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書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后嚴重并發癥相關情況。方法 選取2014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實施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的患者364例,其中出現嚴重并發癥的患者27例為本次研究對象,對患者治療及并發癥具體表現等情況進行研究統計。結果 心臟擇期組介入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為8.72%,心臟急診組介入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為7.87%,周圍血管組介入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為5.55%,心臟擇期組介入嚴重并發癥發生率較比其他組有差異,(x2=6.193 P<0.05),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表現其中嚴重心律失常發生率為22.22%,穿刺點大血腫發生率為,造影劑量過敏休克發生率為18.52%,較比其他具體表現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后嚴重并發癥進行相關研究發現其中心律失常、造影劑量過敏休克、穿刺點大血腫是主要因素,應重點關注,治療過程中應引起注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嚴重并發癥;分析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1..02
心血管疾病近幾年的發病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臨床對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方式也較多,近幾年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通過介入治療成為可能。介入治療是一種介于內科、外科治療之間的一種治療方式,包括血管內介入治療和非血管內介入治療[1],介入治療一種較為有效的且治療效果顯著的治療方式,但是治療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并發癥,對于嚴重性并發癥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如何保證治療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2]。通過對以往心血管介入治療中出現嚴重并發癥的患者的資料等進行詳細的研究分析,找出相關因素,治療過程中給予預防是有效的途徑。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后嚴重并發癥相關情況,選取2014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實施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的患者364例,其中出現嚴重并發癥的患者27例為本次研究對象,現將研究資料整理并作如下的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實施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的患者364例,年齡42歲到85歲,平均年齡(61.29±3.28)歲;男性患者142例,女性患者122例,介入治療的患者中主要分為心臟擇期組149例,包括實施永久心內起搏、冠脈造影、房間隔缺損的封堵、瓣膜球囊成形;心臟急診組89例,包括實施急診冠脈球囊支架成形和臨時心內起搏;周圍血管組126例,包括周圍血管球囊支架成形、血管瘤及動靜脈瘺的栓塞治療以及血管閉塞的導管溶栓治療。其中出現嚴重并發癥的患者27例為本次研究對象,患者年齡49歲~81歲,平均年齡(60.11±3.08)歲;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2例。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且簽字。
1.2 方法
患者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皮膚進行全面的消毒,做微切口,通過右鎖骨下靜脈、股動脈和橈動脈、股靜脈進入病灶,進行治療;手術過程中首先給予患者實施靜脈注射肝素,用量為0.5~1.0 mg/kg,經CT和血管造影證實得知股動脈假性動脈瘤、腎周血腫、血管破裂出血等。通過解剖死者尸體得知,可證實和確定胸動脈夾層動脈瘤破裂,通過心電圖確定患者心律失常,再通過手術得知,患者導致急性心包填塞由心臟穿孔造成。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并發癥具體表現及分布。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數據分析采用SPSS 21.0軟件,將各數值帶入,指標變化等計量資料采用,t值對獨立樣本進行檢驗;治療效果等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卡方進行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三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心臟擇期組149,心臟急診組89,周圍血管組126;心臟擇期組介入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為8.72%,心臟急診組介入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為7.87%,周圍血管組介入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為5.55%,心臟擇期組介入嚴重并發癥發生率較比其他組有差異,(x2=6.193,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嚴重并發癥具體表現及分布
心血管介入治療出現嚴重并發癥的27例患者具體表現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其中嚴重心率失常發生率為22.22%,穿刺點大血腫發生率為,造影劑量過敏休克發生率為18.52%,較比其他具體表現有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 論
心血管疾病具有發病急、病情重等特點,臨床的治療手段具有多樣性,近幾年隨著醫療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通過介入手術治療成為可能。介入治療是一種介于內科和外科的一種治療方式,通過在皮膚、血管上做幾毫米的微小直徑通道,通過B 超、MR、透視機、血管造影機等影像設備的引導,對病灶進行治療;其治療手段具有切口小,創傷低,降低出血量,且操作簡單、方便,對患者病灶情況可以更加直觀、清晰的呈現,治療效果顯著[3-4];同時介入治療一般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有效降低全麻的風險性,對患者治療相關指征也有一定的放寬,特別針對老年患者,實現治療的可能性,所以介入治療也獲得臨床的重點關注。
介入治療中仍會出現并發癥,對于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通過對臨床資料的收集整理,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進行分析,做好相關的預防,降低其發生率,進一步提高治療的安全性[5]。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介入治療中嚴重并發癥發生其中嚴重心率失常發生率為22.22%,穿刺點大血腫發生率為,造影劑量過敏休克發生率為18.52%,較比其他具體表現有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與臨床相關研究基本相同[6],所以介入治療中應對于以上情況格外注意,做好相應的預防,當出現并發癥時應立即快速補液,維持有效循環血容量,如果是亞急性心包填塞,應立即進行檢查,明確原因,進行積極的治療。
本次研究結果充分說明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后嚴重并發癥進行相關研究發現其中心律失常、造影劑量過敏休克、穿刺點大血腫是主要因素,應重點關注,治療過程中應引起注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介入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越來越多的手段等對介入治療的死亡率將會降至更低,甚至為零,為患者的治療提供更加安且有效的方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 亮,王 艷.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后嚴重并發癥的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3,(15):574-575.
[2] 崔 婷,秦永文.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并發癥及其處理.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3,48(2):204-206.
[3] 劉紅旭,王振裕.名老中醫心血管疾病治療經驗集[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9(1).
[4] 張亞梅,劉寶峰,杜 武,等.中藥注射劑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的應用[J].齊魯藥事,2010(4):6-7.
[5] 魯軒浩,王 梅,張明旭,等.兒童心血管介入術的特殊并發癥[J].臨床軍醫雜志,2011(3):4-6.
[6] 那開憲,余 平,張桂云.非心臟手術患者圍手術期心血管評估[J].中國醫刊,2011(4):12-13.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