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鮮古麗·吐爾遜
【摘要】目的 針對社區康復護理對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的影響進行研究。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30例,對所有患者進行社區康復護理,觀察其對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的影響。結果 進行社區康復護理后,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明顯提高(83.33%VS23.33%),差異明顯(P<0.05)。結論 對患者進行社區康復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質量,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社區;康復護理;疾病知識知曉率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1..02
社區護理(Community Nursing)是以社區人群為主要服務對象,以社區人群需求為導向,以家庭為中心,提供預防、保健、醫療、康復護理等基層護理服務[1]。社區康復護理體現了整體護理與社區康復的有機融合,圍繞全面康復目標,進行康復訓練,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文將針對社區康復護理對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的影響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7例,男性13例,平均年齡(53.58±7.94)歲,其中,腦出血后遺癥3例,精準病27例。
1.2 方法
(1)成立社區專業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系統培訓,制定社區康復護理計劃,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一步設計個性化護理方案;(2)基礎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護理措施,例如,指導患者正確的咳痰方法,幫助患者選擇適當的吸痰設備,預防呼吸道阻塞;對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應對家屬進行護理指導,教會家屬觀察患者皮膚變化、為患者翻身、確保受壓部位干燥等;對尿、便因難患者,應對患者進行飲食干預,養成定時排尿、便習慣;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適當運動,按時用藥;(3)心理護理:了解患者的想法以及護理需求,建立社區心理咨詢室,為患者提供心理輔導;鼓勵患者參與社區活動,融入社區交際圈;(4)健康教育: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結合門診、隨訪等多種形式,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5)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進行關節、肌肉訓練、平衡訓練、行走訓練等。
1.3 評價標準
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患者的疾病知識知曉率進行調查[2],包括疾病發病原因、危害程度、注意事項、臨床表現、使用藥物及方法、藥物不良反應及處理、自我護理技巧等,分為知曉、部分知曉、不知曉幾個方面。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 21.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行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進行社區康復護理后,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質量也顯著提升,慢性疾病、偏癱患者病情穩定后,轉入康復中心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康復治療,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社會活動的能力,同時,社區康復護理費用較低,更受患者歡迎。在本次研究中,進行社區康復護理后,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明顯提高(83.33%VS23.33%),差異明顯(P<0.05);提示采取基礎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康復訓練等社區康復護理措施,能夠提高患者的疾病知曉率,提高患者自我護理管理能力,逐步恢復身體功能、社會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開展社區康復護理,鼓勵患者與其他病友交流,分享經驗,互相鼓勵對方戰勝疾病,盡快回歸社會。開展健康教育工作,講解疾病治療、預防、護理等知識,例如,對糖尿病患者,應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胰島素注射方法。指導患者在家屬的協助下,完成關節、肌肉等身體機能,指導其發生不良反應時的應對方法,防止意外發生。在進行平衡訓練時,應使用鼓勵性語言,消除患者緊張情緒,保護好頭部、頸部。患者恢復一定肢體功能后,應指導患者進行行走訓練,囑咐家屬陪同,防止跌倒。對存在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應鼓勵患者多接觸人群,促使患者主動開口說話,加速語言功能恢復。定期開展社區免費義診活動,例如血壓、血糖檢測等,解答患者疑問,使患者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對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加快構建社區系統性康復護理服務模式,利用“一對多”群體性訓練、小型座談會、個體咨詢、大眾傳媒等多種形式,普及居家康復知識,推廣康復技能,改善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提高對康復訓練的重視程度。
綜上所述,對患者進行社區康復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質量,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桂園,楊貴榮,劉新萍.應用Servqual量表分析影響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的因素[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5):142-144.
[2] 張明香.社區康復護理對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的影響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4):246-247.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