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亞,吳海寬
(貴州省水利科學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02)
洪澇災害是貴州省最主要又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類型之一,建國后經過60余年水利工程及城市防洪體系建設,尤其是主要江河骨干防洪工程的竣工投運及防洪效益的發揮,洪澇災害得到有效控制,災害損失逐年減少[1]。但由于現有很多工程自身存在防洪標準偏低、設施老化失修,加上城鎮人口急劇增加、生態環境惡化,原有防洪效能下降,城市防洪態勢嚴峻,難以滿足區域社會經濟穩健發展保障需求。
為適應洪澇災害研究工作需求,通過對歷史洪澇災情資料進行資料整編和綜合評估分析,以全面掌握區域洪澇災害基本特征及規律,有助于水利相關部門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洪規劃和洪澇災害應急處理及災后恢復與重建工作決策,實現有效防災減災[2]。在此背景下,通過分析貴州省2016年洪澇災害的農作物受災面積、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等主要災情指標,全面掌握洪澇災害特點及變化規律,有效指導貴州省洪水管理工作的科學開展。
采用2016年貴州省9個地州市和貴安新區的洪澇災情統計數據,根據SL579- 2012《洪澇災情評估標準》中年度洪澇災害等級認定方法,對洪澇災情等級進行評估[3]。主要涉及指標有死亡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受災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水利設施經濟損失占直接經濟損失比例以及倒塌房屋等6項指標。年度洪澇災情評估,其具體函數表達為[4- 5]:
C=(D+L)×0.3+(P+A+F+H)×0.1
(1)
式中,C—洪澇災情評估值;D—死亡人口指標的參數取值;L—直接經濟損失指標的參數取值;P—受災人口指標的參數取值;A—農作物受災面積指標的參數取值;F—水利設施經濟損失占直接經濟損失比例指標的參數取值;H—倒塌房屋指標的參數取值。
2016年受洪澇災害全省各行政區農作物、受災人口、直接經濟總損失及單位面積損失情況,見表1和圖1~6所示。

圖1 農作物受災面積所占比例圖

行政區(新區)面積/km2農作物受災面積/(103hm2)農作物受災單位面積/(hm2/km2)受災人口/萬人單位面積受災人口/(人/km2)直接經濟總損失/億元單位面積直接經濟總損失/(萬元/km2)貴陽市76546.4810.8511.8788160.39330.51六盤水市99143.6890.376.127760.20390.21遵義市3076215.9300.5227.190997.14372.32安順市78524.3550.558.298110.35810.46銅仁市1800327.6521.5492.96775230.237516.80黔西南州1680423.5111.4028.9091174.30292.56畢節市2685319.6430.7350.24391915.06435.61黔東南州3033749.9361.6566.90512248.460215.97黔南州2619313.7800.5330.6354123.02521.15貴安新區17950.0000.00000.00000.00合計176167164.9780.94323.156618109.18916.20

圖2 農作物單位受災面積所占比例圖

圖3 受害人口所占比例圖

圖4 單位面積受害人口所占比例圖

圖5 直接經濟總損失所占比例圖

圖6 單位面積直接經濟總損失所占比例圖
(1)農作物受災面積方面。由表1和圖1、2統計成果可知:全省單位面積受災人口為18人/km2。黔東南州、銅仁市和黔西南州三個地區農作物受災面積及單位受災面積較重,農作物受災面積占全省比例分別為30.3%、16.8%和14.3%;單位面積農作物受災面積分別為1.65hm2/km2、1.54hm2/km2和1.40hm2/km2,分別為全省平均值的1.76、1.64和1.49倍。六盤水市受災面積最輕,貴安新區未受災。
(2)受災人口方面。由表1和圖3、4統計成果可知:全省單位面積受災人口為18人/km2。銅仁市、黔東南州和畢節市三個地區受災人口及單位面積受災人口較重,受災人口占全省比例分別為28.8%、20.7%和15.5%;單位面積受災人口分別為52人/km2、22人/km2和19人/km2,分別為全省平均值的2.89、1.22和1.06倍。六盤水市受災人口最少,貴安新區未受災。
(3)直接經濟總損失方面。由表1和圖5、6統計成果可知:單位面積直接經濟總損失為6.2萬元/km2。銅仁市、黔東南州和畢節市三個地區直接經濟總損失及單位面積直接經濟總損失較重,直接經濟總損失占全省比例分別為27.7%、44.4%和13.8%;單位面積直接經濟總損失分別為16.8萬元/km2、15.97萬元/km2和5.61萬元/km2,分別為全省平均值的2.71、2.58和0.82倍。六盤水市受災經濟總損失最輕,貴安新區未受災。
根據SL579- 2012和式(1)計算[6],得出貴州省2016年各地洪澇災害評估成果為:貴州省2016年洪澇災情評估值為35,災害等級為一般洪澇災害年。全省10個地區除貴安新區未受災外9個地區均受災嚴重,其中:黔東南州和銅仁市洪澇災害等級為較大洪澇災害年,貴陽市、六盤水市等7個地區洪澇災害等級為一般洪澇災害年。
(1)超前做好防汛準備。強化汛前檢查,查找薄弱環節,消除度汛隱患[7]。及時完善各類方案預案,尤其要突出水庫、尾礦庫、垃圾填埋場、涉水工礦企事業單位等重點工程、基層單位防汛搶險預案編制。對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狀況進行全面摸排調查,并結合冬春灌溉需求合理采取修復、技術升級改造等措施[8]。要加強防汛、救災和減災工作的培訓演練,并根據歷史工作開展情況,充分落實組織保障措施和設施設備,有效增強防汛應急救災能力。
(2)重點強化水庫安全度汛[9]。突出抓好病險、在建水庫和水電站的防洪安全管理。尤其應結合水庫除險加固、農村小水電增效擴容改造等契機,通過合理技術升級改造,不斷提高工程安全防范水平,并結合工程特性完善運行監管體系。
(3)著力加強山洪災害防御[9]。貴州省屬典型山區省份,山洪災害防御難度較大。從2016年洪澇災情看,山洪泥石流災害等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因素,城市受淹也造成了一定經濟損失,未來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山洪災害預防、預警,城鎮防洪工程建設以及重要河流河段治理仍將是全省下一步防災減災工作的重點[9]。建議加強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運行維護管理,及時修復出現故障的監測設施設備,確保正常運行。
(4)科學防御城鎮內澇。城市防洪排澇標準較低,抗災能力弱。目前,全省絕大部分城鎮防洪排澇設施不配套、基礎差,一遇暴雨,會形成積水點甚至積水成潭,造成嚴重的城市內澇[10]。在2016年洪澇災害過程中,銅仁市的碧江區、江口縣、萬山縣,黔西南州的興義市,畢節市的織金縣和納雍縣,黔東南州的凱里縣和榕江縣不同程度受淹,造成了一定經濟損失。強化城鎮防洪排澇工作的統一指揮,健全城鎮防洪應急管理體系,落實預防和搶險措施,加快城鎮防洪排澇能力建設。
(5)加強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由于受地形條件的限制,貴州省多數城鎮均是沿中小河流而建,一遇暴雨極易成災,防洪形勢依然嚴峻。中小河流治理要繼續加強中小河流防洪專項整治工作,按照“統一規劃,全面安排,綜合治理,綜合利用”原則,從上游開始逐步地、有計劃地建設高標準連續性的河道防洪工程,做好河道“三清”(即清障、清違、清淤)工作,保證河道正常行洪能力,實現治理一處,見效一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