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維,王曉欣,葉龍
(1.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2.杭州市臨安區水利水電局,浙江 杭州 311300)
浙江省一直重視河流治理工作,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到“五水共治”的多方舉措,從“河長制”的開創思維到“千人萬項”的重點服務,從“水利標準化”的迎難而上到“剿滅劣五類”的壯士決心,積極順應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涌現的新需求,探索新的河流治理模式。由于各個發展階段對河流治理需求的不同,著眼點也不盡相同。朱法君[1]認為,目前治理中一個普遍問題是忽略了河流調節生態環境的重大功能。涂成杰[2]認為治理存在水利治理工作與城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等結合程度不夠等問題。“十三五”時期浙江省逐條推進中小河流的綜合治理,劉俊威等人[3]分析了以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新一輪的治理需因地制宜挖掘自然文化景觀要素,彰顯江南水鄉特色。近十年來,全國各地的流域治理越來越注重對生態水利的考量[4- 10],“十九大”也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綠色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新時期的生態治水指明了方向。在當前背景下,本文以“突出問題需求導向、注重打造流域特色”為主要策略,提出臨安南苕溪流域的綜合治理思路及布局,以期將河流營造成防洪安全線、美麗風景線、富民旅游線。
南苕溪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苕溪的上游分支,位于杭州市臨安區東部,發源于東天目山的水竹塢,流域全長63km,面積720km2,平均比降12.3‰。區域中心東距杭州市46km、上海市258km,西距黃山市128km,處在杭州至黃山的黃金旅游線上,杭徽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交通便捷。
南苕溪在臨安境內主流長55km,流域面積620.8km2,西北山嶺起伏連綿,向東南漸趨低緩,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相向排列,交錯分布。地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帶,夏炎多雨,冬冷少雨,春秋多雷暴雨;多年平均氣溫15.2℃,年平均降雨量1561mm。流域水系及地形圖如圖1所示。

圖1 流域水系及地形圖
南苕溪孕育了兩岸的發展,流域內共5街道2鎮,其中包括了臨安區府所在,2016年流域內人口約24萬人,耕地面積6.58萬畝,生產總值約380億元,流域占臨安全區面積比重約20%,人口比重約40%,經濟比重約75%,是臨安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域內有中國首個以智能裝備產業為特色的創客天堂“云制造小鎮”,將成為長三角智造創意基地、浙江智能裝備產業高地;同時又是國家森林城市,吳越文化的發源地,入選“浙江省十大養生福地”,如青山湖國家森林公園、錢王故里、天目昭明寺等景觀文化遺產更是迸發光芒。南苕溪的生態健康關系到其兩岸文明千秋萬代的生衍發展。
往日斷片式、粗放式的治理阻礙了沿岸的可持續發展,濱水帶的散亂建設埋沒了獨特風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流域中下游為人口及產業聚集區,經濟發展較快,對天然水系的改造痕跡較為明顯,堤防、堰壩工程建設時未考慮生態環境因素,區域污染負荷相對較大,人類活動對水生態環境威脅日益嚴重。水生態環境方面總體上存在部分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不協調、枯水期河道流量明顯不足、水生態環境比較脆弱、部分區域存在水污染隱患等問題。
