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巍
中國共享單車公司摩拜5日宣布,本周內終止在英國曼徹斯特的運營。根據摩拜方面的解釋,撤出主因是單車持續遭受人為破壞和盜竊,今年夏季每個月的報損率都達到10%。
去年夏天,摩拜以曼徹斯特為第一站進入歐洲市場,在當時引起轟動。如今這一海外布局初嘗挫折。而在此之前,另一家共享單車公司ofo已先后退出澳大利亞、德國市場。
摩拜和ofo的收縮,固然有當初“走出去”時對當地市場和社情民情考慮不充分的因素,也是如今在海外政策風險和推廣成本的雙重壓力下,選擇暫退或者收縮陣線的一種必然。
眾所周知,共享單車這一風口歷經各輪領投后,各方期待的“分久必合”局面未能出現,營利性壓力變大,“燒錢”持久戰拉鋸形成。摩拜上市無望,已被美團收購,而ofo資金匱乏,連續被鳳凰和德邦追債。潮水退去后人們發現,單純以資本為驅動無限擴大市場占有的競爭,只是互聯網生態的1.0初級版本。待到2.0時代資本博弈之后,進退維谷局面已經顯現。社會輿論在反思,共享單車積極海外布局到底是為了什么?做一個能向投資人講故事的PPT,還是去證明這是一個新風口?又或是實現納斯達克上市?歸根到底,中國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互聯網經濟?
在資本的熱情下,互聯網經濟的盲目性這幾年體現得淋漓盡致。“寧可錯投也不要漏投”,幾乎成為行規,燒的是投資人的錢,但最終埋單的包括社會全體。就像網絡直播全民答題這種曾被資本一致叫好的“風口”。去年在一個直播行業論壇中,我的主題發言是明確反對這類玩法,因為其存在嚴重網絡安全隱患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應該及時喊停。但現場各平臺高管卻不以為然,我的演講甚至被主持人一度打斷。一年多過去后,余音還在繞梁,直播答題卻已無疾而終。今年是一個特殊年份,中美貿易戰中暴露的中國核心技術缺失問題引起國內各方深思。互聯網技術最核心的問題是原發性技術創新,其次是原發性技術進步及其產業化,再次才是利用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進行的規模經濟市場開發。
我們每年的網絡購物規模已是全球第一,但幾個網購平臺跟原發性技術創新思維、原發性技術進步及其產業化關系不大,只不過是運用別人的技術思維、產業化的技術,加上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迅速推廣而成。這樣的資本規模還需要實打實的核心技術為基礎才行。不然,風高樓危并非聳人聽聞。
脫離了市場真正需要或被資本玩弄于股掌之上的風口,并非是真的紅利。資本是一種驅動,商業是一種手段,而核心技術的發展以及掌握多少核心技術才是最終目的。▲
(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