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經》趙 碧

近日,拼多多成功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引發了眾網友對于電商平臺監管的又一輪“口舌戰”。
三年的時間,拼多多一直在狂奔,以其裂變式的成長速度令人矚目。這也似乎讓業界看到了中國電商的又一風口,認為“拼團”這個模式可以被規模化復制,其中不乏傳統電商的身影。
今年3月,京東加重了其早已上線的京東拼購的扶持力度,在六大事業部的頻道都提供了入口,同月社交電商微選上線。幾乎同時,淘寶低調上線了一款名為“淘寶特價版”的應用程序,主打小件低價商品,此外還有蘇寧易購拼團,拼好貨、品質團、好拼團等。
有人說,在電商紅利成為過去的當下,傳統電商例如阿里巴巴開始過渡到消費升級,完成了從線上的高增長,變成了線下服務的新零售布局。而拼多多能夠成為一款全民應用,源自渠道下層以及抓住了長尾流量這個巨大的人群,通過社交引流+拼團模式撕開了一段缺口。
然而,拼多多的迅速崛起,人們在驚訝于其漂亮成績的同時,拼多多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地雞毛”。
道德綁架,你會收到微信好友發來的“考驗友誼的時候到了”的鏈接,繼而無緣無故被友誼綁架;虛假宣傳,砍價商品的標注原價與市面價格相差巨大,收到的中獎通知其實是邀請用戶的鏈接;低質、山寨、假貨橫行,體驗感差,隱藏法律風險等,這些都是拼多多繞不過的問題。
有消息稱,上市后深陷“假貨”漩渦的拼多多終于下了狠心和狠手,果斷啟動“雙打”行動,在短短的7天里,就關了1128家店鋪。
而這些“黑料”也正是中國電商發展多年,一直到現在都還存在的各種問題的縮影與集中體現。
正如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所言,通過社交電商出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社交電商的最大問題還是傳統電商十幾年沒解決的問題,存在大量的假貨、劣質貨。
需要指出的是,社交電商是顛覆性的趨勢,在社交電商逐漸興起的當下,如何提升品牌形象,杜絕假貨,提升物流服務水平,行業更加規范,是困擾整個社交電商的難題。
業內人士認為,針對電商平臺上山寨、假貨橫行等諸多問題,更需要監管部門、電商平臺、消費者等多方形成合力,探索建立全鏈條監管機制,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平臺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事實上,電商平臺本身具備打假優勢。電商平臺應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嚴格把關、履行責任,有利于維護良好市場秩序。分析人士指出,電商平臺應該強化規則以便于查處假貨,從而避免冗長訴訟,提高打假的效率。此外,電商平臺掌握的大量數據和銷售信息,也是打假的有力證據。
“平臺企業要提高入駐門檻,徹底改變廣告競價規則,避免‘價高者得’的情況。”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劉強東曾表示,建立“打假”信息對全行業和全社會公示的制度,在起到對客戶消費警示作用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多個電商平臺協同打假,不良商家在一個平臺售假被查,隨后會在其他的電商平臺被下架處理。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新產經》采訪時認為,“無論是傳統電商還是社交電商,產品品質和消費體驗永遠都是留存轉化最關鍵的一環。而假貨多、品控難等問題,可能會成為社交電商平臺發展的絆腳石。未來誰能在倉儲、物流、品控、消費者增值服務上做更多,誰將有機會勝出。”
然而,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提高違法成本,構建責任追究體系,創新監管形成合力。
《新產經》注意到,相關專項行動也在緊鑼密鼓展開。除了8月初打出的一記重拳——國家知識產權局要求各地知識產權局進行為期4個月的電子商務領域專項整治之外,今年6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印發“2018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方案”,將嚴厲查處制售侵權假冒偽劣網絡商品行為、探索建立全鏈條監管機制。
也有法律人士表示,要真正做到投訴有效、消除假貨,有必要設立簡便高效的反饋管理機制,構建責任追究體系,降低消費者的反饋成本,并采取獎勵機制,充分發揮消費者作為電商打假監督員的積極作用。
值得慶幸的是,電子商務法形成法律草案已有一年半,預計2018年頒布實施。同時,有媒體報道,國家監管部門目前正在進行社交電商法律規范與監管的課題研究,將盡快明確社交電商平臺、商家和技術提供者的責任邊界,通過監管、法律手段解決傳銷、刷屏、侵害個人隱私等問題。這也是社交電商乃至整個行業有望得以正向循環的基礎和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