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
機器人的研發和發展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目前,阿里巴巴、軟銀、谷歌等公司都已經投入巨資研發人形機器人。
機器人技術需要在三個領域得到突破——機械動作、認知和思考、傳感識別。前幾年,日本軟銀推出世界第一款帶情感的人形機器人。這款人形機器人很有意思,可以認識家人、教英文、寫日記、唱歌、跳舞、說話、玩游戲、變魔術,甚至還能算命。這款人形機器人在開售的一分鐘之內就被搶購一空,可見受到用戶的極大歡迎。但是,這款人形機器人還有很多不足——能認識的人不超過10個,不能搬重物,不能走樓梯,不能做家務。它也沒有雙足,底部只是一個裝有輪子、能360度旋轉的盤子。
那種接近人類的會雙足走路、會奔跑、會走樓梯、會做家務、會思考、會工作、會玩樂、有情感、會與人交流的智能機器人,預計在2030年前后出現在我們中間。我們可以在商場里挑選,像買汽車那樣買到這樣的“產品”。這種智能機器人有頭、有手、有腳,可以幫助我們看病,幫助我們駕車,幫助我們購物、取快遞、扛重物,幫助我們燒飯煮萊,幫助我們清掃房間,幫助我們照顧老人和小孩。
從機器人得到的經濟效益是非常明顯的,但是,我們也必須關注更智能的機器人對人類心理構成的影響。人類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很久,并被認為是這個地球上最高級、最有智慧的物種。如果把智能機器人看作是又一個具有類人智慧的新物種,那么人類的心理上怎么接受?
除了一系列涉及社會、心理、經濟的影響,還有法律的問題。比如,智能機器人的擁有者是不是需要在法律上對他的智能機器人的行為負責,如果不是,那么未來的智能機器人如何來承擔責任?一個人如果用刀把別人刺傷了,那就要受到法律制裁。但是,如果用刀把智能機器人刺傷了,是算犯了很輕的過失,還是根本就不算犯罪呢?
有幾位科幻作家,曾提出需要用事先編程的方法來規范智能機器人的行為,不讓其做出損害人類的動作。這樣的想法,有可能在未來變成現實。人類應該永遠是智能機器人的主人,應該掌握著把智能機器人“打開”或者“關閉”的權力。人類可以任意存取智能機器人的“記憶”,也可以在任何時候對智能機器人的“大腦”重新編程。
很明顯,現階段我們想象到的智能機器人,就是為人類服務的“奴隸”。但是,當到了那種真正有感知和認知能力、有“思想”的智能機器人出現的那一天,智能機器人的“奴隸”角色可能會發生變化。那時,智能機器人不再是光由塑料、金屬組成的殼子,還會有利用生物打印、人工合成生物等科技制造的肌體。未來這種制造科技將不但用于人類的醫學,還將用于制造和修理智能機器人。
我們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一下。過去的20年,我們所使用的電腦、網絡設備都還只是沒有知覺的機器,現在“智能化”“智能硬件”的時代已經或者即將開啟。接下來的20年內,將會出現有認知和感知能力的智能機器人,這樣的智能機器人將具有越來越多的“人性”,可以自我學習、自我糾錯、自我成長。
這種創造自主行為的機器,一定意義上是自然界產生的帶智慧的新物種。這樣的智能機器人將與我們共存,在這個地球上與我們同居,將變成“人工合成”的新公民。我們將不僅“擁有”智能科技,而且還得學會與這些“公民”一起生活和工作。科幻電影的場景,快要來到我們每個人的面前,我們該做哪些準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