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廣播電視臺,江西 南昌 330000)
眾所周知,電視轉播車是載有電視采制與轉播設備的特殊車輛,是一個可以集節目活動現場的視、音頻采集、導播調度、技術控制、節目錄制、訊號發射等高科技手段于一體的移動電視制播系統,多用于室內外的體育賽事、文藝演出等各類活動的現場錄制或實況轉播等,可實現節目編輯、訊號傳輸,以及遠距離的與本部電視播控中心的連線等功能,因此,電視轉播車又被人們稱之為移動的電視臺。
20世紀的20年代,全球第一臺電視轉播車在法國誕生,因其具有可移動的靈活性而被世界各國所普遍認同和采用。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與發展,轉播車的功能在不斷完善和提升,作用力也得到強勢體現,成為了文藝晚會、體育賽事、會展經濟等眾多活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工作部分。毋庸置疑,電視轉播車為豐富我們的電視熒屏節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南昌臺電視轉播車的發展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的80年代末期。那時,我們是用一臺進口中型客車進行改裝的,配載為3個視頻訊道,而且是模擬標清錄制格式,后來,又陸續增加了一臺6個視頻訊道數字標清轉播車。隨著數字高清電視技術的日臻完善,以及人們對電視節目高清化、精品化的增長需求,我們臺也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轉播車功能。現如今已搭建完成了大型高清電視節目現場采集、傳輸系統,該系統由一輛4+2高清數字衛星轉播車、一輛12訊道高清電視轉播車以及相關配套車輛組成。這一系統的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實現了南昌廣播電視臺可在南昌,以及省內外進行大型室內外活動的直、錄播服務功能,并起到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作用。
不難想象,一臺功能強大的電視轉播車的綜合設計、關聯設備的配套和建造施工過程,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統工程。在這么一項系統工程中,所有設備、所有環節,可以說是環環相扣,關關相連的,任何一個環節或子系統出現異常,整個系統就可能會呈現短板效應,從而影響到節目的正常進行,或造成工作的重大失誤。故此,在電視轉播車的整個深化設計過程中,使用方與設計方既要著眼于實際的需求,又要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做細做好全方位、各環節的均衡考量,不得顧此失彼,進而讓電視轉播車在豐富我們廣電的節目上,更好地發揮其功能與作用。
在轉播車搭建上,有不少的使用單位和設計單位在初期階段往往更多把注意力放在了視、音控制系統設計上,而在設備承載、供電、空調幾個系統的考慮和設計上,往往過分依賴集成商和車改廠的成功案例,而忽視了各單位實際的工作習慣與流程。尤其在轉播車的建造階段,有少數使用單位對整個建造過程的監造不夠重視,以至在車輛的車體承載結構改造(大量的隱蔽工程)方面,視、音頻、控制、供電等線路布局的合理、安全、牢靠性,以及空調冷熱風管道布局等方面留下隱患,可以說,如果建造過程中,我們的監造工作認真、細致,就能夠及時發現問題、修正問題,為往后的工作帶來利好。在此,我們僅依據我臺高清衛星轉播車建造過程中的一些思考與做法作如下的介紹,與大家分享。
隨著電視高清化時代的到來,近年來,我臺實現電視轉播車高清化的步伐,不論是在功能,還是用途上都得到明顯加快。根據不同的要求,對車型的選擇也有不同的考量。
以我臺4+2訊道的高清衛星轉播車為例,我們考慮到在車頂安裝衛星天線等設備因素,所以,對車輛車頂與車壁的承重能力有了一個綜合性的分析與選擇。
首先,我們選擇的衛星天線為雙功放外置的,直徑約1.8米,重量近200公斤,加上其他相關設備,車頂的承載重量500多公斤。由此,我們就要從設備承載車車體及車輛頂棚的承載情況進行車輛的選型考量。
