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亞茹(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隨著競技體育的發展和社會體育分工的細化,教練員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重視的“新興職業”,無論在競技體育訓練還是促進群眾體育發展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外對于教練員發展的重視性匹配于競技體育的發展,其教練員培養也是競技體育培養的核心成分。反觀我國教練員發展,傳統的培養模式已無法適應當今競技體育的發展需求,這一弊端在里約奧運會中被展現出來,成為我國獲得奧運會金牌最少的一屆。近年來,《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教練員的培養需求,《競技體育“十三五”規劃》同樣提出教練員培養的重要性,力求打造一支德才兼備的教練員人才隊伍。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競技體育成績越來越成為評定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是國家地位的彰顯與國民榮譽的象征。有數據顯示,競技體育成績與經濟發展呈正相關趨勢,競技體育成績排名越高,其經濟GDP值排名越高。2017年2月6號,體育總局科教司發布 《體育總局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教練員崗位培訓工作有關事宜的通知》,提到教練員崗位培訓是教練員實現創新訓練、更新執教理念、豐富競技知識的重要措施,是建立高素質教練員隊伍的有力保障?,F如今,我國教練員隊伍的模式發生變化,運動員向著職業化發展,運動訓練方式也出現了以高科技為首的訓練模式,因此,我國教練員的執教能力應該是科學化、體系化的,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要圍繞教練員執教能力構建一個執教能力指標體系,以確定影響教練員執教能力的因素。在創建初期,我們不禁要問,中國教練員的執教能力到底受哪些方面的影響?本文以實踐為基礎,利用問卷調查建立影響教練員執教能力的指標體系,以問題為導向對教練員執教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討論。
本文研究對象:我國教練員執教能力。
調查對象:參加武漢體育學院為舉辦點的2017年全國教練員科學訓練講座的教練員,共計75人。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檢索詞為教練員執教能力)、國家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武漢體育學院圖書館和國外教練員培訓網站,檢索和收集有關教練員執教知識體系、培養模式、組織行為等方面的國內外大量文獻資料,基本上掌握關于教練員培養體系和能力構建的行為學研究現狀。在充分閱讀和分析整理各類文獻的基礎上,根據本研究對象以及研究內容,做分類整理和綜合分析。
(2)問卷調查法。
確定研究方向與主題后開始搜索大量文獻資料,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搭建教練員執教能力的問卷,于2017年5月17號進行現場發放與回收。
新加坡教練卓越(SG教練)計劃自2015年3月27日起取代國家教練認證計劃(NCAP),目的是建立具有高素質的專業教練培訓體系。新加坡各單項體育教練員組織,管理本項目職業教練員的培養、認證工作。新加坡SG-教練計劃將該計劃分為3個進展階段,即為初級SG教練培養階段、國家級SG教練培養階段、大師級SG教練培養階段,每個階段分別以理論與實踐為主。其認證方式主要通過與各單項體育教練員協會合作,由該項目協會進行技術與理論方面認證。培訓時間有嚴格的標準,第二水平階段SG教練到中級運動科學課程培養需要2年時間,再到指導國家隊及SEA賽事需要4年,歐洲頂級賽事需要8年,如果想要執教更高級別的教練需要8年以上的學習時間。從國外教練員培養系列計劃不難看出其對教練員培養的重視程度。英國職業體育教練員培養3-7-11年度計劃,對每個階段任務進行劃分,明確各部門職責、完善規章制度、建立執行計劃,該計劃具有較強的執行力以層層推進的方式確保計劃的實施與落實,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改革,為英國職業體育教練員培養和奧運競技體育優異成績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1)教練員執教能力概念的界定。
教練員執教能力是教練員自身素質、知識體系及個人經驗的綜合體現,我國最早提出的教練員執教能力理念的雛形是體育主管部門以加強教練員執教水平為目的的培養理念,隨后我國專家學者開始對教練員執教能力進行理論研究與概念界定。
由此可見,教練員執教能力涉及到人的行為的方方面面,因此在界定教練員執教能力時應從廣義的角度上探究,本研究綜合前專家學者的界定,將教練員執教能力界定為:教練員在指導運動員訓練、參賽過程中所運用的知識體系、專業素養以及個人經驗的綜合表現。

表1 教練員執教能力概念界定
(2)我國教練員崗位培訓發展歷史分析。
