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華
一、校本課程設計基本概念
校本課程設計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價值取向,從學校實際出發,合理利用學校的資源,按照一定的課程理念組織安排課程的各種要素,設計不同的課程,從而使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滿足企業用人需要,包括:第一,課程設計是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的選擇確定;第二,宏觀層面的課程設計是指基本價值取向的選擇,解決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第三,微觀層面的課程設計是指解決課程技術上的安排及實施,根據學校自身的問題,設計不同的課程,以及如何形成這種課程文件。
二、高職院校校本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
1.校本課程設計的教育學基礎
當代革新主義課程觀認為,課程既是動態,又是開放;課程既是意圖,又是現實;課程既是產品,又是過程。學生中心論、知識中心論、社會中心論是具有代表性的三種課程觀。由于高職教育課程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職業與知識相結合、個性化與規范化相結合的特點,因此校本課程設計應綜合上述三種課程觀。
2.校本課程的心理學基礎
構建主義的情境學習理論認為,真正完整的知識是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獲得的,學習應置于實踐當中。在非真實的學習情境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不同于實踐工作中對知識和技能的運用。
三、高職院校校本課程設計的建議
1.從理論上構建高職院校的校本課程設計
在引入和借鑒校本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上,要根據各高職院校教育的實際,從知識與技能層次、態度與價值觀層次、能力與方法層次來確定課程目標;課程目標確定后,接著要考慮選擇課程內容。不同的課程框架結構、課程內容,會產生不同的課程類型。
2.提高教師素養
教師校本課程開發意識與能力的提高必須提高教師素養。
(1)轉變教師思想觀念,通過自學、交流、集體學習等多種形式深入學習與課程改革相關的政策與理論書籍,還可邀請校外名師、專家進校做輔導報告并給予具體指導,開展學習交流與研討活動,建立系統的學習方式,形成學習—反思—研究—實踐相結合的校本培訓之路,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2)提供雙師型教師理論與實踐知識、能力的支架。通過組織教師下企業實踐學習、外出學習培訓、參加教學競賽等多種學習方式,讓教師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提高他們對現實進行批判反思和提高實踐動手能力,敢于思考,勇于嘗試,產生創新的行動。同時有計劃地組織開展系列研究課活動、聽評課活動,促進教師理論與實踐水平提高。
3.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
首先,建立校本課程設計方案評價,從開設本課程的意義、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的一致性、課程設計與課程改革要求的相容性、課程的完整性、課程的科學性及適用性、是否具有開設校本課程的條件和基礎等來進行校本課程設計方案評價;其次,進行課程可行性評價,通過對教師的理論與實踐知識、教學材料準備情況、教學組織與教學設計準備情況、教學設備準備情況等對課程可行性進行評價;最后,對課程實施過程及實施效果進行評價。
4.建立校本課程開發設計的保障體系
第一,建立資金保障體系。地方政府應加大對高職院校經費的支持,各高職院校可聯合社會力量,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為校本課程開發爭取更多的經費支持。建立以政府為主、多方籌資的高職教育資金保障體制。
第二,給予教師獎勵。雖然獎勵不是教師發展的主要動力,但能提高教師主動參與校本課程開發設計的積極性,確保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王斌華.校本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黃顯華,朱嘉穎.課程領導與校本課程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