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
一、3D打印技術在骨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第一,通過將3D打印技術合理地應用于骨科臨床教學過程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3D打印技術能夠通過讀取影像數據打造1∶1的實物模型,從而更加直觀地將骨科疾病的特點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有效避免醫學生不能夠接觸到患者發生病變的骨標本而產生遺憾。
第二,在骨科臨床中利用3D打印技術,有利于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發揮的平臺。這樣以3D打印技術為支撐,能夠讓醫學生根據直觀的影像進行想象,并緊密結合骨科教材的知識點,自主設計關于手術切口、手術入路的內固定器械和安裝方法,從而最大限度激發醫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
第三,在骨科臨床中利用3D打印技術,有利于幫助教師將體驗式教育理念融入骨科臨床教學中。通過利用3D打印技術能夠直觀地將骨科部分復雜典型的疾病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促使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感受的過程中理解相關的知識點,從而將教學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有效提升骨科教學的實效性[1]。
二、3D打印技術在骨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病例的設計與選擇
為了有效提升3D打印技術在骨科臨床教學過程中的實效性,在設計病例的時候應緊密結合骨科教學大綱的要求,合理地選擇骨科專業中的一些常見病、多發病。選取的教學病例必須具備真實性和完整性的特點,且在設計病例的過程中應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討論的積極性,有效提升骨科臨床教學的水平。教學案例設計中的骨科病例問題應該是開放的,學生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需要查閱豐富的輔助資料,便能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教學案例設計的問題應與醫學的前沿技術密切聯系,引導醫學生積極查閱英文版本的骨科臨床教學資料,并緊密結合骨科專業的特點,就所涉及的運動醫學和生物力學的知識點采用3D打印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骨科臨床知識點。
2.3D打印模型的制備
3D打印模型在制備的過程中,主要需做好以下幾個步驟:一是掌握骨科教學病例中薄層CT掃描的相關數據;二是采用區域剪切和濾波兩種方法進行圖形的二維處理;三是采用切片插值、圖像分割等多元方法進行圖形三維預處理;四是充分利用移動立方體的方法構建三維模型;五是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骨骼實體模型,并充分利用疊層制造方法,緊密結合物體的CAD模型和CT等數據進行控制。這樣通過充分利用材料精確堆積制作數字化的新技術,從而制造出1∶1的高度仿真骨骼模型。
3.3D打印技術在骨科臨床中的具體實施
通過骨科臨床的教學進度安排,合理地將病例資料傳送給學生,讓醫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課前的時間預習。這樣在骨科臨床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討論和學習,并由教師進行綜合點評[2]。這樣3D打印技術在骨科臨床教學中骨科病例資料應準備下列幾項:
①骨科患者的受傷機制是什么?②骨科患者具有哪些臨床病癥?③骨折主要包括哪些類型?④針對骨科受傷患者的重要血管和神經的位置,應診斷是否存在損傷?并針對手術的切口在設計手術中采取何種保護方法?⑤針對3D模型,了解骨折發生畸形之后應采取何種修復方法?采取何種方法來恢復生物力學的穩定性?
總之,骨科這門學科涉及骨骼結構,且骨骼結構又屬于不規則的形狀,所以在診治骨科疾病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通過將3D打印技術合理地應用于骨科臨床教學過程中,對提升骨科臨床教學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于增強醫學生的骨科專業能力。
參考文獻:
[1]李 萌,邱裕生,馬 興,等.3D打印技術及典型病例數據庫在骨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6(1):94-97.
[2]曹 波,馬 創,程新春,等.3D打印技術在復雜創傷骨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7(5):34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