單就天線的重量而言,光這兩百多公斤的物件置于車頂,那車頂的承受力是必須作為首要問題來考慮的。
所以,對承載天線的車輛,必須做到滿足其設備在靜、動態下的重量負荷運行要求。車頂上所加載的物體重量在車輛行駛過程中會產生垂直方向的震動,其動能均通過車壁傳導給車架,如果車輛壁端承載抗變形能力較弱,就會對車頂所承載的設備使用壽命和安全造成影響。
再如,車輛減震方面一般均采用鋼板和液壓避震器減震方式,車輛行駛過程中遇路面情況而震動較大時,同樣會對車載設備中的各類插拔板卡和各種接頭帶來影響較大,易導致接頭松動,使設備出現故障隱患。
當時市場有6~7個車輛品牌進入我們的選擇范圍,但通過比對,我們選擇了德國戴姆勒奔馳816D車輛,其原車車型是箱式貨車結構,整車大梁、車壁抗壓和抗沖擊能力遠高于其他同類車型,而其減震系統采用的是鋼板加氣囊減震結構,在行駛過程中可有效地減少縱向顛簸幅度和力量,減少行車震動對設備板卡、接頭的影響力度,所以,我們選擇了這款車作為轉播車的主體進行功能化的設計、改裝。
在車頂改造上,根據最后深化設計要求,我們在戴姆勒奔馳816D車頂上設計擺放了衛星天線、電子羅盤天線、空調室外機組(兩臺并列擺放)、衛星天線監控攝像頭、發電機散熱器、微波攝像機接收天線(兩組四支)、無線車載中繼對講天線以及車頂安全護欄等多項設備。可以說,整個車頂的布局均衡合理,兼顧了車輛靜態、動態前后左右的重量和風阻平衡,以及重心高度等問題考慮,保證了車輛處在安全工作范圍內。如圖1。

(圖1)
在總結、汲取經驗的基礎上,我們一改以往在車頂上開口子進行穿線、通風和固定設備等的做法,
而是在車頂上搭建一個設備承載平臺,將平臺與原車頂平面相交,并在此平面上進行所有外置設備的固定安放。這一方案雖然投入成本較高,整體施工也比較復雜,施工周期長,加工精度要求高,同時還由于車身高度有所提高,對車輛的行使和擺放有一定的影響,但歸根到底,承載平臺的優點還是顯而易見的。通過平臺的整體架設,只需要在車頂開一個空調出風口、一個倒J型進、出線管孔即可,防水工藝性能也較好,而且,平臺的架設,還使得車頂空間的利用率得到提高,整個車頂受力均勻,車頂設備安裝位置可按需擺放,再則,日后的設備維護、維修、拆裝等均不會對車體的防水帶來影響。
車體的改造,主要是在設備安裝過程中,針對車體壁面和頂部進行結構性承重的加固和加強,避免出現剛性變形而影響到車輛的使用和行車安全。這個方面主要依照車改廠的方案進行施工。
在監造過程中,我們更是十分注意加固件的焊接工藝、加固結構件的防銹處理、穿線孔平整度與倒角處理、穿越車體結構的線路是否有固定錨點等諸多細節,因為這些都屬于初始階段的基礎性隱蔽工程,就像家庭裝修環節中的管線線路的設計布置一樣,在車體內部裝飾好后是看不到的,所有這些細節的處理妥當與否,對今后設備的連貫、使用和安全都會有直接的影響。
在車體改造的深化設計中要著重注意設備的擺放布局,這既要考慮設備使用、維修的方便性,還要考慮使用空間布局的合理性以及車體配重和平衡考慮,要多方兼顧,獲得總體均衡為首要目標。
安全、可靠、穩定、高效的供電系統是轉播車的重要保障基礎,如何才能保證整個系統實現合理規劃、設置科學的目標,的確要具有實用性及長遠性的考量。
根據衛星轉播車功能和目的的特殊要求,整車所配置設備的整體用電總負荷正常情況下約為8KW左右,為了應付極端天氣、突發事件的應急傳輸與通訊保障,在供電系統中我們增加了自備發電機組配置。原理見圖2。
在電源系統輸入端,我們選用三相380V的進線,經過變壓器輸出為單項220V給設備供電。這種供電方式的優點在于:三相380V供電可以承載加大用電負荷,日常活動中滿足8KW的三相供電空開比較常見(單項8KW的空開難尋)。在電源輸出端采用單項220V供電方式,使用中可以不考慮負載平衡問題,不用的設備可以不開,以達到高效的目的。在特殊環境條件下,即使沒有三相電可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自備的發電機供電。此時,所配發電機的輸出單項為220V。車載發電機通常體積較小,所占空間不多,噪音較低,維修方便,品種可選范圍大。

(圖2)
從圖2中可以看到,在可以獲取市電的情況下,整套系統采用的是非常成熟可靠的技術方案,但在使用發電機組系統時,還是有幾個問題是值得同行們注意的。
自備的發電機組一般是由主機、油箱、散熱器、電器控制箱和啟動面板等組成。

(圖3)
