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路路
黨的十八大指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從此“美麗中國”作為一項新的發展戰略被提高到了黨的執政理念的重要位置。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直接將“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寫入其中。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指出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從提出到寫入正式文件,再到以國家的大政方針落地實施,深刻體現了美麗中國戰略之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
一、“美麗中國”提出的時代背景
“美麗”象征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愿景。十八大指出要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建設美麗中國,從單一的要求建設生態文明,到多領域的自相融合實現美麗中國的愿景可以看出,生態文明寓于美麗中國之中,后者的外延大于前者。十九大明確指出要加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因此,進一步強調建設“美麗中國”不僅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訴求,同時也是更好地解決當前我國主要矛盾的有力回音。
建設美麗中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是隨隨便便走馬觀花就能造就的,它需要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全國上下勠力同心、艱苦奮斗才能讓建設美麗中國的成果惠及天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在實踐中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因此,進一步厘清“美麗中國”的多重維度,多視角的對其進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助力。
二、建設“美麗中國”的五大維度
我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提高的同時也見證了人們對于“美麗”的新體驗,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大多數人迫切想要的“美麗”僅僅是停留在物質層面的“溫飽之美”,而現如今除了物質上對于“美麗”的體驗,更多的是指向精神層面的體驗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既然“美麗中國”它是一個復合型的概念,那么我們就不能僅僅從生態的角度去闡釋和把握它,而要運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五大維度進行深層次的“美麗建設”,使這五個方面協調發展,最終通過各方面的建設來實現整體美麗,也就是說美麗中國是這五個維度之美的集中表現,只有同時擁有這五個維度之美的中國,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美麗中國。
1.政治維度:實現政治清明之美
從政治維度來講,建設美麗中國就是要實現政治清明之美。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政治建設,儒家學派創立者孔子將“仁”作為其社會政治倫理學說核心,高舉“愛人”的旗幟,向執政者提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因此,從政治維度來建設美麗中國,究其根本,就是要建設廉潔政治,就是要實現對公共權力的約束和監督。要不斷深化和推進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部機構權力、明確責任。制度上劃分各職能部門的全責范圍,劃清權力的紅線,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掃清一切以權謀私腐敗現象的病菌。要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力,開拓更便捷有效的渠道使人民行使好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用人民群眾的眼睛和智慧消滅一切形式的越權、腐敗和不作為行為。政治維度下的美麗中國還體現在新時代的愛國統一戰線之中,發揮統一戰線在促進廉潔政治中的獨特優勢,支持人民政協切實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貫徹好“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合無黨派人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作出有益的貢獻。積極打造平等團結、互利互惠的民族關系,促進國家的各項舉措得以落實,提高我國政治制度的公信力和執行力,是實現政治清明之美的要求和目的。
2.經濟維度:實現經濟騰飛之美
從經濟維度來講,建設美麗中國就是要實現經濟騰飛之美。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所謂經濟騰飛之美就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使其發揮對整個社會建設的決定性作用,為其他各方面的建設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告訴我們必須注重經濟建設,歷史的進步無不是以生產力的變遷為起點引起上層建筑的更替。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在抓緊機會大力發展經濟,爭奪經濟資源,探索新的發展方式。為進一步順應世界發展的趨勢,我國正在大力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為了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要求,通過創新激發社會發展的活力,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受世界關注的“一帶一路”項目,雖與我國古代“絲綢之路”有深厚的淵源,但從現實來看,它能夠有效轉移我國部分過剩的產業,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釋放出更多的經濟發展潛力。同時又能夠和參與“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促使我國具有技術優勢的企業走出去,使我國的經濟實力得到提升和鞏固。建設美麗中國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強有力的物質保障,美麗中國理應“美”在經濟騰飛。
3.文化維度:實現文化繁榮之美
從文化維度來講,建設美麗中國就是要實現文化繁榮之美。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報告在第七大部分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強調堅持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在新時代的實踐中推陳出新、吐故納新,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我國堅定不移地的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有力地縮小社會成員之間的文化水平差距,尤其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沿海與內陸、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教育差距得以進一步改善,教育資源呈更為合理科學的方式分布。社會的整體文化歸屬感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方式豐富多彩,公民素質全面提高,進而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美麗中國理應“美”在文化繁榮。
4.社會維度:實現社會和諧之美
從社會維度來講,美麗中國就是要實現社會和諧之美。黨的十九大報告在第八部分中明確指出:“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我國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過程,就是逐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和平是世界得以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同樣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就目前來看,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之下,仍存在戰爭和危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為了爭奪新的資源和市場悍然發動戰爭。慶幸的是中國不再是1840年那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而是逐步走向輝煌的新中國。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我們要更加重視我國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體系、脫貧攻堅等各社會領域的建設,統籌處理和應對不利于社會和諧的各種干擾因素,為廣大人民群眾營造穩定的、安全的社會環境,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期待,推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社會建設。美麗中國理應“美”在社會和諧。
5.生態維度:實現生態文明之美
從生態維度來講,美麗中國就是要實現生態文明之美。北宋哲學家張載也認為:“人類和自然界中的萬物應是同根同源的,它們雖然各屬其種,各行其道,但相互之間,共存共榮,而不能彼此敵視,互相殘害。”這就是說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和前提。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2018年4月10日海南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將專題討論生態文明建設,多個分論壇涉及生態環境保護議題,習近平主席在會上指出:“面向未來,我們要敬畏自然、珍愛地球,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尊崇、順應、保護自然生態,加強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領域交流合作,共享經驗、共迎挑戰,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碧海、綠水青山。”20世紀50年代,為了大力發展工業,我國出臺了“大煉鋼鐵”的政策,雖然它在當時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特殊的國情發展需要,但是大量砍伐森林,嚴重導致了生態破壞。尤其是像氣候條件特殊的西北地區,由于自然修復能力不足和人為開發過度的雙重打擊,某些地區出現大量的生態環境問題。過去的教訓時刻提醒我們不能再走老路。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建設美麗中國最基礎的是要有一個優良的宜居的生態環境,這是人民幸福所需、社會和諧所需、國家興旺所需。美麗中國理應“美”在生態文明。