我國教練員崗位培訓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體委頒布《關于1961年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體育工作的中心應以“人才培養、調整培養方案”為主,并形成了“基礎體?!攸c體?!獙I運動隊”的培養。文革的到來為我國教練員培養埋下隱患,幾乎處于擱置狀態。直到1970年的九屆二中全會后,形式才得以好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我國競技體育發展逐漸從停止狀態轉為機制的恢復期,隨后我國高等院校的成立也成為助推教練員人才培養契機。2008年,時值北京奧運會舉辦期,我國競技體育發展迎來制高點,奧運金牌排名躍居第一。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讓更多人開始關注競技體育的發展,因此教練員培養迎來新的春天。2017年體局總局科教司發布 《體育總局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教練員崗位培訓工作有關事宜的通知》提到教練員崗位培訓的重要性,要建立高素質的教練員人才培養隊伍。
(3)我國教練員基本情況調查與分析。
①現如今競技體育的多元化發展使得人才培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教練員作為競技體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在運動訓練過程中承擔著培養優秀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為國增光的個人及集體因素,因此教練員的學歷水平及與年齡階段等都是反映教練員執教經驗的一部分,本節對教練員的教育程度及年齡特征進行基本調查,旨在研究現階段我國教練員執教所需的能力結構。
②教練員受教育程度?!笆芙逃潭取睆谋砻嫔侠斫鉃椋阂粋€人從小到大所接受到的教育水平,其包括小學、初中、高中等學歷經歷。一般來說,一個人受教育的水平越高其具備的文化素養相對較高,教練員在訓練隊中既需要教學訓練也需要以身作則、樹立威嚴,這其中反映的是教練員對教學水平及學習知識的認知程度。因此,其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影響著運動員訓練的狀態與成績。根據調查顯示,我國教練員以本科及研究生的層次居多,本科人數占總人數的64%,碩士研究生占總人數的32%,大專及以下僅占總人數的4%,這表明我國教練員的學歷分布情況較高,但是博士生的缺乏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③教練員年齡分布。教練員的年齡特征是反映教練員執教水平的評判標準之一,一般來說年長的教練員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對于提升運動員運動成績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過于年長的教練員因思維的固化也被排除在理想選擇之外。對于一個運動隊來說,過于年輕或過于年老的教練員都不是理想的人選,唯經驗論的教學方式已被淘汰,我們需要的是既具備教學經驗又具備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教練員。從調查中顯示,我國教練員年齡分布在36-40歲之間的人數最多,達到總人數的34.7%;其次是41-45歲之間,占總人數的21.3%;31-35歲與46歲以上所占比例相當,各為18.7%與16%;人數最少的是18-25歲人群,僅占總人數的1.3%。由此可見我國教練員的年齡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年階段,占總人數的82.9%,18-25歲及45歲以上的教練員所占比例較少。曾有學者提出:杰出的科學家最大的貢獻都是在25-45歲之間,我國教練員年齡階段恰處于這一階段內,與其提出的“最佳年齡區”相符合,表明我國教練員在年齡特征分布上較為理想。
(1)教練員的知識維度。
知識是人類智慧的來源,多維度、多層面的知識補充既為教練員執教帶來理論支撐又為其創新理念、學習新的教學帶來益處。在競技體育快速發展的現在,高科技訓練方法的融入、新型場地設備的引進以及服裝的科學化設計、競爭對手的數據分析等都是教練員需要學習的新知識,同時是教練員執教能力提升的基本條件。有學者表明,知識的高低直接影響教練員執教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培養教練員方面應加強教練員知識的補充。
(2)教練員的執教能力。
教練員執教能力是教練員執教最為核心的技術與知識含量的完美結合,在現實訓練中,教練員執教能力受多方面的影響。在我國學者的研究中,教練員執教能力多歸結為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管理能力等方方面面,提升教練員執教能力成為國內外學者競相研究的問題。在創新型競技體育發展背景下,競技體育發展受多方面的影響,既需要教練員的執教作為支撐,也需要運動員投身于訓練中與教練員形成完美搭檔。從問卷分析的結果來看,我國教練員以高學歷為主,缺乏的是專業的培訓體系,在提升教練員執教能力的道路上頗具艱辛,應突出重點能力的培養。
(3)教練員的執教經驗。
我國教練員培養一般以“師傅帶徒弟”式的經驗論為主,缺乏體系化的知識支撐。傳統的教學經驗并不能適應當代競技體育的快速化發展,“唯經驗論”的教學模式難于更新教學觀念。同時,教練員教學經驗也是教練員執教能力的一種體現。教練員在教學過程中既需要運用以往的經驗也需摒棄糟粕、創新訓練方法,以達到提高運動員技術水平的目的。
(1)國外對教練員的培養都有完整的體系支撐,如新加坡的教練員卓越計劃、英國獨立的教練員認證體系、德國的等級劃分等。各國培養教練員的體系都不盡相同但又萬變不離其宗,很多發達國家都會限制教練員的注冊資格,對其進行嚴格等級劃分,并對于培訓內容都有詳細的規定;
(2)我國教練員培養體系尚未完善,培訓課程有待開發。同時教練員培養模式多依靠于經驗教學,無法滿足現代競技體育的科學化、職業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