從圖3可以看出,在整個車體空間布局上,留給發電機的空間只有1.36米×0.7米的位置,但如果將主機、油箱、散熱器、控制器等都裝在這一空間里,顯然是不太合適的,因為,散熱器的散熱效果、車體的密閉性、燃油的安全性等不僅得不到有效保障,也嚴重影響到發電機、變壓器,以及機柜上其他設備的使用、保養、維修。經過我們多次的修改、優化,終于獲得了一個比較理想解決方案。
第一,將發電機的自備油箱取消,改為與承載車輛共用一個油箱前提是兩者可使用同種型號油料。這樣不僅騰出了空間,還節省了頻繁為發電機人工加油的工作。
然而,由于發電機組油路的改造,將會影響原車車體的質保,這是我們要有準備的。再就是,對油路進行改造后,一定要在發電機支路油管上加裝一個止回閥,以防止發電機不用、車輛發動機又處于工作狀態下,油管中會形成負壓,從而降低發電機油面所造成的斷油現象,以至影響到發電機再次啟動。
第二,將發電機的內置散熱器改為外置散熱器,放置到車頂平臺上,這樣,可選用大型散熱器,有助于提高發電機的散熱效果,進一步節省車內有限的空間。同時,散熱器的外置,不僅避免了在車體增開散熱窗,提升了車廂內整體密閉性,還可有效地保證車內空調的冷效果,減少塵埃、蟲、鼠對車內設備、線路污染和侵蝕。
第三,在選擇外置散熱器時,盡可能選擇垂直向上排風的,垂直向上排風不易被周邊設施和物體阻擋,散熱效果會更明顯。但在使用過程中,垂直排風要注意電器部分的防水處理,以及進行除塵和雜物等的清理工作。
空調系統作為轉播車工作狀態下平衡室溫的重要手段,是整車設備和人員正常工作的必要保障。在保證空調系統安全穩定的前提下,我們選用兩臺制冷量4KW、制熱量1.5KW的車載空調,一臺負責設備機柜的溫度調節,一臺負責導控間的溫度調節,兩臺空調即可單獨作用,也可互為備份,防止空調工作異常而影響出車任務的完成。
由于同時選用了兩臺空調,這就給空調外機的選型和安裝也帶來了一定問題。不用說,空調外機只有安裝在車頂,但根據車頂空間的布局來看,兩臺外機也只能是并排擺放。因此,在外機的排風散熱方式上,我們選擇的是A型外機。見圖4。

(圖4)
如圖:A型外機排風為垂直向上,排風效率高,散熱效果好,但易受雨水、塵埃和可隨風飄動的雜物侵蝕,后期養護要勤。B型外機排風為向兩邊排風,不易受雨水、塵埃和可隨風飄動雜物的侵蝕,后期養護周期長,但出風口較小,也易受外機四周結構和物體近距離影響,降低排風量影響散熱效果。
再就是,有效地降低空調的風噪也是我們必須重視的因素之一。由于車體空間的局限,導控區的空間就不可能太充裕,各種設備開啟后,其散熱風扇齊轉,給導控區環境形成不小的噪聲。因為設備風扇的噪音人為無法降低,所以,控制好空調所產生的噪音就顯得尤為主要了。
空調的噪音主要來自外機與車頂所產生的共振(低頻)和空調風管、出風口等的風噪。當空調外機工作時,其震動時會通過固定件傳導給車頂,極易產生疊加共振,將外機的震動噪聲放大,而這種震動噪聲是一種頻率不變的低頻噪聲,會讓人感到特別難受。要達到并降低這種噪音,首先對安裝后的空調外機壓縮機減震系統進行重新調校,減少壓縮機震動幅度;再在空調外機與車頂固定欄銜接處增加減震構件,降低震動傳導給車頂的能量;同時在風道增加柔性貼面材料,倒磨出風口毛刺和銳角。我們的車經過這些方面的處理后,空調噪音降低6個分貝(前后對比結果),共振產生的低頻噪聲也降低到可承受范圍。當然,這一切都要在安裝監造過程中及時發現,及時調整,如果事后再來改造就非常困難。
201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紀念日。南昌作為軍旗升起的地方,圍繞九十周年舉辦了多場各類大型活動,其中,還配合中央電視臺對大型文藝節目《心連心》進行了錄播。這一年的夏天,南昌氣溫、濕度創歷史新高,預報氣溫40℃,但室外地面實際溫度高達50~60℃以上的天數持續了多日,但我們的電視轉播車在連續多日的全天候工作(自備發電供電)狀態下,供電、空調系統運轉一切正常,順利地對各類活動進行了錄播、直播等,保障了任務的完成。
我們知道,電視轉播車的建造并沒有完全統一的配置標準,而是各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與配置,所以,在轉播車的設計建造中,也就自然地存在著差異化的建造情況。總之,我們作為本臺轉播車建造的主要參與者,就是盡可能地通過我們的努力將電視熒屏節目豐富起來,為廣大的電視群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