三、建設“美麗中國”的現實意義
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對它所涉及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五個維度的把握,既要抓全局又要注重每一個維度的細節,處理好系統與要素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美麗中國是順應了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符合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充滿遠大的發展前景和力量的新事物,它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它順應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
建設美麗中國契合了時代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一項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偉大事業,毛澤東在1956年4月《論十大關系》講話結束時指出的:“我們要調動一切直接的和間接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可見,發展經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毛澤東一貫的思想。同時運用馬克思所創立的唯物史觀來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可以看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質的提高和飛躍,從積貧積弱舊中國的現實中抽離出來日益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因此,經濟上所發生的變化必然要求上層建筑進行相應的調整,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可以看出,建設“美麗中國”正是實現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斷實現正向適應的迫切需要,通過經濟上的富強來支撐建設一個物質精神都飽滿的美麗中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中國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可以說呈現的是社會各個領域齊開花的繁榮樂景。經濟體量的迅速增大,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人心,大飛機、墨子號、高鐵等科技碩果的收獲,追根溯源都離不開人民群眾對于建設美麗中國的迫切需要和實踐表達。“美麗中國”作為國家戰略層面的上層建筑,必然因為其合歷史性、規律性而發揮更為科學的作用從而配合整個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進步。
2.它符合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建設美麗中國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從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可以看出,廣大人民群眾對于自身幸福感、獲得感的滿足程度日漸加深。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和清華大學H-LAB幸福科技實驗室依據對社交媒體1.2億人群大數據研究聯合推出的2017年《幸福中國白皮書》顯示:過去3年,隨著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我國國民幸福指數提升39.94%,全國年平均增長率11.85%。與此同時,2017年8月2日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公布2016年全球最受歡迎旅游目的地報告中,中國成功連續躋身前四,年接待量接近6000萬人次,成為世界旅行愛好者追求幸福、樂尚生活的主要目的地。我國倡導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體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下的理智選擇,無論從歷史的維度還是政治的維度來看,它都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基本國情的實際要求。鄧小平同志曾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極其艱巨復雜的任務擺在我們的面前。很多舊問題需要繼續解決,新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現階段我國的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決勝時期,體制機制的革新、既得利益的固化、腐敗奢靡的風氣等都是擺在眼前的困難和挑戰。因此,將全面深化改革與建設美麗中國緊密結合起來,使改革的各項舉措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過程得以實施、得以生效,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機會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享受建設美麗中國的成果。
3.它深化了中國共產黨對執政規律的認識
建設美麗中國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關乎國家命運、民族未來,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華兒女實現偉大復興,也同樣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
2018年5月4日,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時指出:“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艱難險阻、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為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戰斗的一生。”馬克思將其畢生的心血用在筆尖上,用在無產階級的生活中,目的就是消滅剝削壓迫,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建設美麗世界。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黨,是具有無產階級性質的政黨,它必將繼承馬克思建設美麗世界的遺志,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書寫華章。黨的十九大提出,在建黨一百年我們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回顧黨走過的艱苦歲月可以看出這樣一些變化:黨員數量由50多發展到如今的8000多萬;理論指導由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形成;黨帶領人民實現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發展到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雖然我們也經歷過“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十年“文革”的內亂,但是整個國家仍然在曲折中不斷向前發展。這一路艱辛的歷程,是黨不斷深化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過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心全面從嚴治黨,有力打擊了黨內腐敗現象,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離不開黨的科學執政、依法執政和民主執政,將建設美麗中國深深植入在黨心、民心中,是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不二法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3]費宗惠,張榮華.費孝通論文化自覺[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4]共創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亞洲和世界——三論習近平主席博鰲亞洲論壇主旨演講[EB/OL].http://www.cac.gov.cn/2018-04/13/c_1122675547.htm
[5]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7]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05-0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8]祝福恩.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的道路自信[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3(2).
[9]胡小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及其啟示[J].福州黨校學報,2012(3).
[10]馮慧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發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4.
[11]楊湘洪.生態文明語境下中國共產黨的生態執政理念解讀[J].領導科學,2011(26).
[12]孫洪坤,俞翰沁.論生態文明建設與美麗中國夢的實現[J].學習論壇,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