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20世紀中國現代美術潮起上海。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開放城市,上海繼承了以傳統經典為標示的“江南文化”;匯聚了以中西融合為特征的“海派文化”;孕育了以革命圖強為目標的“紅色文化”。在風云激蕩的20世紀,海內外重要的美術家幾乎都與上海這座城市有關,他們留下的許多作品既是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印證,更是東方審美獨特價值的呈現。
上海美術館成立于1956年,歷年來接受了許多美術家和家屬以及社會各界的無私捐贈,這些捐贈幾乎可以構成上海現代美術史的一個縮影,代表著—個時代的美術經典。
“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唐朝詩人張若虛的名句,中華藝術宮的此次展覽借取這段詩句的意境,向20世紀這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致敬,也向這個時代偉大的美術家致敬。共展出作品150余件,均來自歷年來藝術家或者藝術家家屬捐贈給中華藝術宮的藏品。展覽共分四個部分。
在“春江推潮后來人”的展覽中,表現了上世紀眾多藝術家在傳統繪畫上的繼承、探索與思考。這個單元展示的畫家有朱屺瞻、賀天健、謝稚柳、唐云、陸儼少、程十發等滬上名家,他們“匯入我民族固有之美術,抱持其以往之光榮”,曾接受過系統的文人畫訓練,在傳統藝術中浸淫多年,傳統繪畫功力非常深厚,但又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具備鮮明的個人風格。
而在“融合中西為吾志”部分中,展示了林風眠、關良、吳冠中、吳大羽等融合中西繪畫藝術風格,開創新貌的藝術家作品。從最初的“東西優劣”到討論“東西異同”的轉變,通過“中西美術比較”,認識得到深化,中國畫擺脫了五四時期與西洋畫比較相對被動的狀況,不少中國畫家試圖“融合中西”。革新中國畫成為大勢所趨。上海作為接受西方物質文化和文藝思潮的前沿城市,以油畫為主體的西洋畫藝術迅速發展,各種美術思潮洶涌澎湃,呈現多元發展的態勢,既有崇尚西方古典寫實主義的美術社團,又有以西方現代藝術為自己學習追隨目標的現代社團。此時中西融合論已在美術界取得共識,留學歸來的徐悲鴻提出“古之佳法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者融之”;林風眠提出:“介紹西方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
為人生、為大眾的藝術,是在近現代美術啟蒙時期出現的最重要的美術思潮。傳統文人畫的精英化傾向,脫離民間大眾生活的弊端在近代的智識階層中引起了普遍的反省。在“敢叫日月換新天”中,體現了魯迅先生提出的“為大眾的藝術”理念,特別是新興版畫與連環畫運動迅速的發展,順應時代,成就斐然。其特長是緊貼時代,反映民間大眾真實的生活。此次展覽展出了呂蒙、沈柔堅、豐子愷、賀友直、劉旦宅等大家的經典之作,令人難忘。
在“為有墻外暗香來”中,呈現曾長期生活在海外,受到西方影響的藝術家的作品,諸如賀慕群、蕭勤、陳澄波等。這些藝術家接受過比較系統的西畫訓練或長期生活在海外,繪畫風格更加西化。
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有強烈的西洋味道,但亦有自己的個人風格,他們不同于文化上保守的傳承派,也不同于以“中西融合”為志向的革新派,他們的作品中有中國元素,但是總體面貌更傾向于學習西方。他們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作品傳達出的,是在亂相紛呈的世道里,沒有糾集在某些觀念旗幟下的屬于個人的藝術選擇。
眾多的展品,精彩的表現,學術的梳理,使得此次展覽得以展現近百年來中國繪畫藝術,特別是海上繪畫藝術的變遷與發展,小中見大,異彩紛呈。
近日,上海市第十屆書法篆刻大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此屆大展共收到投稿作品近2000件,較第八屆800件增加了一倍多,與第九屆數量基本持平,最終入展作品達249件。入展作者中,非會員72人,占29%,與上一屆比例相當。入展作者中80后、90后選手79人,占32%。與往屆相比,第十屆書法篆刻大展作品更“返璞歸真”,過度拼接、做舊等花哨的作品已不多見,據上海書協秘書長潘善助介紹,增大作品規格也是為了更好與全國書法展覽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