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霞 張蒙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心血管患者護理中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模式應用下取得的效果。方法 選取醫院收治的老年心血管患者78例,以數字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9例,分別給予常規護理、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方法,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變化以及護理服務滿意程度。結果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評分結果與對照組比較相對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滿意率對照組79.49%(31/39)、94.87%(37/39),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老年心血管患者護理中,選擇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模式,對幫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積極作用,且可推動良好護患關系構建,應在護理實踐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老年心血管;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1..01
心血管疾病作為臨床常見疾病類型,以老年群體發病率居高,若未及時控制治療,致死率極高。盡管近年來關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手段日益完善,但仍需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如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模式。本次研究將以老年心血管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模式應用下取得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老年心血管患者78例,通過數字隨機分組法,包括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60~79歲,平均(68.5±2.6)歲,疾病類型:冠心病、高血壓與心律失常分別為19例、11例、9例。觀察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62~78歲,平均(67.6±2.3)歲,疾病類型:冠心病、高血壓與心律失常分別為21例、10例、8例。入選標準:①均行常規心電圖、動態心動圖檢查確診疾病類型,需住院觀察治療;②患者無精神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情況;③同意配合本次研究。基線資料如年齡、性別與病癥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入組患者采用一般護理模式,如常規用藥指導、定期做體征指標監測,并為患者做答疑解惑等。
1.2.2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模式,實施內容包括:①情志護理,因機體不適感較強,且對疾病認知與預后了解較少,易產生負性心理問題,表現為焦慮、消極等,護理中應做好心理溝通工作,或選擇看雜志、聽音樂等方式,使心理狀態改善;②合理膳食,如患者有若陰虛火旺耳鳴癥,進食選擇枸杞子、甲魚湯、薏仁粥、蓮子、百合等,若患者有心煩易怒、頭脹痛癥狀,進食選擇應為清涼甘寒類如蓮子、冬瓜、芹菜與綠豆等;③運動干預,如結合老年患者體質與病情,制定運動計劃,包括散步、太極拳等形式,強化機體免疫能力。
1.3 觀察指標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價量表ADL[1],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能力情況比較,評分項目包括行走、穿衣、進食、如廁、洗澡等項目,評分計分16~64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強。同時,采用問卷調查法,了解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問卷滿意度評價包括非常滿意、滿意與不滿意,取其中非常滿意例數與滿意例數做護理滿意率計算。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結果均以WPS xls表格匯總,借助軟件SPSS 21.0做統計學處理,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評分結果與對照組比較相對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觀察
護理滿意率問卷調查結果,對照組非常滿意例數18例、13例,觀察組分別為26例、11例,滿意率結果對照組79.49% (31/39)、94.87%(37/39),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老年心血管疾病類型較多,臨床治療中一般需住院觀察,采用手術、藥物等控制治療方式,幫助緩解病情[2]。但需注意的是,大多患者因年齡較大,疾病折磨下可能在日常生活能力上不斷下降,需做好康復護理工作,如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模式的應用,實施的要點在于運動干預、情志護理與合理膳食等。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明顯較高,且護理滿意率較高,反映出該護理模式應用下效果顯著。
老年心血管患者護理中,選擇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模式,對幫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積極作用,且可推動良好護患關系構建,應在護理實踐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鑫楠,灑文娟,張艷媚.中西醫護理對策在預防心血管患者壓瘡中的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20):176-179.
[2] 李 靖.探討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護理方法與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34):113+115.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