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睿
今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入了第40個年頭。
潮涌東方40年,若要問改革開放帶給中國最顯著的變化都有哪些,那么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一定是答案之一。
作為改革大潮中一朵耀眼的浪花,40年間,中國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重慶,民營經濟也從“微不足道”發展到占據“半壁江山”,成為重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創新創業的主體力量、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和社會財富的重要來源,為全市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較之增加值占全市地方生產總值50.5%的比例,重慶民營經濟在做大體量、優化結構、自主創新、品牌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影響了其助推地方改革發展動力的持續釋放。
差距是壓力,差距也是潛力,差距更是動力。
隨著黨的十九大的東風吹遍神州,巴山渝水也沐浴在了新時代的陽光下。
又見東風浩蕩時,重慶民營經濟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春天。
在總書記的諄諄囑托下,重慶正立足“兩點”、建設“兩地”,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作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活力和潛力的體現,重慶民營經濟自然不能缺位。
2018年7月23日,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召開,提出要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新發展,并為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繪就了路線圖、提供了方法論。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在新時代明媚的春光中,重慶市委召開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就是要進一步凝聚共識、形成合力,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推動民營經濟更好地承擔新使命、實現新發展、作出新貢獻。
在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勝利召開之際,CQDK全媒體推出了這組系列時評《為渝商提供充足的“陽光”“雨露”“土壤”“養分”——“推動重慶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新發展”七人談》,希望從助推民營經濟發展的角度,通過犀利觀點的交鋒和睿智思想的呈現,為全市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新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系列評論在中共重慶市委黨建門戶七一客戶端、七一網、“黨建頭條”微信公眾號發布后,引起較好的反響,本期特精編刊發這組文章。