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燕
【摘要】目的 探討對下呼吸道感染患兒采取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治療的效果。方法 在我院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兒72例參與本組研究,按照計算機表法將其均分2組,各36例。全部患兒均經常規檢查,對參照組患兒行基礎治療,對實驗組患兒在參照組的基礎上行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治療。分析7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咳喘好轉時間、肺啰濕音消失時間、肺喘鳴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臨床療效等。結果 實驗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為97.22%(35/36)與參照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為75.00%(27/36)相比較,明顯較優,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患兒的肺啰濕音消失時間、肺喘鳴音消失時間、咳喘好轉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相比于參照組均較短,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下呼吸道感染患兒采取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好轉,將恢復健康時間縮短,獲得顯著臨床療效。
【關鍵詞】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下呼吸道感染;小兒;肺部癥狀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1..02
呼吸道感染主要分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兩種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較高,一般臨床癥狀會表現為發熱、咳嗽以及呼吸困難等。由于小兒免疫系統、呼吸道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均未發育完全,使患兒發生下呼吸道感染。對于下呼吸道感染患兒而言,需先了解患兒的感染類型,選擇適宜的抗生素進行治療[1]。現今常使用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其化痰效果較優。現對下呼吸道感染患兒采取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治療的效果作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來我院就診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兒72例參與本組研究,依據計算機表法將其均分2組,各36例。參照組男女比例為20∶16,最小年齡為3個月,最大年齡為3歲,平均年齡為(1.53±0.57)歲,最短病程為3天,最長病程為9天,平均病程為(7.21±1.32)天;實驗組男女比例為18∶18,最小年齡為2個月,最大年齡為4歲,平均年齡為(1.72±0.87)歲,最短病程為2天,最長病程為8天,平均病程為(6.98±1.28)天。對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基本數據行統計學軟件分析,組間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全部患兒均滿足下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全部患兒均不伴有其他疾病;不存在氣胸、心力衰竭的情況;全部患兒和家長均對本組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伴有精神障礙的患兒;伴有嚴重器官疾病的患兒;對本組研究使用的藥物存在禁忌的患兒。
1.2 方法
對所有患兒均行常規檢查,主要有電解質、胸部X線以及肝腎功能檢查,并實施痰培養。對參照組行基礎治療,主要有:①綜合治療:保證患兒病房內空氣流通且清新,對患兒進行喂養,使患兒攝入較多的熱量。②對患兒行抗病毒和抗生素藥物治療,防止患兒發生感染。③需維持患兒呼吸道的暢通情況,并及時清除患兒呼吸道分泌物。如患兒呼吸較困難,需予以平喘和吸氧治療,對液體的輸入速度和輸入量進行嚴格控制,對患兒的電解質失衡情況進行糾正。對實驗組患兒予以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生產廠家:江西科倫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1046)治療,治療方式為靜脈滴注,每天取0.2 mg/(kg·d)進行滴注,每天1次,對于病情嚴重的患兒,可每天滴注2次,連續治療7天。
1.3 判定指標
判定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咳喘好轉時間、肺啰濕音消失時間、肺喘鳴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臨床療效等。臨床療效的判定標準分為3個標準,患兒氣促、咳嗽等癥狀完全消失,體溫恢復至正常范圍內,且肺啰濕音和肺喘鳴音均消失,將其稱之為治愈;患兒氣促、咳嗽等癥狀發生變化,體溫也基本恢復,且肺啰濕音和肺喘鳴音明顯消失,將其稱之為好轉;患兒氣促、咳嗽等癥狀、體溫、肺啰濕音和肺喘鳴音均無明顯改善,將其稱之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學分析軟件,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百分數(%),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分析患兒的各臨床指標
實驗組咳喘好轉時間、肺啰濕音消失時間和肺喘鳴音消失時間均短于參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分析患兒的住院時間