(2)作為浙西北地區景觀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河流的生態功能并沒有得到系統開發,如何治理水、利用水、愛護水、欣賞水的物質和精神成果體現尚不完整。流域內農家樂較多,在水體上架起亭、廊、橋等構筑物,成為水生態保護與水旅游開發的限制因素。
(3)水資源保障體系以水庫和山塘為主,總庫容占流域地表水資源總量的49%。近20年來,南苕溪干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水源里畈水庫出現過水質中度富營養化的現象。山區用水仍高山取水或者河道取水,用水安全性不高。總體上存在供水安全保障能力跟不上城市發展速度、部分水質不達標等問題。
(4)防洪保障體系以堤防和水庫為主,兼有部分護岸,防洪控制性、骨干性工程已建成。防洪方面存在局部堤腳沖刷,部分集鎮防洪圈未閉合,部分山塘水庫年久失修等問題。
臨安區政府認為,南苕溪流域環境提升有利于開創“三美”臨安建設新局面。區水利局認為,南苕溪流域山青水秀,生態秉賦良好,是展示“三美”臨安形象的主陣地,可為美麗臨安建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從2014年起,臨安圍繞杭徽高速,開展沿線環境大美化、農家樂經營大規范、天目山景區大提升、標志性景觀大建設等專項行動,建設“千里畫卷”,但河流治理方面的提升還未系統開展。按照臨安對南苕溪的定位及發展要求,以問題為導向,流域綜合治理有幾點主要需求:①水環境水生態:生態化改造渠化硬化的河道,部分山塘水庫需要綜合整治以保持優良的水環境及提升水質基礎,保護河道內的淺灘,需要改善河道脫水現象;②水文化水景觀。以苕溪文化為帶、堤防特色為珠,串珠成鏈,形成一條有水文化特色的沿溪風光綠廊;③水資源保障。部分高山散戶取水改為集中供水,里畈水庫需要加固擴容以平衡未來水資源的供需結構;④防洪安全。山區河道做好防沖固堤護岸工程,閉合集鎮防洪保護圈等。
(1)近期目標:流域內重要集鎮及城市防洪能力基本達標;改善流域生態環境,初步建成南苕溪綠色生態水廊道,以苕溪文化為帶、堤防特色文化為珠、串珠成鏈形成有文化特色的沿溪風光帶。
(2)遠期目標:通過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提高流域防洪能力,保障城鄉供水安全,做好控污治污,改善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性有階段的進行流域開發,形成流水潺潺的溪流水體,營造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水環境景觀,恢復魚潛深水、鳥棲淺灘、人戲水間的生態同體,提升臨安“宜居宜業宜養宜游”的特色生態城市品質。
發揮西湖—西溪濕地—青山湖的一線水景觀廊道輻射影響力,打造南苕溪風景帶,無縫連接青山湖和太湖源國家生態公園,由“三個湖”(西湖、西溪和青山湖)向山區河流過渡,從人文景觀向自然景觀過渡,延長并豐富上述水景觀廊道。整體布局思路主要為:一條生態綠水廊道串起兩端水生態養生區,形成慢行水景觀廊道,奠定健康養生養老之城的水通水美水安全基礎;上游保護修復為主,以山區自然河流風光為特色,注重源頭水的污染控制,中下游生態改造和基礎水利建設為主,以堤防生態景觀為特色。
以南苕溪干流為軸線,流域內各片區城鎮發展方向為主導,將流域分為南苕溪生態綠水廊道(南苕溪干流沿線)、城市水利服務區(錦城街道)、錦溪宜業低丘水利區(玲瓏街道)、橫溪宜居新城拓展區(錦南街道)、靈溪宜業田園水利區(板橋鎮)、南溪宜養水呼吸區(太湖源鎮)、馬溪宜居城市拓展保留區(錦北街道)、青山湖養生水健康區(青山湖街道)共8個區塊。各分區如圖2所示。以各區塊內的問題為導向,挖掘區塊內的特色,借鑒城市發展規劃的布局及策略分區塊進行水利建設布局。

