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經》周貝貝
短租民宿正逐步“跑”入越來越多人視野中,在歷經資本涌入后,如何才能從容前行?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主流用戶開始接納短租民宿概念。
近幾年,短租民宿呈現出高速的增長態勢。據統計,我國短租民宿市場起步于2012年,起步之初市場規模僅為5.5億元,截至2016年規模已達87.8億元,較2015年增長106.1%。近期,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顯示,2017年我國共享住宿領域交易規模已達到145億元,同比增長70.6%。據其預測到2020年,我國共享住宿市場交易規模有望達到500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初步進入短租市場的商家,“房源”依舊是稀缺資源。而具有一定規模的商家,平臺背后的資本力量是未來在市場上取得優勢的關鍵。
隨著短租民宿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在消費者已經過了“嘗鮮期”時,如何由供給性市場向需求性市場轉變,是未來民宿市場競爭的焦點。
短租民宿最早興起于國外的airbnb(愛彼迎)。短租民宿,即民宿房屋建立的一種,與租客完成閑置房屋租賃交易的新型房屋租賃模式。因短租民宿舒適度相對高,價格實惠,適合一家人出游居住,在國內漸受青睞。
據了解,目前民宿短租的經營者有兩類,一類是持有多套房產的業主自主經營,另一類是“二房東”,在有旅游資源的城鄉所在地,租下一定量的房產做改造,不僅提供住宿,還提供導游、導購、伴游等增值服務的旅游業從業者。
隨著近年來共享經濟新業態的不斷發展,利用家庭閑置住房進行短期出租的短租行業開始在國內興起。艾瑞咨詢的調研數據顯示,喜歡有人情味的住宿方式、性價比更高、能夠交到新朋友等,是用戶選擇短租民宿的主要原因。

業內人士表示,比如家庭出游時,如果孩子比較小,存在一定的洗衣和做飯需求,住在酒店完全無解;而選擇住在民宿,就可以很好的滿足照顧孩子的需要。有些老人也對飲食有特別的需求,同樣可以很好滿足。
“隨著消費觀念不斷革新,80后、90后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力軍。像短期的出差、度假或者旅行,短租民宿正好迎合了年輕人對于個性化、舒適、簡約、高顏值的居家生活環境的追求。”文化產業評論副主編屈欣悅在接受《新產經》采訪時表示,相比長租而言,短租可接納客源渠道更多,地域范圍更廣,溢價也更高。
此外,短租民宿興起的背后也與各地密集推出鼓勵住房租賃發展的政策,多元化的租房時代來臨不無關系。
而在升值潛力上,短租明顯高過長租。長租是“一次性”買賣,擁有固定房客,風險較小。短租房客不固定、房間空置率高,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市場。
據悉,古蜀文明發祥地成都,其市區內的民宿大多由民宿投資個人將自己的閑置房屋或者是自己長租而來的房屋進行特別設計打造后掛網出租,這些個人民宿投資者僅依靠一套民宿一年可獲利10余萬元。
據《新產經》了解,目前國內市場上發展勢頭較為強勁的幾個平臺有途家、小豬,以及后起之秀榛果等,與愛彼迎共同領跑中國短租民宿發展。在國內的短租民宿市場上,各大“嶄露頭角”的平臺后面都擁有雄厚的資本支持,幾大頭部平臺正在加速瓜分市場。
屈欣悅說,對于具有一定規模的商家,平臺背后的資本力量是未來在市場上取得優勢的關鍵。對于短租民宿市場中,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平臺商家,背后都有雄厚的資本支持。
據悉,途家在2017年10月完成了3億美元的E輪融資,業務板塊上更是囊括了途家、螞蟻短租、去哪兒和大魚自助游,以及攜程、藝龍、58趕集、微信酒店、芝麻信用等民宿平臺的資源。小豬短租從2012年8月成立至今,已經成為“獨角獸俱樂部”的一員(估值10億美元),其1.2億美元的E輪融資已經于去年11月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經完成房源、信息等一系列擴張的基礎上,爭取更多的資本介入,是大型商家目前爭奪的關鍵。
屈欣悅告訴《新產經》,對于初步進入短租市場的商家來說,稀缺資源依舊是“房源”。即使更多個人房東接受了市場培育,能最大化提供市場房源,也依舊難以快速填充國內“民宿入住人次”和“國內及入境旅游人次”間的巨大差距。對于市場來說,這個巨大的差距,意味著未來巨大的盈利空間。
市場上木鳥短租、易民宿、青芒果、Locals(路客)等多家中小型短租平臺,以及小規模的民宿連鎖“精品店”,在飛速整合的短租民宿行業里,生存較為艱難,隨時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總體來看,在國內當前短租平臺的房源競爭已經進入新階段。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布局基本完成,在挖掘房源方面已沒有太多上升空間,二三線城市尤其是擁有知名景點的城市競爭將進一步加大。
在國際市場上,短租民宿的老大哥“愛彼迎”正在遭受激烈的抵制。短租房一步步向新區域挺進,有調查研究顯示,佛羅倫薩市中心18%的房屋都已成為愛彼迎的房源,囤積房源現象嚴重,令本已緊張的當地住房市場進一步受壓。
短租民宿是共享經濟的代表,而共享經濟的典型特點就是用戶會自發地進行體驗的傳播,而這種傳播規模是病毒式擴散。所以相比較而言,受教育程度高、具備一定消費能力的80后和90后年輕人正在成為短租行業用戶群的中堅力量。這一消費群體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不再局限于基本的生活條件的滿足,而是更進一步地去追求更高質量的精神層面的體驗。

隨著短租民宿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在消費者已經過了“嘗鮮期”時,需要由供給性市場向需求性市場轉變。
屈欣悅建議,短期民宿應標準化、品牌化和規模化運營,建立智能化管理體系,整合資源,打造一站式鏈條服務以及規范平臺管理。
商家開發出更具新穎時尚感、多元化體驗感的民宿,根據不同地區差異打造相關風格的主題民宿。從數據來看,對于40歲以上的用戶,傳統酒店仍然是出差商旅最便捷的選擇,酒店的規范化運行管理以及成熟的配套商業會議設施,在短期內仍然是高端市場商務人士不可或缺的選擇。對于這些對住宿標準有較高要求的用戶,精品民宿品牌的打造,將是吸引他們轉投民宿陣營的賣點。
“在管理方面,可以通過投入更多資源引入生物識別等技術,并完善管家服務、智能設備系統以及云管理體系,進一步鞏固房屋分享的安全壁壘,為行業樹立綠色的平臺生態系統。”屈欣悅表示,商家應開拓上下游服務體系,如保潔、攝影等服務體系。提供多功能服務,例如地主之誼、本地向導、租車、購票及購買土特產等相關服務等,推動一個充滿活力的雙邊市場。
不過,《新產經》發現,短租民宿作為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具有獨特的法律結構關系和運行機制,不能完全適用于或被現有的法律制度所涵蓋。目前,短租民宿面臨的最大法律困境就是對其合法性的質疑及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的缺失,使大部分短租民宿處于“無法可依”的灰色地帶,引發諸多社會問題。不正當競爭,無證經營,用戶隱私及信息安全問題,以及因信息審核的不完善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等問題與漏洞尚無明確的法律規制。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政府方面應建立誠信審查機制,對平臺上的房源進行實地審查,以保障消費者的利益。通過政府、平臺、民宿租賃者、經營者等多方面,建立“混合監管”體系,以保護用戶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