實驗組患兒的住院時間為(7.03±1.48)天,參照組患兒的住院時間為(9.03±2.25)天,組間數據行統計學檢驗(t=4.4557,P<0.05)。
2.3 分析患兒的臨床療效
實驗組患兒中,有1例治療無效,臨床療效為97.22%;參照組患兒中,有9例治療無效,臨床療效為75.00%;實驗組的臨床療效較優,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性顯著(P<0.05)。
3 討 論
慢性支氣管炎、急性支氣管炎以及肺炎等均屬于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細菌、病毒以及支原體微生物感染導致的。在呼吸系統疾病中小兒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支氣管肺炎發病率較高,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發熱、肺啰濕音等。加之小兒呼吸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肺泡數量明顯較少,且不發生側支通氣,由于患兒纖毛運動功能較低,咳嗽反應也不是十分強烈,極易導致患兒發生呼吸道感染,如得不到及時治療,可使患兒臟器功能出現衰竭情況,進而對患兒的智力和體格發育造成一定影響,對患兒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2]。
在急性支氣管炎和慢性支氣管炎治療中,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較為常見,此藥物的溶解黏液作用較強,可使患兒痰液中的黏多糖纖維發生斷裂,進而促進黏多糖分解,進而將患兒的痰液予以稀化,進而有效的抑制黏多糖的合成,使患兒痰液中的唾液酸含量減少,進而將痰黏度降低。且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還有助于下呼吸道黏膜的纖毛運動,進而使患兒發生惡心,達到祛痰效果,利于患兒體內痰液的排出,使患兒的呼吸道保持暢通[3]。經相關研究顯示,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可使人體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情況予以增強,將患兒肺泡張力予以降低,進而將患兒的通氣功能予以改善。經有關研究表明,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效果,對炎癥介質(如IL-2、IL-4、IL-13以及組織氨等)的釋放起抑制作用,可使纖毛上皮再生,將炎癥反應明顯減輕,有助于修復氣管受損上皮細胞,將病程縮短。鹽酸溴己新其體內的代謝活性產物為奧凡克斯,其具有較佳的解痙作用,平喘效果較優,將氣道中抗生素的濃度予以增加,進而提高抗生素效果[4]。
鹽酸溴己新在氣管和支氣管腺體中發揮重要作用,可將痰黏度予以溶解,將痰液中粘多樣纖維予以釋放,并對糖蛋白與杯狀細胞和粘液腺體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鹽酸溴己新可使胃粘膜的反射性增強,進而使呼吸道腺體分泌漿液量增加,使呼吸道分泌恢復正常。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可使漿液增厚,并覆蓋在受損的呼吸道黏膜上,降低由外界因素造成的刺激,將治療效果提高。鹽酸溴己新屬于一種新型粘液調節劑,有助于纖毛運動、稀釋呼吸道痰液以及使抗生素的藥效顯著提升。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為97.22%明顯高于參照組患兒的臨床療效75.0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證明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可降低患兒體內的炎性指標,抑制炎性指標釋放,有助于痰液排出,使呼吸道處于暢通。實驗組患兒肺啰濕音消失時間、肺喘鳴音消失時間、咳喘好轉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相比于參照組均較低,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可降低炎癥反應,修復受損的氣管壁細胞,抑制患兒支氣管痙攣情況發生,使患兒的臨床癥狀均得到明顯改善,其安全性較高。本組研究結果與舒航文獻中顯示的結果相似,其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8%,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7.1%,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性顯著。
綜上所述,對下呼吸道感染患兒行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治療,患兒的咳嗽、肺部癥狀均明顯好轉,未發生不良反應。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藥效持久且溫和,用藥劑量較少,在體內存留時間較短等優點。現今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被廣泛應用在呼吸道系統疾病的治療中。
參考文獻
[1] 舒 航.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佐治小兒下呼吸道感染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5,(20):34-36.
[2] 白樂平.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佐治小兒下呼吸道感染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0):75-76.
[3] 吳麗君.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佐治小兒下呼吸道感染臨床分析[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4(7):682-683.
[4] 戴迭宗,李烈堅.鹽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佐治小兒下呼吸道感染56例療效觀察[J].廣西醫學,2013,35(2):252-253.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