島A細胞更易發生胰島素抵抗。腹型肥胖患糖尿病的風險為正常人的10.3倍、是肥胖人群的2.8倍。沈菁等[5]對社區內1130名中老年人進行調查結果發現腹型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不僅是中老年,在腹型肥胖的青少年中,過量的內臟脂肪含量使其發生脂肪肝、代謝性綜合征及胰島素抵抗的風險顯著升高[6]。腹型肥胖人群長期高血壓、高血脂,是心臟結構、功能發生改變,出現心腔增大、左心室質量指數升高、心臟舒張功能降低。再者腹型肥胖可引起內分泌紊亂、激素代謝異常,其中β腎上腺素能受體的表達水平和親和力在內臟脂肪中更有優勢,因此內臟脂肪容易分解成游離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大量的甘油三酯釋放入血,引起高脂血癥,加速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多的內臟脂肪是診斷非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肝硬化的必要條件,加重胰島素抵抗作用,進一步導致糖代謝異常,由此腹型肥胖和代謝紊亂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最后,有研究表明,腹型肥胖可使肺彌散功能降低、血網膜素水平降低、男性勃起功能障礙(ED)[7]。
3 小 結
近年來,全球腹型肥胖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大量學者對腹型肥胖的發病機制進行探求,有人提出可能是腹型肥胖者體內苗條素濃度偏高,出現苗條素抵抗[7];也有學者提出可能是脂肪組織內的B3-AR降低引起的內臟脂肪積聚[8],但目前尚無統一的觀點。大量研究報道指出腹型肥胖與代謝性綜合征有密切聯系、同時指出腹型肥胖是臨床多種代謝性和非代謝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腎病、腦卒中、陽痿等,嚴重威脅著人體健康,因此如何防治腹型肥胖將是全球醫學界的重大討論課題之一。
參考文獻
[1] Guixiang Zhao,Earl S Ford,Chaoyang Li,Waist circumference, abdominal obesity, and depression among overweight and obese U.S.adults: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2005-2006[J].BMC Psychiatry,2011,11:130-138.
[2] Jang Y,Kim OY,R yu HJ,et al.Visceral fat accumulation determines postprandial lipemic response, lipid peroxidation, DNA damage,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nonobese Korean men[J].J Lipid Res,2003,44:2356-2364.
[3] Wu SY,Quan zY.Correlation between abdominal obesity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high cholesterol and high blood sugar[J].Chin J Prev Contr Chron Dis,2013,21(1):50,52.
[4] 周德明,楊曉晉,陳 明.腹型肥胖患者腹內脂肪厚度與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的相關性[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1,4(20):337-339.
[5] 沈 菁,顧月蓉,史文紅,等.社區中老年人腹型肥胖與糖尿病關系研究[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09,3(4):41-43.
[6] Kelishadi R,Cook SR,Motlagh ME,et al. 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 weight and phenotypically obese metabolically normal youths: the CASPIAN Study [J].J Am Diet Assoc,2008,108(1):82-90.
[7] 孫博喻,張 冰,林志健,等.腹型肥胖的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1):80-83.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