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崗
經歷多年波折之后,中日關系終又迎來改善契機。毋庸置疑,作為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大國,中日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無論對東北亞還是國際社會都極為重要。此次關系轉暖,日本對華政策的調整是肇因之一。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近十年日本的外交特別是對華外交作一下簡單回顧。
日本現實主義外交的誤算
現實主義是日本外交不變的圭臬。在世界主要大國中,若論對利益的敏感與精細盤算,無出日本之右。歐美國家外交時不時還會受自由、民主、人權等所謂“普世價值”影響,而二戰后的日本外交長期未將這些價值觀置于重要位置,利益從來都是日本外交最核心的考量因素。比如日本1992年才將“促進民主化”等加入“政府開發援助(ODA)大綱”,援助對象也主要是日本重要的投資地東南亞國家等,而非真正需要援助的非洲國家。也正出于利益考量,日本才在上世紀70年代與中國實現關系突破。
在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下,若日本認為能獨得利益,往往不會與其他國家共享,對勢力范圍的概念非??粗?。比如日本長期將東南亞視為后院,其他國家對這個地區正常關系的發展,都會引起日本警惕。只有在形勢發生變化,讓日本客觀上無法獨得的時候,日本的政策才會轉向“合作共贏”。
中日關系這么多年的曲折,也和日本這種現實主義有極深的關系。將多年僵局僅歸咎于釣魚島問題或歷史問題,是將整體問題歸因于局部因素,不免失之于偏。2012年安倍提出所謂“俯瞰地球儀的戰略外交”,目標就是拉攏世界上一切可以拉攏的國家,包括中東、東盟、甚至韓國、俄羅斯等,形成“統一戰線”,以此為依托對中國“以力勝之”“以勢勝之”。對利益極為敏感的安倍政府,自然不會認為僅靠日本一國之力就能形成“對華統一戰線”。當時奧巴馬政府推行的“亞太再平衡”是日本攻勢外交的最重要依托,“戰略外交”深嵌于“亞太再平衡”,利用美國對華政策的大背景,達到自身的外交目的,這正是日本現實主義的體現。
也正因為追求與美國政策的一致性,近幾年日本的外交一再提出所謂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因素,其實并非日本真心主張這些價值觀,而是因為需要這些招牌來強調與美國的一致、凸顯中國的“異質”,達到其戰略目的。所以說,中日關系的長期僵持,與日本的“戰略外交”密切相關。
不過,日本的現實主義外交有兩大誤算。一是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與亞投行風生水起,在提升有關國家基礎設施水平的同時,也創造了巨大市場。此前的日本“戰略外交”并非無本買賣,前幾年對“一帶一路”的拒絕損害了日企的利益,已經引起經濟界非議,引發日本國內各方對利益的重新計算。日本政府內部針對是否應改善對華關系的爭論,也是在此背景下展開的。二是美國政策的轉變?!皝喬倨胶狻北举|上是讓盟國站在對華“平衡”的最前線,這是日美戰略契合的基礎。而特朗普上臺后,雖然并未改變對華基本態度,但在策略上卻與盟國斤斤計較,特別是在貿易、防務費用等問題上堅持“美國至上”,讓日本深嵌于美國戰略的“戰略外交”失去最重要的依靠。
兩大誤算一拉一推,讓日本不得不對利益重新盤算。日本意識到,當前的國際大格局下,日本不僅不能獨得利益,反而會失去利益,所以“理智”地選擇合作共贏,中日關系獲得轉圜機會。
以“穩定”作為“改善”的開端
當前日本對華政策的轉變,根本驅動力還是現實主義的利益考量。盡管日本政界與媒體一再宣稱要改善中日關系,但改善需要的不僅是在政策上還要在理念上都與對方相向而行。至少現在,日方仍堅持推動“印太戰略”,在近日出臺的《防衛白皮書》中仍不放棄對中國的“警惕”,因此在筆者看來,日方現在的態度只是希望實現“穩定的中日關系”,還沒達到真正改善的階段。
強調目前是穩定并非否認中日關系改善的前景?,F在恰恰是改善的開端,真正的改善,一方面需要日方進一步認識合作共贏對日本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日首腦互訪將有利于擴大共識,掃除合作障礙,形成更加穩固的合作基礎。國家間理念的契合不可能一蹴而就,
往往需要通過擴大和加深合作來規定、引導理念的發展。對中日關系而言,這個過程實際就是通過合作促進共同利益,從而引導日本現實主義的走向,這是目前中日關系新一輪轉變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中日關系過去的僵局,問題并非出在中方。中方態度是一貫的,歷來強調在四個政治文件的基礎上發展兩國關系,始終堅持合作共贏的態度。這也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一直秉承的政策路線,比如上合組織,就是中國“相互信任、睦鄰友好”周邊外交的重要體現。某些國家認為,當前中國改善與日本的關系是“權宜之計”,是為中美貿易摩擦拉攏日本,筆者只能說這是無知與淺薄,既對近十年來中日關系的發展歷程不了解,也對中國周邊外交的過去與現在缺乏認知。中國的外交歷來強調大道、王道。這些國家之所以那樣想,恰是因為它們自身的外交政策充滿此種權宜之計與算計,才讓它們的視野變窄、扭曲,“見識的貧窮限制了想象力”?!?/p>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