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伯娜
一、什么是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溝通與交往中建立起來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其特點是:
(1)個體性。人際交往雙方的社會角色會影響彼此的人際關系。但社會角色關系與人際關系不同,在人際關系中,社會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對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歡的成為主要問題。
(2)直接性。人際關系是人們在面對面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個體可切實感受到它的存在。人際關系一旦建立,就會被人們直接體驗到。距離上趨近,個體會感到心情舒暢;若有矛盾和沖突,則會感到孤立和抑郁。
(3)情感性。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們彼此間的情感活動。情感是人際關系的主要成分。人際間的情感傾向有兩類:一類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類是使人們互相排斥和疏離的情感。
二、人際關系距離
人際關系距離是溝通與交往時,個體身體之間的空間距離。由于人們的關系不同,人際距離也相應不同。
(1)公眾距離(12~25英尺)。在正式場合、演講或其他公共場合溝通時的人際距離,此時溝通往往是單向的。
(2)社交距離(4~12英尺)。彼此認識的人之間的交往距離。商業交往多發生在這個距離上。
(3)個人距離(1.5~4英尺)。是朋友之間交往的距離。此時,人們說話溫柔,可以感知大量的體語信息。
(4)親密距離(0~18英寸)。這是親人、夫妻之間的溝通和交往距離。在此距離上雙方均可感受到對方的氣味、呼吸、體溫等。(注:1英尺=0.3048米,1英寸=25.4毫米)
三、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階段
(1)定向階段。包括注意、選擇交往對象,與交往對象進行初步溝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動和行為。
(2)情感探索階段。在此階段,雙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情感聯系。隨著雙方共同情感領域的發現,彼此溝通越來越廣泛和深入。
(3)情感交流階段。人際關系發展到這一階段,雙方關系的性質發生重要的變化。雙方的信任感、安全感開始建立;溝通的深度和廣度有所發展并有較深的情感卷入。此時,雙方會提供評價性的反饋信息,進行真誠的贊許和批評。
(4)穩定交往階段。在此階段,交往的雙方在心理相容性方面進一步拓展,允許對方進入自己的私密性領域,溝通與自我暴露廣泛而深刻。
四、良好人際關系的原則
(1)相互性原則。人際關系的基礎是彼此間的相互重視與支持,任何個體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他人,相互性是重要前提。人際交往中的接近與疏遠、喜歡與不喜歡都是相互的。
(2)交換性原則。人際交往是一種社會交換過程。基本原則是: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于失或得等于失,至少是得別太少于失。
(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自我價值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意識與評價。自我價值保護是一種自我支持傾向的心理活動,其目的是防止自我價值受到貶低和否定。由于自我價值是通過他人評價而確立的,所以個體對他人評價極其敏感。
(4)平等原則。交往雙方的社會角色和地位、影響力、對信息的掌握等方面往往是不對等的,這會影響雙方形成實質性的情感聯系。如果平等待人,會讓對方感到安全、放松與尊嚴。
五、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
德國心理學家舒茨(1958)以人際需要為主線提出了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其要點是:
(1)人有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包容需要:與他人接觸、交往、相容的需要;支配需要: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情感需要:愛他人或被他人所愛的需要。
(2)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與其社會情境的聯系,如果不能滿足可能會導致心理障礙及其他嚴重問題,比如精神崩潰等。
(3)人際關系六種取向:主動包容式:主動與他人交往,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被動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納自己,往往退縮、孤獨;主動支配式:喜歡控制他人,能運用權力;被動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導,愿意追隨他人;主動情感式:表現對他人的喜愛、友善、同情、親密;被動情感式:對他人顯得冷淡,負性情緒較重,但期待他人對自己親密。
六、人際關系互動方式
(1)利人利己:助人也利己。助人一臂之力,自己也成長。
(2)損人利己:你死我活,打壓他人,獲得自己成長的資源。
(3)利人損己: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4)損人損己:鷸蚌相爭,最終兩敗俱傷。
(5)不損人利己:無涉他人,獨善其身。
(6)利人不損己:舉手之勞,濟人于急難。
除了極端對抗性的情境,比如戰爭和部分競技體育項目,日常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下人際互動是可以達到雙贏和多贏效果的,我們要多做利人利己的事情,盡可能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絕不做損人也損已的事情。
七、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條件
(1)熟悉與鄰近。熟悉性和鄰近性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頻率有關。空間距離較近的人們,見面機會較多,容易熟悉,產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間就容易接近。
(2)相似性。主要包括人們往往喜歡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如信念、價值觀、興趣愛好、社會背景、地位、年齡等。
(3)互補性。當雙方在某些方面看起來互補時,彼此的喜歡也會增加。互補性包括:需要的互補、社會角色的互補、人格特征的互補。
(4)外貌。容貌、體態、服飾、舉止、風度等個人外在因素在人際情感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交往初期,好的外貌容易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5)才能。才能一般會增加個體的吸引力。但如果這種才能對別人構成比較的壓力,讓人感受到自己的無能和失敗,那么才能不會對吸引力有幫助。
(6)人格品質。人格品質是影響吸引力的最穩定因素,也是個體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經研究表明,最受喜愛程度人格品質是:真誠、誠實、理解、忠誠、可信。最不受歡迎的是說謊、假裝、不老實等。這些正反因素都與真誠有關。所以真誠受人歡迎,不真誠則令人厭惡。
通過本文論述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尤其是親子、夫妻、密友之間等關系的人際關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金錢買不來幸福,成功、名譽和地位也帶不來幸福。幸福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我們只有對人真誠、友愛,對人關懷、體貼,對人理解和寬容,我們才可能收獲良好的人際關系,并最終收獲幸福。
參考文獻:
[1]金盛華,張 杰.當代社會心理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沈德燦,何立嬰.社會心理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