圖2 流域治理分區圖
4.2.1 南苕溪生態綠水廊道
南苕溪歷史上水災較為嚴重,干流里畈水庫大壩以下經歷了幾次治理后,絕大多數河段建有硬質堤防護岸,基本滿足防洪安全要求。該片區規劃營造一條富含水文化水景觀的水利軸線,串聯起太湖源景區和青山湖區。主要措施是實施堤防和堰壩生態化改造,河灘地保護及營造,利用堤頂及河道管理范圍建設綠道,沿岸設置親水平臺、休憩驛站、文化體驗點等,釋放引水工程擠占的生態流量,恢復良好的河流生態結構,促進河流生物多樣性,保障河流經濟、生態和景觀功能的發揮。
4.2.2 錦溪宜業低丘水利區
該片區是臨安區南軸產業線中的玲瓏綜合功能區,已初步形成了電線電纜等行業為一體的工業體系;蔬菜專業合作社等規模化發展的現代農林產業體系。在區域規劃中定位以工業為主,適當發展居住。錦溪穿流而過,治理主要是防洪安全工程,閉合防洪保護圈,保障河道行洪面積,保護兩岸的工業帶及現代農業產業帶,同時控制工農業發展帶來的污染量,保持良好的水生態水環境。
4.2.3 橫溪宜居新城拓展區
該片區為錦南街道,在區域規劃定位以居住為主,適當發展無污染工業,近年來該區塊重點建設錦南品質新城。橫溪從中穿過,至2015年底,橫溪干流的堤防護岸已建河長占總河長52%,防洪安全壓力減小;且完成全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在錦南新城的發展格局下,該片區通過護岸建設、生態濱水帶等建設,使河流具有豐富的城市服務功能。
4.2.4 靈溪宜業田園水利區
該片區為板橋鎮,是以先進裝備制造業為主導的生態重點鎮。在區域規劃中定位系以工業為主,適當發展居住。靈溪穿流而過,至2015年,靈溪已建設堤防護岸河占總河長的48%。該區治理方案同錦溪宜業低丘水利區。
4.2.5 南溪宜養水呼吸區
該片區為太湖源鎮,是主體功能區中的水源保護區,區域規劃中定位依托優質的水生態環境建成臨安乃至杭州的現代養生后花園。太湖源擁有里畈水庫約0.6km2的庫區水面,涵養了周邊良好的水土環境,規劃有國家生態公園,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養生優勢。治理以保護為主,做好山洪防治,沿溪將綠道與溪邊岸坡和鄉道結合,形成貫通的田園水徑,同時研究里畈水庫加固擴容及庫區內污水外引的可行性。
4.2.6 城市水利服務區
該片區為錦城街道,西部為城鄉結合部,主要溪流是潘溪,近年來進行了生態河道建設,松木樁加固堤防基礎,護腳建設沿溪慢行道,修建堰壩蓄水,種植耐水性灌木,疏浚河道等。該區塊以非工程措施為主,一方面注意水利設施的日常維護,保證其安全穩定運行,同時注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4.2.7 馬溪宜居城市拓展保留區
該片區為錦北街道,是臨安城市未來適當發展的方向。工業主要以新能源、電線電纜等為主導,農業發展特色蔬菜水果等。馬溪從中穿過,下游堤防屬城防工程,按照50年一遇設防;中上游兩岸環境優美,人口集中的河段建有護岸,洪水災禍較少。該片區以保護為主,輔以系統的研究及規劃,不急于開展水利工程建設,為臨安城市的北向拓展保留空間。
4.2.8 青山湖養生水健康區
該片區為青山湖街道,擁有青山湖水庫、青山湖國家森林公園、青山湖科創基地等。青山湖擁有10km2的湖區水面,涵養了周邊良好的額水土環境。青山湖科技城項目正如火如荼的開展。該片區治理應銜接青山湖綜合治理保護規劃,不重復建設,以南苕溪干流局部防洪隱患段及卡口段為重點,尋求解決方案。
本文從南苕溪流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生態環境提出的更高需求出發,將流域定位為發揮山區河流的生態野趣特色,填補青山湖至太湖源的一線水景觀廊道功能空白,實現拓展性的延伸,完善西湖—西溪濕地—青山湖—南苕溪—太湖源的一線水景觀廊道。該方案得到當地政府的認可,并取得了杭州市政府的支持。系貫徹可持續發展、人水和諧方略,轉變思路,以傳統水利工程建設為依托,為生態稟賦良好的中小河流治理提供了思路和借鑒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