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經》記者 李雪紅 通訊員 卞瑞峰 馬嘯
趙廠村土生土長的大學生呂榮輝是如何帶動黃河灘區貧困村民,讓葡萄成為“香餑餑”的?

6月14日,地處黃河故道的河南省原陽縣靳堂鄉趙廠村一個葡萄園內,一排排枝葉繁茂的葡萄樹結滿了果實,面對這一派豐收景象,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呂榮輝臉上露出了笑容,他欣喜地告訴記者:“再過十多天,葡萄就可以采摘了,今年收入八九萬元不成問題。”
今年28歲的呂榮輝出生在黃河灘最貧窮的靳堂鄉趙廠村,他從小就勤奮好學,一家四口人,耕種著八畝農田,年收入不超過五千元,家里最值錢的就是四間小平房,是村里出了名的貧困戶。父母認準了只有上學才能有出息這個理兒,省吃儉用供應他上學。2011年,呂榮輝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沈陽農大的園林專業。
大學期間,面對每年的各種開支就得三萬多元,父母一邊種地,一邊打工。2016年,他順利地大學畢業。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畢業后他又留校半年,跟著老師到各個農業基地學習,進一步豐富實踐經驗。
2016年10月,返鄉后不久,先后有不少人給他介紹到鄭州等大城市去工作,然而他總是說:“我是學農畢業的,我熱愛自己的專業,更熱愛貧窮的黃河灘,在家鄉創業奔頭更大!”這一年,這里貧困灘區農民年純收入也不超過三千元,看到老鄉們一張張熱切盼望脫貧致富的臉龐,他帶領鄉親們創業致富的決心更大了。
他根據當地土壤優良,適宜發展葡萄生產,下決心發展優質無公害葡萄種植,為鄉親們致富創出一條道路。說干就干,2017年4月,呂榮輝做通了叔叔呂志勤和呂志成的思想工作,三人合伙發展葡萄種植。為實現規模化種植,他以每畝一千元的價格,承包了村里十戶群眾五十畝土地。沒有資金,他四處求借,湊齊了創業所需的五十萬元資金。為節省開支,葡萄架子全是叔叔用自己的手藝焊接而成。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栽種夏黑、陽光等4個優良品種,并成立了裕明農牧專業合作社。
呂榮輝憑借自己過硬的專業技術,加之悉心管理,目前,近一半的葡萄進入了產果期。為帶動村里貧困戶就業,呂榮輝一次安排村里五名貧困戶到基地打工,使他們每月都有兩千元的工資收入。
今年六月中旬,呂榮輝光榮當選為新鄉市脫貧光榮戶。創業成功的呂榮輝信心百倍,承諾將帶動更多的農戶通過發展特色種植致富。村黨支部書記趙國珍說:“如果市場行情好,將把全村3500畝黃河灘地全部發展為優質葡萄種植基地,徹底實現全村穩定長遠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