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是從本土生長出來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結晶、載體。傳統的世界建筑體系多姿多彩,承載著不同區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而中西方建筑就如同文化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風貌。中國建筑與外國建筑最本質的區別是文化差別的表現,它反映了物質和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結構形態的差別,人的思維方法的差別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
關鍵詞:建筑;文化;差異
一、中國建筑
中國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筑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在世界建筑藝術百花園中,中國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體系,獨立發展,綿延數千年,直至20世紀初還保持著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規則,并傳播影響到東亞等鄰近國家。
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的早、中、晚五個歷史階段,在封建奴隸社會時期,木構架逐漸成為中國古代建筑主流,隨著公元5世紀左右建筑技術的長足發展,建筑藝術形態日漸成熟,至漢代時,中國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經過500多年的發展演變,至唐宋時代中國古代建筑發展到頂峰,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時代,中國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趨完美,名園佳作不勝枚舉。此外,在明清時代,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當的發展,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艷、異彩紛呈的現象。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標志性構件,決定了建筑的基本模數。中國建筑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筑藝術,在城市規劃、建筑組群、單體建筑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建筑色彩運用上,中國建筑極富特色,最突出的表現使用原色及大面積的色塊對比與烘托。具體而言,中式風格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背景下的演繹,也是在對中國當代文化的充分理解基礎上的當代設計。中式風格并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提煉,將現代元素與傳統元素相結合,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空間,讓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得以體現。
二、西方建筑
意大利建筑史學家布魯諾·賽維曾經對建筑的意義作過一個經典的描述:“建筑的意義幾乎囊括了人類所關注事物的全部,若要確切地描述其發展過程,就是等于書寫整個文化本身的歷史。”
古代西亞和埃及作為西方建筑藝術的發源地,構成了交響曲的第一個樂章,掀開了西方古代文明的第一頁。古西亞文明常被人們稱為文明的搖籃,其誕生地――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國家的地區。雄偉宏大的金字塔堪稱人類歷史最悠久的里程碑,向人們展示著埃及法老的不可一世,神圣莊重的太陽神廟則象征著神的至高無上。時至今日,面對那些殘存的古代西亞和埃及的建筑遺址,我們仍不禁贊嘆在文明誕生之初時,古人建筑工藝的高超和藝術上的深厚造詣。接下來的古希臘建筑代表了西方古典建筑的最高成就,其古典柱式系統影響深遠。
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核心要素,蘊含著嚴格的比例關系。在古羅馬,拱劵迎來屬于它的輝煌時代,羅馬人將希臘的古典柱式結構和拱劵結合起來,創造了著名的劵柱式。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摒棄了哥特建筑風格,重新采用古典柱式,表現出了對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筑風格的復興。西方古代不同時期的建筑,構成了一幅雄偉壯麗的歷史畫卷西方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進程在其中得到顯現,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成為歷史長河中不變的主旋律。
三、中西方建筑之間的差異
一般認為:中國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文化重科學與宗教;中國文化重融合、統攝,講究并存與一體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時代的獨特精神,凸顯各種流派的個性特質等等。中國建筑與外國建筑最本質的區別是文化差別的表現,它反映了物質和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結構形態的差別,人的思維方法的差別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我們在比較中可以發現以下不同:
(1)建筑材料的不同,木材與石材,體現了中西方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
在現代建筑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筑體系中,包括屬于東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筑材料來營造的,屬于磚石結構系統。
唯有我國古典建筑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于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中國傳統哲學,所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遵從了古老的傳統哲學其實中國古代也有很多使用石材的例子,有意思的是,由于對石材特性的認知不足,大部分時候石材都做成了仿木結構,模擬木頭的使用方法加入建筑之中。
(2)建筑空間的布局不同,封閉與開放,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區別。
中國建筑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筑,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筑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種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
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筑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這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如果說中國建筑占據著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領著空間。
(3)建筑的發展程度不同,保守與進步,表現了中西方對革新態度的差別。
從建筑發展過程看,中國建筑是保守的。據文獻資料可知,中國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三千年不變。
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筑經常求變,其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從希臘雅典衛城上出現的第一批神廟起到今天已經兩千五百余年了,期間整個歐洲古代的建筑形態不斷演進、變化著。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券、穹頂技術,從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飛扶壁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無論從形象、比例、裝飾和空間布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獨辟蹊徑,勇于創新的精神。
(4)承襲與創新
中國對形式美和工程技術的把握經常憑直覺與經驗,較為注重技能的掌握和技巧的運用。在建筑理論、建筑知識的教習上,一般采取師徒承襲或者口傳心授的方式。在建筑式樣的選擇上,也往往是模仿大于超越。在建筑理論上,注重對建筑材料、施工技術和管理心得的記述,缺乏詳盡的總結梳理和理論建樹。
相對而言,西方則從幾何分析入手,強調建筑數據的嚴格與精確,較為重視建筑理論的突破與創新,積極探索新的建筑形式,倡導并積極形成不同的建筑風格與流派,在努力獲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加強了實踐運用能力,建筑教育采取系統的、理性化的方式。
總之,城市、園林、建筑等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它的背后有著深刻的文化印跡和濃厚的人文精神要素。重視文化傳統,探求民族特色,激活本國特殊的文化價值等,已成為國際性建筑思潮之一,建筑風格進入了“各顯神通”的時代。
作者簡介
王琳琳(1993.11—),女,漢族,籍貫:山東煙臺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設計學,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