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梅
對學生自我導引能力的培養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和幫助學生學會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充分調動內在因素,主要依靠自我(個體或群體)的力量,通過行動與反思——形成自我認識——再行動與反思,循環往復,形成不斷完善自我的能力。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提出“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課程的核心”。在當前的教育中,“高分低能”的學生并不鮮見。思想品德課程應當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引導學生直面自身成長中的問題,自我反思并嘗試解決問題——自我導引,真正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
課堂是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如果課堂教學不得法,教師只會開展浮于表面的道德說教,勢必削弱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部分學生屢教屢錯,究其原因,顯然與教師的“教”不無關系——若教師不能讓學生發現其自身問題,做出關乎自身的判斷,又如何期待學生真正改變自己?學生自我導引的過程就是發現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平臺,促使學生實踐、反思以及再實踐、再反思,學會自我導引。
長期以來,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許多學生從小就處于被動狀態。學生讀書、做人等都習慣聽從父母和老師的“教誨”,以至于不了解也不珍惜自己的想法,或坐享其成,或奔波忙碌,最終碌碌無為或無法取得創造性成就。“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教會學生正確解讀自己的生命意義。培養學生自我導引的能力,既適應了初中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學生成長的必經之路。一方面,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有自我發展的需求和意愿;但另一方面,初中生對自我的全面認識尚未形成,自我導引的能力亟需增強。教師應當樹立“為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的理念,培養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自我認識、自我設計、自我管理和監督、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并不是教師教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導引、自主形成的。
問題往往是偉大發現或發明的開端。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直面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滿足他們全面發展的需要。”我們的課堂應當搭建使學生發現自身問題的平臺。學生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后,會自然產生探究、解決問題的需求——主動自我反思,認識自己的優缺點;自我設計,揚長避短;積極實踐,不斷成長。
在執教《我對誰負責 誰對我負責》一課時,為使學生能客觀評價自己的責任意識和能力,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課堂導入:
師(微笑):今天的課堂,我們從“實話實說”的小調查開始。有沒有同學喜歡父母事無巨細地管自己的?有的請舉手。
(學生面面相覷,無人舉手。)
師:自己房間的整理工作是自己完成的,請舉手!
(學生再次面面相覷,無人舉手。)
師:那么,每天自己整理書包的,請舉手!
(學生11人舉手,共38名學生。)
師:很誠實哦!我還想問問沒舉手的同學,你們的書包每天是誰幫忙整理的?
生:爸爸,媽媽……
師:整理自己的房間和書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生活中類似的“小事”還有很多。通過剛才3個問題,大家有什么發現?為什么有些父母總喜歡“事無巨細”地管我們呢?如果要改變這個狀況,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做?
生:……
可見,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避免一些“假問題”現象。如沒有問題問問題——學生異口同聲地給出答案,目的很明確,結果很無聊;再如就問題問問題——學生被教師提出的諸多問題弄得暈頭轉向,目標不明確,效果很尷尬;等等。凡此種種,會讓學生覺得與“我”無關,“我”沒興趣!思想品德課堂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讓學生發現“真”問題,從而激發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識。
發現問題之后,對問題的探究當然是必要的。很多學生的所謂“個別問題”,實際上也是大多數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存在著個體差異的“共性問題”。所以,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是必要的。一方面,交流過程中,問題的“共性”會讓學生在群體中找到“歸屬感”,建立休戚與共的伙伴關系,有助于合作探究問題;另一方面,“個體差異”會引發學生之間比較、質疑、爭論,即探究、解決問題——個體學生通過在同齡群體中的自助,實現自我導引。
在執教《認識自我》一課時,筆者設計了“同桌的你”這一教學環節:先要求學生用簡短的話語在紙片上描述自己眼中的同桌(提示:優缺點、個性、習慣、愛好等),再隨機抽取紙片,一起猜“同桌的你”。結果,學生的描述幽默詼諧、形象寫實,猜中的機率很高;猜中之后的對話,更令課堂妙趣橫生。
一個學生這樣描述他的同桌:“雖然你聰明勤快,人長得也帥,但上課時你的嘴巴講個不停,害我也經常挨批評。”(話剛說完,同學們都笑著指向某同學。)
被描述的同桌當場辯駁:“我不是上課隨便講話,是因為太善于發現別人的錯誤了!”立刻又有學生回擊:“課堂有規則,有事先舉手!”(學生紛紛鼓掌)……
“孩子最愛聽孩子的話。”同伴之間的對比、評價、質疑、討論、辯論、小結,都是包含著矛盾沖突的交流,給課堂帶來了真正的生命與活力。當然,不排除學生群體性認識失誤或觀點相持不下的現象出現。此時,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智慧,鼓勵學生擴大視野,廣泛收集信息,開展更深入的探究,讓學生嘗試自己去充當“法官”或“智者”——教師真正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如此,通過群體活動,學生能在自省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認識,重新定位自我,實現群體中的“正能量”對學生的導引。
顯然,一節好課的確會對學生產生一些觸動,取得一定的導引效果。但教師若期待僅通過一兩節課,就讓全班學生產生一致甚至堪稱“完美”的效果,則是不切實際的。德育生活觀認為,德育必須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回到學生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師要依據課堂教學內容,制定相關主題的學生自我跟蹤調查表;學生要實事求是地依據自己的日常表現,定期(每日或每周)記錄自身行為,并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鞏固和檢測思想品德課堂德育效果的最好方法,既不是課堂“宣言”,也不是試卷練習,而是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改進行為的跟蹤與監督。
執教《做負責任的公民》一課時,正值期末,筆者便設計了如下的學生寒假生活自我跟蹤調查表:

責任范圍責任目標學習主動承擔學習責任(時間、內容)家庭主動完成至少一件家務(時間、內容)社會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如:不亂扔廢棄物/不放鞭炮/遵守交規等履行情況記錄與評價寒假第一天寒假第二天……自我評價:家長評價:
寒假結束,學生上交調查表。筆者在與一些學生和家長的交流中得知,因為每天都在被自己“提醒”,要對自己負責,學生的寒假過得非常充實。這也說明了跟蹤調查的實效。可見,學生自我管理并不斷進行自我反思,有利于完善自我認識,鍛煉自我管理的能力。學生不僅可以自覺成為學習的管理者,還可以成為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既不能“喧賓奪主”,跟學生搶著“當演員”,也不能過分強調預設,使學生“被演出”。教師要善于搭建平臺,不斷鼓勵學生開展多樣的交流活動,勉勵學生進行科學的自我管理與反思,使學生不斷豐富、提升、完善自我,從而切實增強自我導引能力,創造自己的幸福人生。如此,才能真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目標,滿足初中學生成長的需要,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服務于學生,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